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762|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发挥交互式电子白板作用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0 14:44: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发挥交互式电子白板作用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摘 要】:交互式电子白板为师生提供了一个丰富的资源平台,实现了师生的高度互动。实践证明,多媒体中电子白板的合理运用,对于激发学习兴趣,突破教学难点,构建交流平台,拓宽维度,创造想象空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应充分挖掘交互电子白板的优势,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心理特征,合理运用电子白板,让它完全为课堂教学服务,为学生学习服务,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交互式电子白板;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正文】:
交互式电子白板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技术,已悄然走进课堂。这种教学手段能从学生实际出发合理选择现代化教学媒体,突破时空限制,利用Internet网络丰富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多媒体中电子白板的合理运用,能激发学习兴趣,突破教学难点,构建交流平台,拓宽维度,创造想象空间,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生动良好的教学情境对学生有巨大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一直以来,数学教师都在努力探索,以求能通过有效途径去创设好的教学情境,使得学生以积极主动的情感体验伴随数学学习的整个过程。白板教学是创设情境的有效手段,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视频、播放、聚光灯等功能,可以给学生提供文字、图片、有声读物、动画和视频等形声结合、图文并茂的学习材料, 创设生动活泼、色彩鲜艳、声情并茂的学习情境,有助于对学生形成刺激,迅速吸引其注意力,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心理需求,进而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例如,在教学《认识比》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境:
师:一幅图片,有的看起来很漂亮,很美观,有的看起来却很别扭,请看这幅,大家觉得现在的这幅图片美吗?现在我将这片图片拉伸,(使用白板随机拉伸图片)现在大家觉得怎么样?再次拉伸,现在呢?
师:老师从刚才拉伸的过程中选取了三幅 ,现在你觉得哪一幅看起来最美观,最舒服?
生答,如有意见不统一,则举手表决。
师:看来大多数同学都认为是第2幅,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一幅图片的长和宽不同,给人带来的感觉也就不一样,我们就先来观察一下大多数同学认可的第二幅图片,你知道可以怎样表示长和宽之间的关系吗?
教师使用白板拉伸功能,使图片由比例合适到比例不协调,让学生在图片的长与宽比例变化的过程中,直接地、形象地观察到长与宽这一组同类量之间的比。在白板上,随着图片的一拉一伸,学生要比以往的教学方式更接近学习内容,并能更好地将师生个体思维汇聚成集体思维,从而使得个体的知识建构汇集成集体知识建构。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0 14:44:41 | 只看该作者

二、化静为动,突破教学难点
小学生年龄小,思维认识能力相对较弱,特别是对数学中一些抽象性的问题很难充分理解,如果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黑板﹢粉笔”模式,很难达到我们所期待的教学效果,即使借助实物和教学挂图辅助,教师在讲授时也有很大的难度。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可以做到数形结合、音形兼备,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复杂为简单,变隐形为显形,从而达到拓宽教学时空维度,降低抽象思维坡度,突破教学难点的目的,以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在“相遇问题” 的教学, 学生理解“相向、 同时、 相遇、 同向、 逆向” 等术语的含义,既是学习的重点,又是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重难点,在教学中可以运用交互电子白板动态的变化过程制成FLASH 动画,在白板上用电子笔操作,为学生创设出动态过程, 产生一种化静为动的效果。教师先在白板上确定两点,表示两地,再从图库中拖出两个卡通人物,定格在两地,然后利用电子笔选中两人图片并移动他们,白板上呈现两人分别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对走来,一直走到两人相遇,用电子笔板书“相遇”。通过这样的直观演示,学生对“相向、 同时、 相遇” 等术语的含义的理解也就不觉得困难了。当学生发现老师拿着电子笔像魔术棒一样操作并描述时,也激发了去试一试的欲望,争先恐后地抢着用电子笔操作“同向、 逆向” 两个术语的变化过程。这样也促使学生获得了一个实践参与的机会,展示自我的空间,充分体现了师生交互参与的新课程理念,也让数学学习充满情趣,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在形象教学过程中逐渐成熟起来。
三、交互功能,构建交流平台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构建,是教学活动成败的关键。传统的教学模式形式单一,难以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即使借助传统的教学辅助手段其效果也不尽人意。而电子白板的强大交互功能,可以使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得到良好的体现。借助电子白板构建师生共同学习、交流的平台,可以促使学生在学习中积极、主动地参与思维活动过程,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例如:“梯形的面积”教学片断。
师:前面我们用数方格的方法求出了梯形的面积,假如没有方格,能求它的面积吗?
生:能,我们可以把它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再求它的面积。
师:不错!要把梯形转化学过的图形,应该以什么为前提呢?
生:转化前后的面积应保持不变。
师:对!请同学们拿出学具,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图形转化探究。
(片刻后,学生争先恐后地到台上演示、发言。教师仅做技术性指导。)
生1:我们组是这样把梯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图3),通过比较,我们发现了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高分别与原来梯形的上底与下底之和、高相等,而它的面积则是原来梯形面积的2倍。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所以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0 14:44:46 | 只看该作者

