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525|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如何借助小组学习与信息技术整合提高高中生的议论文写作能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0 18:41: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如何借助小组学习与信息技术整合提高高中生的议论文写作能力  
提要:小组学习是生本课堂下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生本课堂上的很多学习任务必须要靠小组合作来完成。小组合作安排在学生独立研究后,班级汇报交流,以优帮差,培优补差,以差促优,经过实践的检验,这是一种比较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能否将这种方法有效地运用的议论文的写作指导上,打破议论文写作指导的瓶颈,牵动着多少师生的心。本文试图从析理动机的角度出发, 以作文课《人生是否应永不止步》为例,探讨多媒体信息技术整合环境下 “导学——自学——助学”互动学习模式的构建以及在其教学中如何运用小组学习促进议论文写作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生本课堂;小组学习;网络;议论文写作
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生本课堂与小组学习收到了广泛的赞誉,尤其是其合作探究、自由辩论的环节更是好评如潮。然而,这种学习方法能否运用到议论文写作的指导当中,这却引起了不少的争议。传统上,我们认为写作是一个高度个性化的私人话语系统,他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而生本课堂中的小组学习是一种集体行为,二者又是否可以兼容呢?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要依靠一对一、线性的课堂教学模式,议论文的写作能力存在这两大问题:
首先,行之于口不等于行之于手,把口头材料转为为现实文本还有一个重要的物化过程。
其次,在众声喧哗的小组辩论中,教师如何行之有效地监管、评价、指导各个学习小组,这个问题是否可以有效的落实关系到整堂课的成果是否可以真实有效得到贯彻。
一般来说,这似乎是一个不可克服的瓶颈,然而,在多媒体信息技术有机整合的条件下,所谓的瓶颈却荡然无存。
一、网络教学的优势与可能
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靠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主动、探究、合作”学习方式的要求,在传统历时性教学中,依照时间顺序进行学生先后的提问与老师逐个的解答,这制约了教学容量的增大与学生多元互动的可能性,毕竟一个老师要同时指导6-7个学习小组,这在时空上就是完全不现实。
当前,以多媒体与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迅速兴起与蓬勃发展,给我们的课堂带来了革新与进步的机遇。网络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拓展了教育的时空界限,使教育资源共享的原则得以实现,学习选择的自由度大大提高,人们向往已久的个别化教学将成为可能。在基于Internet的教育网络基础上的现代教育技术与地理学科教学的整合,将会发展出一种有可能适应新世界教育需求的全新教学模式而网络为我们提供了克服困难的技术平台。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通过网络平台可以打破时空局限,自由有序交流自己的见解,获取对论题的个性体验,同时这也方便教师更人性化地指导学生,变传统师生单边对话的模式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生齐动等多维的对话模式,同时,学生通过生本课堂与小组合作的运用(实践创新),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与作文实践,既调动了认知因素,又积极发挥情感因素在教学中的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使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得到和谐地统一,达到导学(Guidance learning)——自学(learning on one's own)——助学(help to learn)三位一体(3L)的有机结合。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0 18:41:37 | 只看该作者
网络环境下的议论文教学模式可表述为“破题立论— —自主探索或小组协作——成果在网上展示— — 同学在网上的辩驳— —老师的评价——课后的修正与拓展延伸”六个环节。具有模式流程图如下(图1)所示。这种全新的网络教学设计模式既发挥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其特点是:真正实现了个别化教学;有利于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具体结构流程图如下(如图3)

图3  师生交互式学习流程图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可通过网络平台上的web2.0媒介形式进行。
(一)、借助信息整合,打破误区,实现听说读写等多维度的有效整合。
Britton(1970)指出:“学生口语句型结构和表达方式往往是他们学习习作的基础。”Tough(1997)不仅强调了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之间的重要联系,而且指出:“教师必须在教授写作的同时,帮助学生提高和丰富其口头表达的技能。因为口语中往往包含了大量还似于书面语的结构措辞。”可见写作与口头表达能力是紧密相关的。可以这样说,一个学生,如果他的口头表达能力很差,他的作文水平肯定好不到哪儿去。因此加强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是写作能力提高的重要手段。我们的教师在上课时,都时刻注意着要让每个学生都尽可能有多的机会开口说,例如,提问题时,回答问题,可以采用辩论的形式。当然,如果出现冷场,我们也设置一些的问题,让他们先小组讨论,集中意见,然后派代表作陈述。当然,教师不能只当旁观者,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教师就应适当点拨,慢慢引导,挖掘其内涵。


