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419|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将生活素材展现在课堂,提高数学教学的内容生动性和形象性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0 21:4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将生活素材展现在课堂,提高数学教学的内容生动性和形象性
内蒙古满洲里市扎赉诺尔区榕欣小学  李丹
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反映学生的现实生活。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爱学、乐学、好学,而且更符合学生奇特的想象。因此,作为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
策略一:联系生活经验,挖掘数学因素
策略二:经历发现过程,引发生活思考
策略三:突破课堂局限,解决生活数学
策略四:渗透数学思想,着眼未来生活
利用信息技术环境,将生活素材展现在课堂,从而提高数学教学的内容生动性和形象性,进而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应用数学的信心。
【关键词】数学策略  生活   多媒体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更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反映学生的现实生活。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爱学、乐学、好学,而且更符合学生奇特的想象。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可以使学生学习时易于理解和接受,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猜测、探索和交流等数学活动,使学生深切地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的应用性。学生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实现了知识与能力乃至生命的同步发展,并从中受到熏陶、感染,升华了自己的生命。
策略一:联系生活经验,挖掘数学因素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与数学知识高度抽象和逻辑严密的特点,决定了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艰难性。如果我们从知识背景出发组织教学,就能充分发挥知识的正迁移作用,使学生弄清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促进学生化难为易地学。
第一,贴近生活找数学,使学生意识到数学源于生活。例如,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时,利用多媒体引进一段动画:学生在操场上跑步,他跑了一周的路程是指操场的什么?如果在操场中间铺上草坪,要求铺多大,又是指操场的什么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知识。这一动画片段来自学生的生活,是他们喜闻乐见的导入形式,所以他们很快地就投入到迫切要求学习新知的情境中来。
第二,给数学找个“原型”,把常识提炼为数学,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加减法速算中的“一个数加上略小于整百、整千的数,可以先加上整百整千,再减去多加了的数”与“一个数减去略小于整百、整千的数,可以先减去整百、整千,再加上多减了的数”,这些速算方法听起来就像一串“绕口令”,我们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把这个数学知识找到一个合适的“原型”——生活实际中收付款时常常发生的“付整找零”,并且在课堂上开展这个活动。理解和掌握速算的方法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第三,依托知识背景进行学习,促进学生的知识迁移发展。比如,教师在教学加法交换律时让两排同学站在讲台前,第一排8名,第二排10名,问一共有多少名同学?怎么列式?学生答:8+10=18,这时老师再让第一排和第二排的同学交换位置,老师还未开口,学生马上说10+8=18。教师问,通过上面的活动,同学们发现了什么?学生说,两排的同学交换位置,总人数不变;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样的教学安排恰到好处地将数学问题与已有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有利于学生认同加法交换律。
第四,调用生活经验在创造中学数学,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比如,教学《乘法分配律》时,改编“李叔叔出行”教材例题内容为“争做四有好少年”这一正在全校开展的活动。以此为依托,既拉近了教学内容与学生之间的联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又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渗透,可谓一举两得。
策略二:经历发现过程,引发生活思考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0 21:46:06 | 只看该作者

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对探索自己发现、提出的问题具有更高的热情。在课堂教学中,力求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生活情境。把学生引入生活实际中来,经历知识的发现过程,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引发生活思考。
1、猜一猜。小学生天生喜欢猜测。在数学学习中,猜测不是凭想象,而是在某种具体情境中的直觉思维的运用。数学知识往往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过去学习、生活的经验是学习新知识的原型和基础。比如,学习《2、3、5倍数的特征》时,之前教学2、5倍数的特征,同学们发现其倍数特点与个位上的数字有关,因此猜测——3的倍数特征为个位上是3、6、9的数。经过举例验证最终得出“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这样的数才是3的倍数”这一结论。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进行合理的猜测,能使数学问题的产生变得自然、有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发他们的思考。
2、用一用。数学产生于实践。因实践的需要产生的数学问题对学生是最具吸引力的,也是有说服力的。比如,教学《平均数》时,教师先在课前组织学生进行一次跳绳比赛,课上出示其中两个小组学生的比赛成绩:
        1        2        3        4        5        6        7
第一组        108        88        122        99        105        114       
第二组        97        116        78        96        100        121        127
请同学作裁判:哪个组同学的跳绳本领大?同学们会提出多种意见:先求和,再比较;一一对应比较;保证人数相同再比较……但是这些比较方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能否找到一种更加合理的方法来反映两个组同学的跳绳水平呢?这个问题其实就是学生学习平均数的基本目标所在。
3、做一做。利用课堂从事一些数学活动。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存在三种类型的题目:相向而行(相对而行)、相背而行和同向而行。为了让学生能够搞清三者之间的解题规律、联系和区别,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搞一次小小的表演:同桌两人为一组,将相遇问题中的三种情况作演示,表演场地在教室内外自由寻找,过5分钟后再集中交流表演情况。学生们兴致勃勃,个个洋溢着笑容开始了自己的演出。通过实际的演练,使学生加深了对相遇问题三种情况的理解。
策略三:突破课堂局限,解决生活数学
联系生活实际,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如学了三角形稳定性后,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学习了圆的知识,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说明为什么车轮的形状是圆的,三角形的行不行?为什么?还可以让学生想办法找出面盆底、锅盖等的圆心在哪里?学习了小数的加减法,可以帮到超市买东西的妈妈算账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0 21:46:09 | 只看该作者

策略四:渗透数学思想,着眼未来生活
书本是一个“小舞台”,透过它我们就可以看到大千世界。通过一题多问、一题多解,可以得出“看问题要从多角度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很多,简单快捷的最适用”等重要的数学思想;通过解决问题,学会更多书本之外、数学学科之外的小知识,懂得对待自然、对待社会的正确态度;通过数学活动课,让学生真正经历了“在交流中进行不断地碰撞,在思考中相互接纳”的生命历程;教师引导学生做关于解决问题和如何做人方面的探讨,学生在亲身 “经历”的过程中,实现了知识与能力乃至生命的同步发展,真正做到为生命奠基。
如,在教学《小数的性质》,应用小数的性质进行小数的化简和改写小数时,课本中的教学内容是对小数性质的直接应用,对于学生们来说比较抽象。因此,我在课本原有内容的基础上,依据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了“新闻速读30秒”、“规范超市价格标签”两个活动,在活动中,学生既了解到为什么要对小数化简、改写。同时,又依据活动内容受到了保护环境和做事情应未雨绸缪的教育。

总之,数学来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够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那么,在学生的眼里,数学将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数字游戏。这样学生学起来自然感到亲切、真实,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态度和意识。对于学生更好地认识数学,学好数学,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促进综合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作为教师要更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9 05:3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