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836|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初中语文参赛论文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及其发展趋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4 20:30: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初中语文参赛论文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及其发展趋势
湖北省利川市谋道初级中学  李启进
  摘 要: 应用信息技术是语文教学的必然趋势,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科学运用应该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教学效率为准则。它的发展将主要经历三个层次:改革教学结
构、改变交际方式、解放言语主体。
  关键词: 信息技术 语文学科 整合
    新世纪之初,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育部发布以实践三个面向为根本目标的基础教育
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其中,全面推行教育信息化、实现教育现代化是一个重要内容,因此,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成为新课题。
  一、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

    当前,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信息技术开发主要表现在制作电子板书和课件两方面,而在不少老师看来,这只是一种/锦上添花。因此,当前我们首先需要研究的问题是: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定位及其应用条件是什么?
1.1信息化社会的要求
   信息技术作为有关信息的收集、识别、提取、变换、存贮、处理、检测、分析和利用等方面的技术,能够延长或扩展人的信息功能。掌握信息技术、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的要求而提高信息素养,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新要求;信息技术也正在成为人类进一步创新必不可少的凭借力。九五、十五规划正式将国家信息化作为重要的发展战略,教育信息化既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也是这一战略任务得以成功实施的重要保证。
2.1科学技术的价值
   从语文教学的历史来看,科学技术的进步与教学的发展有密切的联系。两汉时期由于工具落后,简册抄录不易,教学主要靠口耳相授,于是经学教育强调师承,内容繁琐。到了魏晋时代,相关技术的发明使文化的交流出现繁荣局面,教育也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19世纪末期中国发生了近代文化变迁,对先进科学技术的追求是重要的推动力之一,学校语文学科的诞生则是它的重要成果。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则表明,与专业课程整合是其合乎规律的必然:/从国际范围来看,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各国实现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基本上是用第一种模式单独设课;在90年代中期以后则有不少国家开始探索采用第二种模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这是因为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对于教学过程的深化改革具有重大意义,可以肯定,-整合模式.将会成为信息技术教育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pp.39~43)。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4 20:30:09 | 只看该作者

3.1语文教学发展的趋势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是语文教学实践自身价值的必由之路。
人类有交流的需要,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文字出现、民族共同语与方言并行、人工智能特别是电子计算机出现,是人类语言生活的三次飞跃(pp.16~17),展现着人类对丰富沟通方式、拓展信息领域的追求。语文课的特殊性在于,它是学校各学科中惟一传授母语交际的过程。2001年,5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6提出:语文教学要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2000年发表咨询报告书,/凸现了-彼此尊重不同生活方式与价值,能够主体地生存的能力.的-教养.要求。为此,文部省规定,-国语.作为语言教育的主要学科,旨在提高对国语的关心,培养尊重国语的态度,养成丰富的语言感觉,培养在尊重相互立场与见解的基础上用语言相互传达的能力,/这是因为,21世纪的世界越来越国际化和信息化,要求人们具有-全球视野.。面对信息浪潮的冲击,如何对待他人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通过同他人的交往,充实自己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是一个巨大的课题。(p.30)语文课的教学主要是/为语言的学习提供语言综合运用的范例,同时,/现代的母语教育要求提供从语言分析研究得出的规律性知识,讲究知识内容的选择和知识体系的构建。(p.90)/教师和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两个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而教材是教学过程中的客体,是主体认识和实践的对象。教师的教学,不是带着学科知识走向学生,而是要求带领学生走向教材。语文教材的主体是选文,所以学习、理解、领会、揣摩文选的过程是师生与作者、编者的交流、沟通过程。在这个往复的过程中积理.接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他如何表达的方法。同样,师生之间也是交流、沟通过程,在切磋过程中,教师指点学习教材的门径,学生体会使用教材的方法(p.98)。这要求言语主体当写作的时候,必先决定所写作的是给谁看的是给谁读的,最重要的,须了解阅读的人所具有的语言习惯,读者也应该对作者设身处地地着想,对于作者所处的环境和当时当地的语言习惯,总得有些明了,然后对于读物的内容,不致发生什么误解,并且可以增进通悟的程度,终于获得传达的效果(p.702~703)。这一活动要强调的,是言语活动主体在与环境的交互过程中思想认识的不断深化、语文素质的不断提高,这有赖于言语活动的拓展,以及由此带来的言语主体个性和创造力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相整合对语文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是很有意义的。从技术层面来看,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多媒体计算机提供外部刺激的多样性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多媒体系统的超文本特性可实现对教学信息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计算机网络特性有利于实现能培养合作精神并促进高级认知能力发展的协作式学习;超文本世纪特性与网络特性的结合有利于实现能培养创新精神和促进信息能力发展的发现式学习。进一步来说,在传统的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与信息技术相整合的基础上产生的建构主义学习与教学观认为,教学活动应该是学生积极参与、主动进行探索与建构的学习。它鼓励师生以多种形式进行知识表征,从多角度审视知识,以便学生与教师通过交流互动形成对知识的比较完整和深刻的理解;重视教学与学习的可视化、情境化,强调学习必然受到情景的影响,受到学生因与环境、与他人互动而产生的自身的情绪与情感、信念与态度的影响。而作为远程教育典型形式的网络教学,造成了教学两方处于准永久性分离状态,学习者具有高自主选择性、高主动性和高速度性。由上不难看出,网络教育的实质和真谛在于实现人文交互环境下的个性化自主学习。(p.53)