           
                                    
   
     

(二)借助信息整合,把认知意识与说服意识作为读写训练的重点
艾布拉姆斯认为,写作一共有作者、文本、读者、环境四个环节,这四个环节缺一不可。而德国接受美学的创始人耀斯则充分肯定了接受的这一过程的重要性,他认为一切的文学史都是一部接受史,我们在重视写作的个体独创性的同时,不要当忽略了写作的另一极,所有的创造都有其或显或隐的指向性,即这部作品要向读者传达什么,而这一点在议论文中体现的有为明显。
不同于诗歌等抒情性文体,议论文以审智与析理为主,要把谈观点,讲道理,说服人作为议论文写作的核心,为主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阅读语言表达能力,能力等级为E,要求以鲜明的观点、简明的语言评说某一事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突出认知意识与说服意识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一般来说,所谓的认知意识,就是在对事物作基本了解与认识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较为深入的理想思辨与原创性的发现,例如,韩愈在《师说》中,就先引导人们对师的作用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那就是“传道受业解惑也”,但是作者满足于对师字的阐释,而是进一步对师的意义进行了理性的思辨——“疑惑”与“解惑”的关系, 人总是想在破除疑惑却非生而知之,所以就有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然而,决定世俗人们是否从师的关键并不在惑却在于年龄大小与地位贵贱,这显然是本末倒置的,所以,韩愈顺理成章地提出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原创性地深化了观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0 18:41:49 | 只看该作者

