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08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谈阅读教学中的文化熏陶和人文渗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3-3 09:3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感知·体验·感悟

──谈阅读教学中的文化熏陶和人文渗透

汕头市龙湖区丹霞小学金涛校区 蔺淑玲



  新的教学大纲指出,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不但应致力于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文的能力,丰富语文的积累,拓展思维,而且还应重视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加强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在教学要求方面更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更重视对学生的文化熏陶、人文渗透和学生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培养。因此,阅读教学中的阅读,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学习理解语言,掌握阅读方法,吸取知识,提高认识,发展思维,丰富思想感情的过程,“因为文学和其他艺术制作一样,内容和形式分不开来,要了解它就得面对它本身,涵泳得深,体味得切,才会有所得;如果不面对它本身,而只凭‘提要’、‘释义’的方法来了解它,那就无论如何隔膜一层,得不到真正的了解。”(叶圣陶)教师所做的不仅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即理解课文中的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义,还要指导他们体会作者是怎样遣词造句、修饰文字的,领悟这些语言文字的准确之处、鲜明之处、生动之处,在感受、体验、揣摩中,形成对美丑善恶的分辨能力,在心中逐步形成美好的情感世界,使学生通过感知作者所塑造的鲜活的人物形象、所描绘的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体会作者的深刻思想和美好丰富的感情,感悟作品韵味,从而提高文化素养,陶冶情操,培养道德品质。


  一、感知文本──把握教材,揣摩文字情味。



  叶圣陶说过,“审慎的作家写作,往往斟酌又斟酌,修改又修改,一句一字都不肯随便。无非要找到一些语言文字,意义和情味同他的旨趣恰相贴合,使他的作品真能表达他的旨趣。”“凡是出色的文艺作品,语言文字必然是作者的旨趣的最贴合的符号。”只言片语,虽说也能表情达意,但当作家把他们连缀成文,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去确切地表达特定的思想内容以后,就具有了生命的张力。“所以文字鉴赏还得从透切地了解语言文字人手。”(叶圣陶)作家用用语言描绘生活的色彩,用语言的奏响生活的韵律,用语言渲染生活的情感,并用各种修辞手法描绘出世间万象并表情达意。教师只有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词语的含义,把握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不同的句型、语调以及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通过对文本的感知、把握,才能使学生在领略语言中受到熏陶,得到美的享受。



  譬如丰子恺的《白鹅》一文,文章中许多词句貌似朴实无华,实则用得很是讲究,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幽默有趣。特别是文中写“鹅老爷”从容不迫地去喝水、吃草、吃泥时,狗伺机跑来偷吃鹅的饭时所用的“努力”一词,更可谓是化腐朽为神奇了。不仅与鹅的“三眼一板”形成鲜明的对比,更是把狗偷吃饭时恨不得吃快一点、吃多一点那种急切的神态刻画得入木三分。看这句“狗却敏捷地跑过来,努力地吃它的饭”写得及其传神。“狗是怎么吃饭的?它为什么要这样吃饭?”教师稍作点拨,引导学生通过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透过“努力”一词揣摩作者的旨趣,有的说“狗一定是狼吞虎咽的,恨不得多吃一点”;有的说“因为狗是偷吃别人家的饭,不想被鹅发现,所以很紧张,拼命地吃”;还有的甚至模仿狗起吃饭的样子,生动地再现了文中所描写的情景。而鹅呢,虽明知狗在打自己饭的主意,却仍要在吃一口饭后离开,去吃草、喝水,如此的刻板、毫无变通,呆板的形象跃然纸上。一个是如此的急切,一个却是如此的慢条斯理,在鲜明的对比下,学生便能从字里行间得到启发,透过作家的语言,体悟作者的幽默风趣。



  语言一经作家精心的锤炼和巧妙的安排,就具有一种神奇的力量,仿佛能说会动,在向你展示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描绘一幅幅动人的画卷,又似乎在对你诉说着一个个委婉动听的故事。这些精辟的、含意深刻的甚至意境深远的词句,仅仅从表象理解为“用得好”是远远不够的,更要让学生通过对文本的感知,体会出好在哪里,妙在何处。教学时,教师仅仅需要的是适当的启发,引导学生把握教材,结合文本,揣摩文字情味,便能化平淡为神奇,使学生真正走进课文,感知文本的魅力。



  二、体验情感──赏析文学形象,获得情感上的熏陶。



  刘勰说过,“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作品中,作家往往通过塑造具体生动的形象,构成一幅完整的生活图画来反映现实生活,并以鲜明的形象及其所表现的感情力量来感染人、教育人。因此,教师应引领学生走进文字的背后,去感受那隐于文字层面背后鲜明的形象,进而触摸作者及文本的灵魂和内在意韵,引导学生在分析、欣赏文学作品中一系列人物形象中获得感染,使学生感情与作家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陶冶情操,得到文化熏陶,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反之,“鉴赏文艺的人如果对于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不很了了,那就如入宝山空手回,结果将一无所得。”(叶圣陶)



