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479|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校讯通在实际运用中的问题及对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5 21:15: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校讯通在实际运用中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本文从学校、教师、家长、学生和校讯通自身等角度分析了制约校讯通发展的因素: 教师对校讯通的在学生管理中的作用认识不到位; 教师运用校讯通的技术不熟练;教师对校讯通的使用与教育教学的协同缺乏深入研究; 学校设施设备的陈旧也在客观上制约了校讯通的使用; 部分家长对校讯通在孩子教育中的地位缺乏足够的认识; 部分学生对校讯通产生依赖心理; 校讯通本身的运作带来一定的制约。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 从思想认识、技术运用和教育协同三个层面全面提升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的水平;充分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帮助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实现双向交流; 教育学生正确认识校讯通,正确对待校讯通; 自我更新与完善,以期为校讯通的良性发展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关键词:校讯通 ; 家校联系; 思想认识;技术运用 ;教育协同
校讯通自投入使用以来,曾一度受到老师、家长和学生的欢迎,在家校联系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校讯通的使用先热后冷,甚至出现抵制现象,这也是有目共睹的不争事实。如何把好事办好,让校讯通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我从存在问题和改进建议两方面作一简单分析。
一、存在问题
(一)教师对校讯通的在学生管理中的作用认识不到位。
教师对校讯通的在学生管理中的作用认识不到位,源于对校讯通这一通信产品的特点与功能的认识不到位,说明校讯通产品的宣传不到位。
(二)教师运用校讯通的技术不熟练,校讯通的功能难以彰显。
校讯通作为一种新产品,要想走进千家万户,必须让客户熟练运用,首先让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能够熟练运用。而现实的情况是有的教师年龄偏大,接受新事物慢,嫌麻烦;有的是工作繁忙,没有时间;还有培训工作不到位等,致使老师使用不积极,用了的也只是停留在发作业和通知的层面,其实,“校信通”是一个系统庞大、功能多样的信息交流平台,教师、学生和家长可以通过这一平台进行语音交流、网络交流和短信交流。但目前大多数学校只利用了“校信通”的短信功能, “校讯通”的语音功能和网络功能在多数学校几乎没有使用,从而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沟通作用,校讯通的强大功能难以彰显。
(三)教师对校讯通的使用与教育教学的协同缺乏深入研究。
任何一项工作都是有学问的,要想做好,必须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大胆的实践。校讯通的使用也概莫能外。而现实的情况是教师对其功能都不熟悉,操作不熟练,更谈不上去研究它与教育教学效果的关系。没有研究,其效果肯定大打折扣。
(四)学校设施设备的陈旧也在客观上制约了校讯通的使用。
学校设施设备陈旧, 比如我们学校,三人一个办公室,一台电脑,而且已用多年,内存太低,运行太慢,打开个网页都得大半天,让人心烦气急只得作罢。
(五) 部分家长对校讯通在孩子教育中的地位缺乏足够的认识。
由于家长的文化水平不一,也由于校讯通给孩子的教育多数是隐形的,长期的,客观上让部分家长觉得可有可无。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5 21:15:21 | 只看该作者

(六)部分学生对校讯通产生依赖心理。
校讯通本来是用做家校联系的,家长可以通过校讯通来了解孩子在校表现和老师的作业布置,不想部分学生老师布置时不记,反倒回家问家长,有时家长有事外出,这反而成为学生不完成作业的堂而皇之的理由,让人真是哭笑不得,有意无意地让家长对校讯通产生抵触情绪。
(七)校讯通本身的运作带来一定的制约。
校讯通为移动公司的独家产品,联通、电信用户要想使用还得再上移动户,部分家长不会操作,少数家庭认为资费高等
二、        改进建议
(一)从思想认识、技术运用和教育协同三个层面全面提升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的水平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没有足够的思想认识,就不会有自觉的行动。学校相关部门可以邀请运用校讯通学校的领导和班主任代表,从校方的角度和班主任使用的角度,现身说法,让所有教师尤其班主任经历一次思想的洗礼,感受其意义:校讯通为老师们减轻了负担,减少了工作量;校讯通使家长与老师沟通零距离,大大提高了教师与家长沟通的效率;校讯通能增进家长对学校和教师的理解,化解一些矛盾;家教指导,形成合力……
技术是支持。没有具体的技术一切都是零。通信部门和学校合作要开展对教师进行培训,让专业人员向老师详细介绍校讯通的各项功能,并对教师进行操作技术培训。注意技术的培训不是一次性的。培训结束后,让教师实践,过一段时间后,再进行二次培训,集中解决老师在使用中出现的具体问题,或者开通一个电话(全天候),随时解决老师实际操作中遇到问题,最终使每一个教师都能较为熟练的使用校讯通,并成为习惯。