(三)、借助信息化的多元整合,借助网络,在小组学习中提高学生的议论文写作能力
1.借助信息化整合,在小组学习中提升认知量
例如,我们按照实验的需要,将笔者任教的两个班级班级进行比较试验。其中一个班级沿用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即老师事前点播——学生当堂写作——老师课后批改——老师课堂讲评的传统模式;另一个班级则按照生本课堂的要求,将班级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有6个同学,在每个小组中,其中2个同学为A生(成绩较好的同学),2个位B生(即成绩中等的同学),2个为C生(成绩尚待进步的同学),由一A一B一C的原则,让同学分为甲乙两个辩论小组,两两两对,面对面做好,分布推荐一个同学作为组长。比如课前老师将作文题目(如人生应该是否学会满足)布置给同学,让同学抽取正反两方,让他们收集作文素材,按照立论、阐释、结论三个环节,做好辩论准备,每个同学都要发言,发言时间为每人将满3分钟,由甲方启论,甲方结论,其中自有攻辩的时间为12分钟,其中每个小组各有6分钟的自由攻击时间。事后,各同学在本次辩论的基础上,自选角度,撰写成文。其中,C环节的同学鼓励立足本组辩论材料,观点明确,强调文通字顺;B组同学鼓励适当转换观点,参照彼此,在观点鲜明、文通字顺的基础上兼顾思维的辩证性;而A组的同学则鼓励能够寻找双方逻辑结构中的破绽,从而做到开拓创新,发人所未言。
老师在批阅同学的作文中,同时让学生根据老师的建议修改,先在小组内部交流,在由小组推荐,在全班展示。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我们同学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小组的力量却是比较大的,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情绪中,它为那些学生提供了一个气氛融洽的空间,写作能力差的学生能从同伴中获得帮助,缓解焦虑感;对于写作能力强的学生,他也能在与同伴的思维碰撞中获得启迪。这就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完成写作目标时张扬个性,在不同方面发挥优势,相互弥补,使最后输出的语篇更完美。可以说,小组学习让每一位学生在一群同龄人面对面地进行思想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可以有话可说,和同伴一起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使学生能体验到一种被他人接受、信任和认同的情感,这不仅拓展了学生自由活动的空间,更极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从而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
通过实验数据,我们发现,这一点在材料的积累上是很明显的,假设任务分配得当,每个同学都能搜集4个论据,那么当同学因为辩论的需要进行一体化整理时,扣除掉重复的部分,一般至少能够可以得到8个以上的论据,而且,因为辩论过程条理一致性的需要,小组成员不得不充分吃透这些搜集来的论据,那么可以说,不但实现了量上的增加,而且是每个同学有效掌握量上的增加。
两个班级量化考察对比表(46:45)
考核标准        实验班级        非实验班级
通过本次作文使用的事例论据数        7.64/人        2.2/人
通过本次作文使用的道理论据数        4.23/人        0.35/人
一周后所学会事例论据数的记忆情况        6.12/人        0.87/人
一周后所学会事例论据数的记忆情况        3.41/人        0.04/人
2.在信息整合条件下,借助小组学习提高认知效率。
因为要赢得辩论,所以,同学对论据的掌握不是平时写作时囫囵吞枣似的生搬硬套,而是根据具体语境的需要,而加以必要的加工与改造。例如,以往多数同学,尤其是C等的同学一般只会简单的讲述唐明皇天宝时期的骄傲自满与大清帝国在康乾盛世时的夜郎自大,但是对论题的点扣却不够到位,但是出于辩论的需要,在小组的协助中,同学能都很明确的点出“唐明皇在‘芙蓉帐暖度春宵’中忘记了赈济苍生的宏图,才会有长生殿中此恨绵绵无绝期;大清帝国在‘圣人之邦’美誉前被西方的坚船利炮轰塌了天阙,试问,万园之园中的那把大火,还不足烧醒那些知足者的美梦吗?”,而且在修辞上也大有进步,这起到了我们平时作文训练增加素材积累与提高点题能力效果。
例如,笔者曾经不止过同一母题的两道作文题(人生是否应当学会舍弃/人生是否应当永不止步)进行通过两次作文批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0 18:42:04 | 只看该作者
3、在信息化条件下,我们应当通过小组合作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说服意识。
认知只是分析与阐释的基础,议论文的写作,认知的目的在于说服,以理服人。艾布拉姆斯认为,写作的成品未经阅读,还不能算是写作活动的终结,因为只够经过读者的解读、乃至二度创造,作品才具有实际意义与价值。而萨特则进一步指出,写作是一种吁求,吁求读者的合作,这一点在传统的议论文写作中特别明显。对于作者来说,如果缺乏说服意识,即使观点是正确的,思维是深刻的,辞章也是优美的,那么,带来的结果很可能会因为过于偏执而使得说服力,甚至难以自圆其说。
所以,作者在写作时必须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至少应设法让自己更好说服读者,而不给自己的论敌留下攻讦的余地
但是,这种说服意识与读者意识在我们现实的议论文课堂中是普遍缺乏的,现在的多数同学(包括很多A等的同学)想的只是如何更好的构想自己的论文,自说自话的成分多,而设身处地为读者或论敌考虑的充分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有时候即使用亮点,也容易变成没有目标的自言自语。
然而,小组学习过程是一个相互合作、共同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富有个性化创造的过程,相互之间的交流往往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同时,出于辩论的需要,使自己的学习成果得到认可,使合作活动进行得更顺畅,提高自己在小组合作活动中的地位。学生会努力挖掘自己的逻辑潜能,为自己创设自主学习的机会,因此,他将不仅充分考虑到了读者的存在,更要假设论敌的存在以及其攻讦的可能性,这不仅使得更具有辩证思维,更进一步考虑到了修辞的圆润。
例如,我们在这次人生应当永不满足的写作中,为了防止论敌的攻讦——“历史上的封建帝王和各种野心家,正是因为他们不满足于个人的名利与野心,穷凶极欲,最终陷入了人生的泥潭”,在提出人生应当永不满足的前提时也做出了必要的让步,对是否应当满足做出了辩证的认识,提出了“我们可以在名利上学会满足,但是,在对于人生价值的追求上,我们永不满足。满足于名利的人生是碌碌无为的人生,不满足于名利的人才是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才放弃了对人生更高价值的追求”的观点,从而进入了一个更高级的思维层次与审智判断。
例如,笔者曾经不止过同一母题的两道作文题(人生是否应当学会舍弃/人生是否应当永不止步)进行通过两次作文批改,笔者进行了如下统计:
考核标准        实验班级        非实验班级
写作时有将说服力作为一个重要的出发点        96.86%        2.31%
写作时有考虑到对方反驳而注意到论据的选择与修辞使用        39.47%        1.98%
(四)现时网络教学存在的不足以及相应的应对措施
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网络教学的确有着巨大的优势,但是我们也不应讳言,仍有一些问题,仍然困扰着我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0 18:42:10 | 只看该作者

