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6509|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科学参赛论文浅析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的整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8 22:41: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小学科学参赛论文浅析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的整合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以网络和多媒体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了学生观察世界、探究世界、拓宽视野的一种现代工具。本文从内容、方式、专题三个层面对有效进行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的科学整合进行了相关探究,并提出建议。
关键字:信息技术;小学科学;整合;“度”。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网络和多媒体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了学生观察世界、探究世界、拓宽视野的一种现代便利工具。现代信息技术以它的交互性、广博性、便捷性为科学课堂打开了新视野,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积累科学文化底蕴的过程。  
一、课程内容的整合——实现知识的再现与补充
现行小学科学教材中。经常出现一些离现实、离时代比较远的信息,教学内容明显滞后于时代的发展。大部分最鲜活的、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科学素材和教学内容,由于编写的限制。很难在教材中及时、准确地反映出来。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则能较好地化解上述教材内容滞后的现实与科学教学的实际要求的矛盾,实现科学知识的再现和补充。
例如,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进一步观察岩》一课中,通过模拟火山喷发实验,让学生明确玄武岩的形成原因。教材主要通过引导学生对火山自然现象的了解,认识这种自然现象是形成玄武岩的主要原因。然而这一教学内容宏观和抽象,所举的事例也已久远,学生又缺少相应的知识基础与“生活”经验。因此,我们通过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宏观的地球自然现象浓宿进教室,把千万年的漫长时间变化缩短至几分、几秒展现在学生面前;把复杂多变、抽象的地壳运动,变得集中、具体和形象;把最近的、影响最大的“火山”鲜活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不仅让学生对地球的地壳运动有了深层次的认识,更使学生经历了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
教学中,先引导学生上网查询、收集、整理玄武岩、国内外的火山方面文字、图片等信息;再组织交流,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让他们自主了解火山与玄武岩的密切关系,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形成火山的兴趣与欲望。此后,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在课堂中再现火山爆发的场景,在身临其境的体验中,引领学生分析探究玄武岩的形成原因,让孩子们在观察研讨中感受科学学习的快乐。
查询、收集、整理、交流、观摩、研讨学生思维的空间拓宽了,创新能力提高了,探索精神养成了。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加盟,引时代活水于课堂,使科学课堂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感,也为科学课堂注入了活力。
二、教学方式的整合——体现学习的自主与合作
信息技术和学科整合教学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充分利用情境、合作探究、研讨交流等学习环境和手段,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各层次的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建构目标。
例如,教学俄们知道的太阳》一课,为了让学生能自主参与对太阳的研究,丰富科学课堂的内涵,我们可以引网络于科学研究性学习当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操作上分三步走:.学习第一板块,在学校校园网的子网站——“小学科学在线”网站中“科学园地”中设“我们的太阳”子栏目,可确定若干块学习内容:如太阳的故事、太阳与人类、太阳的未来等;第二板块,各小组选定学习内容后,制订本组活动计划(包括信息来源、活动步骤及学习成果展示的方式)利用网络探究学习并完成研究成果。过程中教师及时查看学生收集资料情况,同时巡视指导,进行个别辅导,了解各小组活动进程。最后的板块,引导学生进行现场展示、汇报和研讨交流。过程中其它组的同学可以提问、评价,也可以进行相关学习材料的补充。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8 22:41:15 | 只看该作者

三、研究专题的整合——呈现学习的过程与态度