  二、改革教学结构、改变言语活动方式与解放言语主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4 20:30:17 | 只看该作者

     这种新的观念、新的教学模式和全新的资源平台,将会推动语文教育教学产生新的飞跃。回顾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教学相结合的实践历程,我们正经历着从计算机引入课堂教学,到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语文教学,再到教学的网络化的发展过程。它首先引起的是教学结构的变化,之后逐渐改变教学主体的言语活动模式,而最终将改变人本身。早期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是由专业人士设计开发的,教学主体与教学手段无法匹配,教学信息化的发展较为缓慢。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普及程度的提高,以及软件工具化和产品化程度的提高,教师可以在一个开放的平台上,结合自己的思想和目标制作教学应用软件,即通常所说的课件。课件时代使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有了长足的发展。当前,许多中小学有自己的课件制作团队,甚至不少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各种计算机工具软件,结合教学的实际内容和目标,自行制作成电子课件。这对于语文教学的发展而言尤其有意义的是,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日益广泛,教学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传统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只能是以其一人之见来统驭各方面的信息。教学的物质环境和结构造成了学习者语文素质培养和语文能力发展的障碍。这先在地使学习者无法形成科学的母语交际观念。真正的教学民主首先要求物质技术的改善,而技术的进步将为学生创设自由探索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变被动型的学习为主动型的学习。教师也将由处于中心地位的知识权威,变成学生的合作者、教育的研究者,更多关注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和开发,从而致力于点燃学生心中创造的火炬。这样,师生由传与授的关系,转变为共同面对教学资源发挥聪明才智,使教学活动在师生共同的创造性劳动中得到发展。教学民主不再是简单地表现为给予学生发言的机会,而是多种角度、多个层面的思想感情的交流与碰撞。语文教学的意义也随之改变。正如很多课程论专家所预言的,课程将不再是先在于教学的文件,而变成师生教学活动的创造物。在这更高层面上创造出的新教学模式,就不再是通过调整教学系统中的某些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来激发学生产生新的思维角度,而是从根本上建构一个理想的语文环境。现代教育技术进一步的发展方向是网络化,它正在促进教育系统的重组和社会教育资源的重新分配,从而可以通过信息交互实现远程教育,更好地实现资源共享,使优良的教育资源发挥更大的效力,提高教学效率。在此基础上,又出现了网络技术与学科相结合的新一代教学软件系统。积件系统,并形成了相应的教学媒体理论。它作为在课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一代教学软件系统,可以由师生根据需要自我构建教学信息和教学工作平台,从而形成互动的网络结构。既可以更充分地营造教学所需要的情境,也可以实现师生交互创造新的教学模式,更进一步地提高教学效率。(p.31~34)这将使主体的认识、主体间的信息互动方式发生重大变化,从而营造新的交际方式。例如,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位教授曾提出,应该让计算机扮演学员的角色,而让学生充当教师来教计算机做事,并为此设计了一种适合于儿童使用的程序语言;此外,计算机还可以充当平辈的学伴,例如现在已出现的虚拟学伴系统,可以与学习者进行互帮互学;计算机还可充当教师和学生的助手,帮助查找、整理资料,代理通讯联络等。这就是现代教育技术的拟人功能。另一方面,它的拟物功能也日益受到重视。我们可以用计算机和网络构造便于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情景,如微型世界、虚拟实验室、虚拟教室等等;还可以让教师和学生使用信息工具支持教学活动。随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日益深入人心,信息技术的拟物作用和从属性的拟人作用将显得越来越重要。由此可见,随着计算机智能化水平的提高,人类将会开辟言语活动的新形式。这样,学习者的言语能力将直接反映他们作为主体的价值取向,其人文认知的水平主导着自己在新型的交际活动中发挥创造力。到那时,语文能力与人文精神才会得到真正的统一,面向客观世界将成为一个中介站,面向主体自身的发展和解放才是它永恒的追求。伽达默尔说:人是语言的存在。人类的一切活动无不是沉浸于以语言为载体的交际活动中,言语信息的不断丰富、交际方式的不断拓展,将不断解放人本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4 20:30:22 | 只看该作者
三、技术与效率