1.学生参与的不均衡性。
一部分同学过于积极,占据了更多的学习资源,而有一些同学,尤其是C或B等级的同学,用网络做其他的事情,趁机聊天或搜寻无关的网页。
应对措施——强化课堂的监控与集体荣誉感。通过小组合作,给每一组布置任务,任务既要强调小组合作,也要包产到户,具体落实到每一个同学头上,让每一个同学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例如,C的任务只能由C完成,不能由其他同学越俎代庖,如果发现该现象,则进行整体扣分。同时,也要引进小组间的竞争积极,由其他组参与到对对手组的监督中,用学生来管理学生。
2.课堂容易走题,偏离中心主旨。
在课堂讨论中,有时候发现一些同学在争论中跳出了原有的中心,而在无关的议题上浪费过多的时间与精力(如图4所示)。

图4 同学因为讨论过于激动而变成意气之争,严重偏离了主题
应对措施——该问题是讨论课一直难以完全克服的顽症,网络课堂犹然,但是网络课可以在网络留下一定的印记,便于教师的监控,但是在多边的对话中,该问题要彻底解决还有待探索。
3、在网络课堂中实现有效的评价
最后,在网络课堂条件下,议论文的写作能力存在这两大问题:
首先,行之于口不等于行之于手,如何在多媒体条件下,把口头材料转为为现实文本还有一个重要的物化过程。
其次,在网络条件下,在众声喧哗的小组辩论中,教师如何行之有效地监管、评价、指导各个学习小组,这个问题是否可以有效的落实关系到整堂课的成果是否可以真实有效得到贯彻。
二、 智能手机与金山快盘进行有效评价,及时掌握学生的掌握情况
写作教学离不开评价问题。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一个基本环节,它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多方面作用,从整体上调节、控制着教学活动的进行,保证着教学活动向预定目标前进并最终达到该目标。其中,教师利用评价的结果可以明了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教学活动中使用的方式是否有效、学生的接受程度和学习状况,从而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活动的方向,通过有效的评价鼓励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个性发展。
但不同于传统的教学,加德纳认为,智能评价就是“获得个体技能和潜力等信息的过程。”智能评价应该是一种经过进行策划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被评价的学生可以直接得到有益的反馈:他可以了解自己的智能状态,如哪些是他的强项,哪些是他的弱项;可以得到一些关于学习或生涯发展的建议;可以了解自己的创造能力以及对未来的预测等。
换句话说,我们将每个学生作为一个独特的人来对待,我们在识别个体的智能强项和弱项的基础上,我们创造有利于个体智能发展的环境,因此,我们不仅注重结果,更注重过程,不仅注重成绩,更注重情感态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0 18:42:16 | 只看该作者

