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化抽象为直观,加深学生的体验
在教学中适当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把抽象的文字资料转化为直观的动态画面,给学生呈现出真实、具体的数学探究环境,让学生在直观的学习环境中去探究、体验,主动构筑自己的学习经验,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如在教学行程问题时,有这样一道实际问题:有一列火车长200米,若以每分钟800米的速度通过一段1400米长的隧洞,要用多少分钟?教学时,教师先用多媒体在屏幕上出现铁路、山、隧洞背景等画面信息,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然后再出示要教学的应用题[4]。
三、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运用中的意义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由于思维习惯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直观和具体的知识比较容易理解,但是,数学缺失一门抽象性和逻辑性非常强的学科,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不能适应小学生的思维习惯,小学数学的教学效果也理想。引入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将抽象的数理公式和图形直观的展示出来,学生看到的是具体和形象的材料,这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数学课堂教学效果。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在黑板上演示数理推导,这样既费时又费力,一些几何图形和数据表格不易画在黑板上,学生对于枯燥的数字也会产生厌烦心理,导致学生注意力不集中,降低了数学教学效率,信息技术的辅助教学中,由于可以生动的展示数理公式和图形,既节约了教师的时间,也引起学生的兴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
(二)活跃氛围,提高学习效率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活跃的课堂气氛不仅能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还能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一味的“讲述”,造成了“压抑”的课堂学习气氛,学生在学习中,经常无精打采、学习兴趣不高,直接导致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低。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够将教学内容以形、声、色、动等形式表现出来,通过刺激学生的感官器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真实性,在活跃课堂氛围的同时,还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使其充分感受到数学的重要性[3]。
(三)动静变换,突破难点
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根据数学教学的需要,把相关的内容进行有机整合,使得教学内容在大与小、快与慢、整体和局部以及外表和本质之间转化,将数学概念和数学试题联系起来,更好的揭示数学规律,使学生能够细致的观察、理解和分析数学问题,将数学知识由难化简。例如,在给学生们讲解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时, 用传统手段, 包括直观操作、投影演示等都很难把重、难点讲清楚,而通过多媒体计算机, 就可以方便地播放动画片演示。学生通过观察动态的过程, 很容易地归纳出, 角的大小与两边长短无关, 而与角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这样, 既有效地解决了教学中的重点, 突破了难点, 又丰富了学生的学习资源, 优化了教学过程, 提高了教学质量[2]。
(四)激活思维,培养创新
数学是一门比较灵活的科目,其教学重点在于学生能够将自身掌握的数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在一些抽象的数理知识讲解时,通过多媒体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和具体化的展示出来,学生可以更直观理解内容的实质,这样提高了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还在很大程度上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能够真正做到活学活用。做到将学习的钥匙交到学生自己手中。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在创新数学教学模式的同时,还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使其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化被动为主动,活跃了课堂学习氛围,使学生感受了数学学习的乐趣。由此就需要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以及教材内容,将信息技术运用到数学教学中,只有这样,才能在优化教学内容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及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目的。但教师要认真准备教材, 让教材内容和信息技术有效的结合, 不能因为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而盲目地把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草率拼凑, 模糊教学目标, 忽视教学重点、难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