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实效性原则
无论运用哪一种教学手段,都是为教学效果服务,都要讲求实际效果,力求效果最佳。信息技术的运用也不能游离于实效性的铁律。为提高信息技术运用的实效性,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适时。即呈现的时机要恰当。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必须符合课堂的整体教学设计,保障教学流程的顺畅,保障教学环节的合理。如某老师在执教毛主席的《沁园春 雪》时,其教学目标是:有感情朗读,体会诗人热爱祖国的情怀和对未来的坚定信心。该教师在多媒体出示教学目标后,紧接着出示该词的创作背景,然后是视频朗诵,再后是学生朗读,老师指导。这里词的创作背景出现的时机不合适。创作背景固然对诗词的理解有帮助,但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激不起学生的学习激情。如果调整一下,将创作背景放于学生朗读之后效果更好。因为将视频朗诵与学生朗读对比之后,学生肯定会觉得自己读得不好,老师此时追加一句:“为什么呢?是因为我们对词的内容理解得还不深,而内容理解离不开创作背景,下面就来了解一下该词的创作背景。”学生有了理解内容的欲望,进而能够专注于了解背景的环节。
2、适合。即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必须有助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的落实,有助于本节课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有助于强化本节课的教学效果。
(1)导入时可用
有的是以时代背景导入,如《小石潭记》,要想理解柳宗元孤寂悲愤的心境,就要从被贬永州的遭遇说起。有的是以作品中的人物导入,比如《展示华夏文化魅力》,就要从贝聿铭的经历和他的建筑作品谈起。有的从复习旧知开始,如说明文、议论文的阅读,就要先复习相关的文体知识。有的从检查预习开始,如生字词较多的文章。诗词教学,就可从朗读开始。这些如果能依托多媒体技术,往往能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
(2)突出教学重点时可用
讲解文言文,字词常常是重点。讲解古诗词,意境是重点。讲解小说,人物形象、写作手法是重点。讲解散文,语言赏析是重点。多媒体技术就应凸现这一教学重点,以其独特的魅力,努力给学生留下尽量深刻的印象。如执教《我的叔叔于勒》,重点是分析人物形象,需要学生浏览课文,勾画出父母亲不同阶段对于勒叔叔的称呼,填入多媒体呈现的表格中,通过称呼分析态度,进而分析人物形象。这时运用多媒体方便快捷,醒目直观,有利于突出重点,提高课堂效率。
(3)突破教学难点时可用。
有时,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学生思考起来有困难,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些小问题,层层铺垫,帮助学生寻找到答案。这时可用多媒体来出示问题,便于学生捕捉课堂信息。有时,学生之所以难以答题,是因为缺乏相关的生活经历,这时教师即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景。有时,需要对比分析,利用多媒体就更方便直观。如执教《变色龙》,奥楚蔑洛夫对一只小狗因主人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态度,通过表格来对比,效果就非常明显。
3、适度。即多媒体技术运用的量上要恰到好处,正所谓多一分则有余,少一分则不足。
某师在执教朱自清的《背影》时,为了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了两个图片:一张是伊拉克战争中失去双亲的孤儿,衣衫褴褛,孤苦无依;一张是汶川地震中女医生一手抱着一个母亲用生命来守护的婴儿,一手拿着那位母亲的手机,显示着未一条发出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老师解读图片,让学生谈感受,足足用了近10分钟。其实,这里的两张图片,一正一反,不论哪一张都可引到亲情这一话题,而他却用了两张,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这就是因为没有掌握好多媒体应用的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