师:老师看到许多同学都是这样转化的,你们能运用学过的平行四边形知识进行转化并推出梯形面积公式,真会动脑筋。
生2:我们组是这样转化的(图4),把梯形的两个缺角补上,正好补成一个长方形,则:

长方形的面积=下底×高,而补上的两个小三角形的总面积为:
小三角形面积和=(下底-上底)×高÷2
所以梯形面积
= 长方形的面积-小三角形面积和
=下底×高-(下底-上底)×高÷2
= [下底-(下底-上底)÷2] ×高
= [2×下底-(下底-上底)] ×高÷2
=(上底+下底)×高÷2
师:你的这种方法很有创意,居然把梯形转化成了长方形,真了不起!我们应该向你学习!大家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一石激起千层浪。该生的成功,老师的赞扬,唤起了同学们的竞争意识。经过激烈的讨论、交流后,同学们争着上台展示、发言。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思维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同学们独特的想法、新颖的见解令我震惊。在此,我把几种比较典型的转化方案,与读者分享:
方案一:把梯形分成两个三角形(图5),分别算面积,然后计算它们的和。

方案二:把梯形切割成两块,一块是平行四边形,一块是三角形(图6)。
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原梯形的上底,三角形的底是梯形的下底与上底之差,而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高都等于梯形的高。然后算出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和。

方案三:在梯形的一侧补上一个三角形,使整个图形成为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梯形的下底,三角形的底恰好是梯形的下底与上底之差。它们的高都是梯形的高。(如图7)最后用平行四边形面积减去三角形面积即可。

学生通过电子白板的形象演绎,动静结合,以及动手参与,充分调动了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学生不仅弄清了知识之间的来龙去脉,理解了几何图形的概念,同时也掌握了不同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而且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0 14:44:50 | 只看该作者

四、拓宽维度,创造想象空间
想象力是智能的核心。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不仅能延伸和拓宽教学时空维度,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更能发展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培养学生想象力。例如,圆面积公式的推导,教材虽然提供实验的方法,但实验过程复杂,难以具体操作,把一个圆拼成一个长方形近似度较差,引起很多学生对推导出的公式持怀疑态度。由于感知材料的不充分,导致学生难以展开正确,合理的想象,影响空间观念的形成。我们应用电子白板教学软件,多层次地把圆依次等分成若干份,拼成所学过的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随着等份份数的增加,把学生理解中的难点——近似长方形的长由曲线变成直线的过程动态呈现,从而为学生积累丰富的感知材料,为大胆合理的想象提供了充实的基础。
实践证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合理运用有助于学生对数学教学内容的掌握,使有意识的学习和无意识的学习结合起来,极大提升了课堂的教学质量。这种新的教育模式促使教师的观念和行为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师生关系和交往方式。教师在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建构有效课堂的同时,还应着眼于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特征以及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既要注意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学习特点、心智水平,又要服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诸多因素。使交互式电子白板在高效、和谐的课堂建构中实现有效的运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8 06:3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