  《去年的树》为我们讲述了一个美丽而略带忧伤的故事。鸟儿和树是好朋友,它天天唱歌给树听,将要飞回南方时,鸟儿答应了树还要回来唱歌给它听的请求。可是第二年春天,当鸟儿飞回来找她的朋友时,树却不见了。鸟儿四处寻访,最后却只找到由树做成的火柴点燃的灯火。于是,它面对着由朋友的生命点燃的煤油灯,唱起了去年的歌。文章语言朴实无华,却情深意浓,在鸟儿这一形象中浓缩着令人荡气回肠的友情,在平淡的语言中隐含了作者对于真善美的追求。如文中写道“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她在看什么呢?她又在想什么呢?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身的生活经验的补充,加以联想和想象,让学生们走近了这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之中,走进文本所塑造的“鸟儿”这一形象,从鸟儿与树分别时的难分难舍,到鸟儿寻找树时的焦急与艰辛、失去朋友时心中的忧伤和惆怅,再到鸟儿实现诺言的执着。透过鸟儿这一具体感人的形象,逐渐感受鸟儿身上可贵的品质,朋友不在了,友情还在,诺言还在,学生从中看到真,看到善,看到美,获得感染,为小鸟和大树之间那份带着淡淡伤感的友情所打动,更为小鸟的那份执着与忠贞而感动。



  作品中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在潜移默化中,熏陶着学生的心灵,富有强大的启发人、感动人、鼓舞人的艺术魅力和极高的美学价值。透过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去获得情感体验,使抽象的语言具体生动起来,并在这具体生动的语言表象中,去捕捉作者心灵震颤的霎间,去感受人物的心灵美,从而认识得到升华,情感得到熏陶,进而产生共鸣,达到塑造灵魂,陶冶情操的目的。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3-3 09:36:00 | 只看该作者
三、品读语言──培养语感,感悟“韵外之致”、“味外之旨”。



  叶圣陶说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文章的思想感情是通过作家塑造的丰富的艺术形象来展示的,是通过语言为载体的。但对于文章的学习,“如果拘于有迹象的文字而抛荒了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至多只能够鉴赏一半,有时连一半也鉴赏不到,因为那没有说出来的一部分,反而是极关重要的一部分。”(叶圣陶)我们在指导学生读书时,除了让学生正确理解语言文字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的言外之意,在品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在品读中促进他们情感的发展,领悟到语言之美,作家之情,文中之境,加深感悟和体验,使学生不知不觉地在琅琅书声中得到语言的升华和心灵的悸动。



  朗读时,语气的轻重,语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加上情感的起伏迂回,形成了或是铿锵有力,或是婉转悠扬,或是悲愤,或是昂扬的音乐之美,它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听觉、视觉、触觉,扣击他们的灵魂,拨动他们的心弦,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共鸣,获得了美的享受和情感体验,并由此逐渐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如在教学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教师引导学生体情入境地读课文,把自己的感情纳入到课文的人物和情节中去,了解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从而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完善学生人格。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体验:当时那位衣衫褴褛的妇女在哭诉着什么?再看看那位轧死人的洋人为什么仍得意洋洋?那个中国巡警为什么不惩处凶手反而去训斥这个可怜的受害者呢?围观的中国人又为什么握紧拳头?如果是你,看到自己的同胞在中国的土地上受到欺凌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通过情感渲染,学生从朗读时语气的轻重缓急,声调的抑扬顿挫,表情的喜怒忧伤中体味情感,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感悟我国当时因贫穷落后、遭受侵略,人们敢怒不敢言,有冤无处申的痛苦,体验到周恩来不愿意自己的民族再这样软弱,不愿意自己的同胞再受到这样的欺凌,要为祖国的兴盛和民族的振兴而学习的决心,从而从中得到情感熏陶,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学生从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抒发文中蕴涵的感情,宣泄自身对于课文主旨、思想、意蕴的情感体验,不仅使静态无声的语言文字化为动态有声的具体情景,加强了感染力,而且使读者与作者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化为一种难以言传的情感力量,拨动人的心弦,撼动人的灵魂。这样,学生的语感就在这大量的朗读、揣摩体味中受到训练,得到发展,作者的语言就好象成了读者自己的语言。学生通过朗读体味到了语言的魅力,品味文字所包含的丰富内涵,感悟“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获得广泛的美感体验,这也是我们语文教学所要追求的一种境界。



  “语言是一种工具,就个人说,是想心思的工具,是表达思想的工具,就人与人之间说,是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叶圣陶)文学作品中有着极为丰富的内容,在阅读教学活动中,在语言学习过程的熏陶和感染中,只有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握文本,通过与优秀的文学作品作者对话,才能使学生的感情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获得对人生、人性、人情的深刻体验和感悟,进而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价值观,使学生的语文素质、人文素质不断得到提升和充实,达到塑造灵魂,陶冶情操的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0 04:4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