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古典诗词教学与多媒体应用的有效整合
摘要:信息技术有效整合追求的是教育教学方面的目标,即信息技术(包
括多媒体)在促进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和学生全面发展方面的实效。古典诗词教学作为体现语文人文性特点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已纳入高考的必考范畴,成为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那么,古典诗词教学该如何有效地实施《新课标》的要求?如何在积累的基础上提高欣赏水平?这是摆在中学语文教师面前的实际问题。本文从以下三个角度进行阐述:一、示范诵读体味声韵美;二、创设情景感知意境美;三、拓展思维品评形象美。
关键词:信息技术;古典诗词;教学;多媒体应用;整合
古典诗词是一种高雅艺术,以精练的语言、真挚的情愫、丰富的想象、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我们通常所指的多媒体技术,是一项计算机综合处理和控制文字、图像、动画,使多种信息建立起逻辑链接,集成为一个系统并具有交互作用的技术。信息技术有效整合追求的是教育教学方面的目标,即信息技术(包括多媒体)在促进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和学生全面发展方面的实效。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已明确规定:“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显然,古典诗词教学作为体现语文人文性特点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已纳入高考的必考范畴,成为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但是,在讲授过程中,教师往往会根据近几年高考出现的诗歌题型,进行针对性的教学,首先是介绍诗歌的文学常识(作者、年代、字号……),其次是理解关键词和重点诗句的含义,最后是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这的确契合了应试教育的目的——提高学生成绩;殊不知,却失去了诗歌本身的功能,不利于增加学生的知识积淀,更不利于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古典诗词教学该如何有效地实施《新课标》的要求?如何在积累的基础上提高欣赏水平?这是摆在中学语文教师面前的实际问题。
一、示范诵读体味声韵美
古典诗词具有对仗工整、平仄押韵、琅琅上口的特点,最适合低吟浅唱。示范诵读(朗读和背诵)是古典诗词教学中最为关键的方法,是学生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的第一环节,它能够使学生克服语言障碍,把握诗歌的节奏,体味诗歌抑扬顿挫的声韵美。
一般说来,四言诗的节奏是“二、二”式;五言诗的节奏是“二、二、一”或“二、一、二”式;七言诗的节奏是“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式。讲授《静女》一课时,教者首先借助多媒体进行示范朗读,让学生在诗情画意的氛围中初步体味到《诗经》重章复唱的表现艺术;其次,在小组合作交流后,学生一致认为诵读该诗的情感应该是这样的: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极度兴奋)----爱而不见,搔首踟躇(焦急万分)----静女其娈,贻我彤管(高兴)----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赞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喜悦)----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兴奋得意);此时,教者再次借助多媒体进行示范朗读,让学生在一唱三叹中深刻感悟到男女主人公的绵绵情意,余味悠长。
诵读时,每拍之后一字遇平声可适当延长,遇仄声宜作一顿。以杜甫的《登高》为例。这首诗四联句句押韵,皆为工对;且首联两句,又句中自对;可谓“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被誉为是“古今七言律第一”的旷世之作。学生初读该诗时,除了能够读准字音之外,便是基本分清了该诗的朗读节奏----“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对于诗中的韵味,则无从下手。教者在此点拨引导:首联渲染秋江景物的特点,读时节奏感要强;颔联写远望所见,要读得气势开阔,“无边落木”、“不尽长江”二语要适当延长;颈联中“悲”、“常”、“病”、“独”四字要重读;尾联含无限凄凉之情,要读得缓慢、沉重。此时,借助多媒体示范诵读,学生能够感受到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朗读热情一下子被激发出来;学生在仿读的过程中,不仅读出了“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也让我们仿佛游走于其中,给人以涤荡心灵的强烈震撼----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二、创设情景感知意境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