研究才能促进与提高。校讯通的使用,技术是基础是手段,但它远不仅仅如此。达到教育效果最大化才是校讯通使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所以校讯通的使用要与教育教学活动结合起来,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既要学习他人的先进经验,又要对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作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学校相关部门(如政教处)可以定期(一个月)组织教师进行校讯通使用的问题探讨和经验交流,研究内容的取舍,即哪些需要通过校讯通来解决,哪些不需要,如不能让校讯通成为教师的告状通;方式的选择,哪些信息群发,哪些信息的个别发;频度的使用,即究竟对每一个家长多长时间用一次合适;与家长交流方式的选取,即采取怎样的交流方式才能让家长乐于接受等。可以每月一主题,提前布置,积极准备,确保交流有深度,人人有收获,个个有提高。
教师的高效运用是校讯通使用的牛鼻子,我们必须抓好思想认识、技术培训和研究探讨这些关键环节,就一定能开创校讯通使用的崭新局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5 21:15:27 | 只看该作者

(二)充分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帮助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实现双向交流
对于多数家长来说,校讯通是一个新生事物。学校要召开专题会议,向广大家长介绍校讯通的具体功能,在学生管理中的重要作用,耐心细致地做好说服工作,相信绝大多数家长能够接受。但要想巩固下来,还有赖于第一学年的有效甚至是高效的运用,让家长真切感受到校讯通在家校联系中的作用。
让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学校、老师和家长都要转变观念,形成家校协同教育共识。要更新观念,提高认识,让家长切实参与学校管理。家校协同教育中,家长要作为一个重要的教育力量参与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所以,家长和学校必须转变观念,采取实效性策略,使家长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而校讯通就是不可多得的有效媒介。在家校协同教育中,家长除了具有学校教育管理者的身份,可以可以参与学校教育决策的制定、执行和监督,可以研究、制定学校的发展战略、开设的课程和培养目标等,这就实现了从简单知情到参与决策的变化。我校在这方面就走在了前列。我校率先成立了家长委员会,设有主任,秘书长,具体组织家长代表参与学校管理,家长进课堂,家长安全值班常态化,这一举措有力推动了家校协同教育,大大激发了每一个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和家校沟通的热情。
“校讯通”是老师和家长交流的平台,重在平时交流。我觉得老师使用“校讯通”与家长联系的大忌是:平时不联系,出了问题才联系,一联系就是告状,让学生感到好像有个“电子密探”在身边。孩子出了问题,我们千万不能一味地埋怨指责家长,更不能把问题推给家长,而应心平气和地耐心地跟家长共同商讨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讲究教育的艺术,齐心协力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其实,平时就应该运用短信平台,定时给家长发送有关教育方法和教育艺术的信息,语言要浅显明白,故事性要强,篇幅要短小,使家长朋友在日常生活中,在不经意间丰富自己的教育知识,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从而增强参与家校互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教育学生正确认识校讯通,正确对待校讯通
老师要经常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明白校讯通在家校联系中的作用,避免学生进入认识误区;教育学生校讯通主要是给家长用的,自己该做的事情自己做,如详细记录老师布置的各项作业等,既不能让学生对校讯通产生抵触情绪,也不能让学生对校讯通产生依赖心理。
(四)自我更新与完善
任何一种产品,要想长盛不衰,得到客户的认可,从问世再到营销的整个过程中,始必须终把客户当做上帝,始终为上帝着想,不断地更新与完善。
1、操作要简单。教师文化程度高,易于组织培训,效果或许会好些。但是对于众多的家长朋友来说,文化程度参差不齐,校讯通软件的开发要充分考虑到这一因素,操作越简单越好,让绝大多数人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为教师家长的双向交流创造条件。
2、费用要降低或免费。校讯通套餐目前最低收费60元,这对大多数家庭来说不是问题,但对于经济困难的家庭还是负担。通信部门要想方设法降低费用标准,如有可能的话政府是否可以承担这笔费用,切实减轻家长负担。
3、办理要方便。目前使用的都是移动校讯通,不是移动客户的还得上移动户,这客观上给百姓带来不便。
总之,校讯通要想高效运用,成为家校联系的得力助手,必须从功能强大,操作简单,费用低廉三方面下大工夫,必须以学校、老师、家长和学生的普遍认可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随着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校讯通将会大显身手,为国家教育现代化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1 07:1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