我们可合理利用智能手机与金山快盘引导学生完成以下评价:
每次教学中时,为了掌握学生的辩论或者写作情况,笔者都会使用探智能手机与金山快盘。我们现在班级的宽带接上无限路由器,在学生书写时,我们依靠智能手机,不但可以拍下学生书写的结果,更可以直观的录下学生书写的过程,然后借助金山快盘具备文件同步、文件备份和文件共享功能,借助微信等八大平台,实现各各客户端——电脑、手机、平板、白板之间都能够直接跨平台互通互联。我们不仅可以摆脱投影仪、U盘、移动硬盘和数据线的束缚,更可以真正地实现同步显示,把拍下来的照片与录下来的视频同步传输到电脑中,并快速地展现在电子白板上,从而直观地进行展现,同时,我们更充分利用白板的交互性,供师生直接加以修改,这不仅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更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一维,不可复原的瓶颈。
在传统的小组合作中,老师很难对每一组的辩论过程进行有效的监控,这就意味着不能对每一组的优缺点进行有效的点评,然而,通过金山快盘和智能手机的运用,我们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录播下辩论的每一个细节。在教学中,为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我们需要强化的知识点,教师可以利用白板的大屏幕,引导学生独立观察,解析思路。必要时,通过利用电子白板进行回放。
三、网络教学实例分析
以下结合“人生应该用不满足为例”,描述基于网络环境的议论文学习模式:
【研究性学习目的】
1、组成学习小组,每组推举一名组长,对组长进行课堂操作系统的培训。其中要特别注意以下问题:
①小组的组成要注意优秀、中等与待进步同学的搭配。
②与同学制订相应的加分规则,如对每组的每位同学具体发言字数的规定,但在攻击辩论时应注意小组成员最高与最低发言发言次数,以及加精华的加分鼓励,在鼓励同学积极性的同时给予一般的同学更多的机会。
2、通过网络查找有关论题的资料引导学生从正反两方面进行搜索,在提高学生认知意识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同学说服意识的提高,利用网络设计专题的交流平台进行交流讨论,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就相关知识进行自学、探索。
3、引导学生自主开展协作探究,提升理解运用能力。融会贯通,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教师指导作用】
1.        指导学生掌握相关的计算机技能:如网络的搜索、博客BBS交流区的使用及在线测试的说明等。
2.目的意义: 培养学生立论、找论据以及具体的论证论点的能力,以增加认知意识与说服意识。
3.是方法、要求的指导。
4.是及时提出创设性和过渡性以及激发性的问题,指导讨论。
5.是时间的控制,节奏把握。
6.是知识迁移,帮助同学在掌握对方论证过程后进一步完善自我的论证过程。
【成果在网上展示的流程举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0 18:42:21 | 只看该作者

一辩立论:我方认为,人生应永不满足。,永者,是一种长久的状态,不满足并非是一种名利上的贪婪,而是一种积极进取、不断超越自我的人生态度,马斯洛的人本主义理论印证了所谓真正的满足是不存在的。当一种需求得到了满足时,就丧失了其刺激作用,必须有更高层次的需求取而代之才能得到正在的快乐,因此,我们可以在名利上学会满足,但是,在对于人生价值的追求上,我们永不满足,陈嘉庚富甲一方……?
二辩:辩友总是强调:不懂得满足的人,如何享受生活?现在,我们让我们用雷锋同志的话来回答对方:生活是美好的,可是真正的生活,只属于这些永远力争上游的人。我们即既不提倡对物质层面的知足,也不提倡对精神境界、个人修养的知足。正是因为对物质层面不知足,所以我们从篝火的时代走向了激光的时代,正是因为对精神层面不知足,我们从空想社会主义走向了科学社会主义……
三辩结论:对方一再提到封建帝王和各种野心家,正是因为他们满足于个人的名利与野心,才放弃了对人生更高价值的追求,他们的失败是否证明了我方观点的正确?正如我方一辩所强调,我们可以在名利上学会满足,但是,在对于人生价值的追求上,我们永不满足。满足于名利的人生是碌碌无为的人生,不满足于名利的人才是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唐明皇在“芙蓉帐暖度春宵”中……
因为永不满足,乔丹最好的球永远是下一个……路漫漫其修远兮,如果对方我们何时满足,我们将回答:只要我们没有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就绝不会满足。只要人类没有实现真正的解放,我们就绝不会满足……
【同学在网上的辩驳展示举隅】
反方:如何理解国父临终遗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正方:如果我们不满足于现有的革命成果,那么我们就不得不一直革命下去,那么,我们又如何去建设我们的伟大祖国,那么,我们是否会陷入无限革命论,我们是否还要重蹈文革的负责?
反方:怎么理解挑战自我、永不止步的马拉松精神?
正方: 怎么理解“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老师的评价举隅】
点评反方:反方占据了优势,但是可惜不能更多的坚持立论时的方向,从个人欲望上我们应当有所满足,而在对真善美的追求上我们应当永不满足的方向,后来使得你们的说服意识大打折扣。
评点正方:正方回答“如果我们不满足于现有的革命成果,那么我们就不得不一直革命下去,那么,我们又如何去建设我们的伟大祖国,那么,我们是否会陷入无限革命论,我们是否还要重蹈文革的负责?”时体现了强烈的思辨色彩,能够以归谬的方式找到对方论证上的盲点是值得表扬的,但是可惜正方的认知意识不够强,所拥有的例证不多且不够精到,以至于后来无力反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1 06:0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