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71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初中英语优秀获奖论文英汉两语携手共推人文素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0 18:09: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初中英语优秀获奖论文英汉两语携手共推人文素养
一、 引言
当前,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下,英语教师的语言素质也随之有了大的提升。为了体现英语作为目标语的地位,很多英语教师在课堂上追求全英文授课,尽量避免使用汉语,在所授内容上也尽量回避对本土文化的介绍。这不仅意味着教师有可能失去对学生进行本族文化熏陶的良好契机,同时也不能有效促进外语学习。
事实上,新课标《基础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中学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性质。通过解读《语文课程标准》也不难发现,就人文性而言,两门语言课程的目标都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开阔视野,形成跨文化意识,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了解及爱国主义精神。
二、 理论
汉语和英语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呢?加拿大著名双语教育学者Cummins提出“双冰山理论”。浮在海平面上的是两座冰山,分别代表一个人的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的语言能力;而在海下两座冰山的根基是共同的,代表一个人的认知能力、学术语言能力等素养。
这一理论形象地说明了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掌握母语对学习外语有重要的作用。
不同文化孕育出不同的语言。但任何一种语言都是思维的工具、内容的载体。没有人会单纯地对某一个语言感兴趣。人们学习任何一个语言的目的是到达获取知识、表达思想、实现人际交往等实实在在的目标。换句话说,语言与文化是不可分割的,在教学中不能只重视语言而忽略文化,那样语言的教学就会无意义、无趣。
   祖国文化是文化意识及文化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随意忽视或刻意淡化祖国文化教学的英语课堂都是不可取的,也是与《课标》的核心理念相违背的。
三、 案例与分析
笔者曾在一堂高中英语语法—ing形式的教学课上,这样导入了课堂。 先在黑板上写下两句英文:
Looking up, I saw the bright moon.
Bowing, homesickness, I’m drowned.
请全班同学翻译成汉语。起初他们有些困惑,当我提示他们是中国一首著名唐诗时,全班异口同声地背出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此时笔者欣喜地发现,连平时对英语兴趣平淡的几位同学,眼里都闪着光,居然也参与了进来,热情一直持续到课堂结束。
     这堂课的导入无疑是成功的。建构主义理论强调,有效的教学应针对学习者已有的经验和兴趣出发,才可能激发学习积极性,才可能是主动的。这堂课的导入也恰恰说明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之所以被激发了,一方面是因为新的教学内容基于他们已有的认知;一方面也是中国的文化瑰宝——诗歌,唤醒了他们的自信心。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0 18:09:49 | 只看该作者

四、        启示
(一)本土文化作为跨文化意识的重要一环,在英语课程中不容忽视。《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英语教学不仅应有利于学生理解外国文化,拓展文化视野,进而形成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它还应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祖国文化的理解,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热爱(黄树生,2012)。
关键在于,如果把对文化意识的理解局限于英语国家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文化习俗等,却对本土文化视而不见,甚至质疑在英语课上谈论本族文化的必要性,这样的理解就有失偏颇了。比如,在学习“节日”相关话题时,英语教材为何会有一定篇幅的介绍Dragon Boat Festival、 Spring Festival等中国的传统节日。其实,用英语向西方人介绍、传播中华民族本土文化亦是英语课程的核心目标之一。
(二)英语和中文在文化层面上可以正迁移。只要教师洞察到其中的微妙,并灵活运用于教学实践中,能到达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唐诗宋词——中华民族文化盛事的奇葩,它们穿越时空,流淌在每一个学生的血液里。只要一有机会,它们准能迸发出来,带来无限的惊喜。“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或“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教师完全可以巧借中国传统文化之东风,教授原本枯燥乏味之英语语法,诸如时态。
(三)如果能有效利用学生的汉语能力,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与写作能力时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汉语与英语在不同文体(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的写作上存在的相似和不同之处,这种对篇章布局、写作构思的理解是可以从学生早已发展起来的汉语读写能力迁移到英语的读写能力上的。
如果教师选取的课文或补充阅读中的内容是学生在汉语的阅读或交际中就已熟知,那么学生在阅读英语文章时就会借助这些已有的背景知识去理解文章、猜测生词,这样的英语课堂才是有效的。有的教师用英语绕了半天给学生解释一个生词或一个概念,如果用汉语,可能一秒钟就解释清楚了。
遗憾的是,中学英语课堂上,English only 成为了唯一的话语标准。究其原因,主要包括:教师对文化教学较为模糊或跨文化敏感度较低。我国英语学习者最欠缺的就是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认识,以及如何用英语介绍中国文化。(崔刚2012)
五、结语
《标准》(2012)在教材编写的“思想性原则”中指出,教材要有利于学生提高文化鉴别能力,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一言以蔽之,加深本土文化理解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没有冲突,重视前者有利于发展后者。
中国文化包罗万象,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英语教学的素材宝藏。英语教师应结合实际教学需要,创造性地开展英语文化教学,尤其是中国文化的教学。促使英语课堂充盈着中国文化韵味,从而加深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热爱,即,以中国文化之魅,促英语课堂之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7 13:3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