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543|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解析农村中学生不良品德产生的原因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1 10:38: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解析农村中学生不良品德产生的原因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下双乡九年制学校  范  飞  姜佳荣
[内 容 摘 要]对中学生进行日常行为习惯教育已是刻不容缓。行为习惯教育,即做到自尊、自重、自勉、自信、自强、自立;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积极向上,有益他人,从而真正有益自己。自私自利、自满、自馁、自毁、自弃。进行“行为习惯教育”的首要一点是:帮助具有不良行为的同学以健康的心理、饱满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一些有严重不良行为习惯的同学像失去了自控力一样,稀里糊涂地上贼船、破罐破摔。中学生不良品德的产生与社会、家庭、学校甚至和每一个成年人都有一定的关系。
关 键 词:中学生  不良品德   产生原因
【正 文】中学阶段常会出现一些不良品德行为的学生。对这些学生的教育,常常是教育工作者的一大难题。在和许多教师的交谈中常常听老师们说:“某某学生真难教!“某某学生又打架了!”反映学生难教、成绩差、不好管、品德不良等的怨言。这种怨言在农村学校的教师中普遍存在。所谓不良品德行为,是指经常发生违反道德准则或犯有较严重的道德过错的行为。虽然它和违法犯罪不是一回事,但今天的不良品德行为往往会导致明天的违法犯罪。有许多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就是从品德不良开始的。因此,做好不良品德行为学生的转化工作是当前中学教师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人通过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对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经过一系列的观察和分析,我对农村中学生的不良品德进行了归类:
  一、厌学型。许多学生的学习目标不明确,导致在学习过程中敷衍了事,没有积极性。如逃学、迟到早退、不按时、不认真完成作业等。
  二、浪荡型。做事马虎,吊儿郎当,放荡不羁。
  三、两面三刀型。当着人一面,背着人一面。做事狡猾、不诚实,不讲信用。
  四、压抑型。遇到挫折时和不快时不愿与人交流,不愿接受别人的帮助;心理承受能力低,情绪消沉、低落;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尤其是体育活动。自我评价偏低,对自己甚至社会感到悲观失望、自暴自弃。
  五、破坏型。一些学生的对道德规范有错误的认识,遇事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造成不好的后果。这种学生常常以违反道德规范;如;说谎、骂人打架、破坏公物的方式和手段表现或发泄自己的心情,且不易接受教育者的评价,对行为后果一般不后悔,甚至有满足感、得意感。
  根据农村中学生所处的环境,我分析出造成学生出现以上不良品德的原因。
  一、客观原因
  1.家庭教育不当。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每一天的气氛,家庭成员的关系,家庭生活习惯,家长对社会事物的评价等时刻直接地影响着学生的道德品质。但在农村环境中,家长们往往存在着如下问题: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1 10:39:02 | 只看该作者

(1)家长本身道德不良,品行不端。有的家长自身道德不良,品行不端,抽烟喝酒,打牌赌博,行为粗鲁,满口脏话。  
(2)只养不教,重养轻教。农村中大多数的轻壮年到外地打工,孩子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家长在学生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最需要关心、帮助和扶持的年龄阶段没有在身边进行教育、管理和帮助。这些教育在“隔代”和“隔亲”教育下是不能达到满意成效的。
  (3)行为偏激,宽严失度。一些家长对子女过分地、无原则地溺爱,包庇、袒护子女的不良行为,帮助子女隐瞒过失,逃避责任。反之,一些家长对子女粗暴,动不动就用打骂、训斥、关锁、饿肚子或赶出家门的方式来管教子女。
  2、社会的不良影响。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接触的事物增多,他们与人交往也逐渐增多,这就使学生越来越广泛地接触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就染上了抽烟喝酒,打麻将,哥们儿义气,拉帮结派,上网,看暴力、黄色音像或书刊、早恋等不良习气。
  3.学校教育的失误。教育方式的简单化,教育措施的不力,以及教育者本身道德品质上的问题等,都妨碍着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造成学生不良品德的恶化和蔓延。
(1)教育条件落后。农村中信息闭塞,交通不便,学校硬件设施缺乏,给学生学习造成很大的学习困难,一些家长和学生认为在农村读书根本就没有出路,造成学生厌学情绪严重,流失大,甚至根本就不读书。  
(2)有的教师缺乏对学生和教育工作的热情,教育教学方法单一。对学生只看成绩,不看学生素质和学生品德的好坏。
(3)个别教师的道德观念、道德行为、道德品质不佳,给学生的身心造成伤害和不良的影响。
  4.家庭、社会、学校教育严重脱节。家庭、社会、学校教育各自为阵,甚至有时相互抵触,不能形成很好的思想品德教育合力。
  二、主观心理原因
1.道德认识缺乏。中学生的道德认识处在形成阶段,往往产生一些模糊观念和错误认识,容易被个人欲望和需要所驱使,做出各种违反道德准则、损害他人利益的行为。  
2.情绪表现异常。不良环境的感染,道德认识的缺乏,错误道德观念的影响,让学生形成了异常的情绪反应。他们混淆黑白、颠倒是非,不明道理、蛮横纠缠,感情冲动、缺乏理智。
  3.意志薄弱。有的学生尽管懂得道德规范,但由于意志薄弱而不能付诸行动,而是受个人利益的驱使和欲望的支配去做违反道德规范的事。有的学生虽然明白自己的错误,有改正错误的决心,但自制能力和自控能力差,禁不起外界的诱惑或压力,再次或多次重复犯错。
4.习惯不良。习惯的养成最初是由于偶然,但在不改正的情况下重复地犯错,就形成了不良的习惯。
总之,中学阶段是青少年形成良好品德行为、树立正确理想信念和人生观、世界观的关键时期。学校、社会、家庭要全方位抓紧这个时期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形成上下左右齐抓共管共同控制、预防、挽救青少年不良品德行为或违法犯罪行为的强大合力为他们健康成长创造各种有利条件提供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8 06:3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