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探究过程中,体验科学学习的乐趣,提高科学探究能力,丰富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领悟科科学实验的本质。在这瞬息万变的信息世界中,我们更应该利用信息技术和科学课程整合,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小课题的研究,帮助学生养成随时留意周围的新问题、新现象的良好习惯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自我发展。
例如,我们可以课前在校园网上发布一些学生乐于研究的科学小课题,如“蜗牛怎么不动了?”“梧桐树叶为什么落得有早有迟?”“爬山虎为什么能攀爬墙壁?”等等,并将其作为考核学生学业成绩的一项“长作业”,以提高学生科学小课题研究的积极性。然后,引导学生自行选题,或个人或组成研究小组,通过网络资源,查找有关资料,要求在学期末进行考核评定与表彰。过程中,老师做个有心人,关注、鼓励帮助学生的“作业”成效、及时发现并指导学生将研究成果,写成小论文在网上发布或在校园网的留言板上留言,甚至可以通过发贴子与老师或同学进行互动式的交流、研讨,或开展阶段性的成果汇报活动,以激发学生小课题研究的兴趣与成功的体验。另外,老师能将自己平时在学习、生活中不解的现象或问题发布在校园网上,吸引其它的师生一起参与解决和研究,壮大科学探究的团队。同时开设科学活动课,组织大家一起汇报、交流研究成果,催化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创新精神。
研究专题的整合,使科学课堂充满了“研”的品质,它诠释了研究性学习的内涵。首先,于科学知识与生活场景,教师将教学内容和网络资源进行了整合,形成了研究主题;其二,网络留言板的交互功能,使每个学生既是科学信息的获取者,也是科学信息的提供者,这样便形成了一个密切与研究目标相结合的信息库;其三,网上资料的收集是专题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环节,通过对资料的分析、筛选、整理,研究性学习在网络环境中找到实践的支点,同进,为最终问题的解决作好了准备,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其四,网络的现实与虚拟双重性推进了课后的延伸拓展,它不仅促成了研究主题的再生,综合能力的提升,而且也达成了研究性学习的“行无止步,研无止境”之境,使研究又开始新一轮的动态生成!
四、课程整合的几点思考
现代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与小学科学课程的有效整合,丰富了科学课堂的内涵,拓宽了科学课堂的外延,而且也促进了学生良好学习方法的获得,。但是如果使用不当,反而会带来负面作用,因而使用得当是关键。在整合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把握好几个度:
(一)把握好权重比例的“度”
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的整合,其主体是课程,而非信息技术。孰轻孰重?我们应该有个权重把握,避免在使用传统教学手段能够取得良好效果的时候,生硬地使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从科学课程的实际需求出发来使用信息技术,它只是作为辅助手段引入课堂教学,切不可为使用技术而使用技术,甚至不惜以牺牲课程目标的实现为代价。同时,还要注意计算机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掌握需要一个较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师生间、生生间的水平又不尽相同,尤其小学生,往往因相关同步知识不具备而使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本身遇到障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8 22:41:18 | 只看该作者

(二)把握好信息扩充的“度”
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的整合,需要教师在课前有选择地为学生筛选相关的学习内容,对学习内容事先进行有机地修整,既能让学生接触广博的有效信息,又能给学生留有思考和想像的时间和空间。网络上的资源虽然非常丰富,但并非所有信息都是有用的,重复现象较多,质量也比较低。如果学生只会把网页整个保存,而不进行整理、加工,就不利于学生消化和真正掌握探究得到的新知识,若是全部由教师进行自制,既需投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又受到一定技术水平的限制,有时不能精确地表现出设计需求,还会耽误本身的教学任务。这就需要教师做好筛选预设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学生掌握自己的学习主题,下载和主题相关的信息资源。
(三)把握好衔接融合的“度”
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的整合,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而是较高层次的“糅合”与主动适应。我们必须改变传统单一的辅助教学观点,从课程的整体观考虑信息技术的功能与作用,把握好融合的度,以“有痕为无痕”,创造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创设主动学习情景,创设条件让事实说话,让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强大的认知工具,最终达到改善学习的目的。
(四)把握好合作学习的“度”
把握好合作学习的度,主体现在二个方面:一是提高合作学习的效度。做好分组工作,既要注意各组人员的兴趣特长,又要注意相互交流的融洽度,包括现储科学知识量、现代信息技术操作能力、性格互补等情况,尽量考虑分组的合理性;做好过程的指导工作,从分工到采集到汇报交流,教师要关注过程细节,在由扶到放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合作;二是找准合作的最佳时机,在个人学习能解决的情况下尽量不采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2 08:2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