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获奖论文激发小学生数学学习动机的几点思考
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一种需要,这种需要是社会、学校、家庭在学生头脑中的反映。学习动机实质是一种学习动力,其表现为学习目标、学习兴趣 、学习态度、学习需要和学习志向水平。小学生是否有学习的动机,主要是通过老师的引导、启发而形成。小学数学是小学生必修的一门学科,对绝大部分学生来说缺乏学习需要,这是摆在数学教师面前的一道课题。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就意味教学的成功。如何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机,最终变成强烈的求知欲望,我们有必要对这一课题进行深入的思考。
一、 丰富的教师知识储备
从教学的角度来讲,教师要对数学的认识提高,要对数学进行深入的研究,要加强数学修养,形成科学的数学思想,同时要具备广博的数学知识。以往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而且是一桶活水。然而在今天看来,教师必须是一条河,一条常流常新、敢于不断地否定自己、更新自己的小河。教师要适应新课程的需要,不断增强自我专业发展意识,自觉承担专业发展的主要责任,激励自我更新,自我反思。这样的教师给学生讲课时思路清晰,方法灵活,生动形象,使枯燥的数字变成了一串串美丽的音符,容易理解与记忆。
二、注重联系生活实践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养成严谨的思考习惯。学习数学最终目的就是要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拓展学生认识数学,发现数学的空间,重视学生对数学体验的积累。真正让数学贴近学生生活,让数学与学生生活触觉碰撞和交融,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增进对知识的理解,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合作交流,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的信心,从而建构属于学生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
三、精心创设学习情境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儿童的心理,努力创设不同的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教学情境,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把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创造生活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研究、探索、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一是情境创设目的应明确。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如果是问题情境,教师提出的问题则要具体、明确,有新意和启发性,不能笼统地提出诸如“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二是教学情境应具有一定的时代气息。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征进行设计。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而设计。对低、中高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