    现代化的技术手段需要科学的教育理念来统驭。教学主体应该明确:教育技术的价值在于教学效率的提高,教学效率的提高最终体现为学生能力与素养的提高,学生素质的发展则有赖于教师建立科学的教育教学观。我们应该在这个大原则下主导性地、发展性地对信息技术进行选择。例如,当前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语文教学的一个主要方式就是发挥其可视化的功能。但是,由语言的特性和语文教育的基本功能决定了,多媒体的可视化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应该是有选择的。因为语言具有模糊性,这使得语言能够超越于具体事物而与思想直接联结。而汉字更是一种表意性文字。衡量一个人的语文水平,对语言理解、应用的深度和广度是重要指标。因此,语文教学中选择和应用视觉图像帮助学生学习,必须是有条件的。总的来说,它主要可以在三个方面发挥作用:
第一,帮助挖掘语文教学的文化内涵。例如,在讲5论语六则6时,以凝重古朴的古筝独奏作
为起始,在屏幕上展现大幅的孔子像。学生仰视这位影响整个东方文明的中国古代圣人,课堂上立时升起肃然起敬的气氛。进入语言世界后,运用多媒体结合六段对话设计六个相应的情境,于是两千年前的师生对话逼真地再现,使语言、场景、文化意蕴有机地结合起来。(p.62~64)这比单纯地介绍作者、背景,然后诵读课文,学习古汉语知识要好。而其中的关键,是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者)作为一个现代语文教师,在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过程中应该具备的文化素养和教学观念。
第二,使信息的交流多角度、立体化。例如空间与时间旅行,学生学习这样的课文有一定难度,用传统教法在两课时内结束是比较困难的。而现代教育技术的引入则为解决这一困难提供了
条件。教师将说明文阅读范畴的概念与信息论的观念相整合,以筛选信息为核心组织全课,在帮助学生把握课文内容的过程中贯以信息快速获取方法的指导。这一教学设想是利用计算机来落实的:教师在计算机/查找0功能表格的启发下设计了类似的交互式表格,以此为凭借,让学生在迅速地分析、把握课文内容的过程中体会方法,建立现代化的学习意识和学习观念。
第三,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很多教师在课件中设计图像,往往将其价值取向定在有利于教上。而如果将指导思想转为有利于学,让学生自己在言语理解、言语表达的过程中对图像进行选择和创造,则不但使语文课堂生机盎然,而且将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著名特级教师顾德希在/语文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座谈会上曾说:语文课程资源是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而日益丰富的。20世纪语文学科的建设,一刻也没有离开过不断发展、丰富的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大量新文学作品被选入教材,听说.能力的培养被列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影视作品被广泛引进课堂等等,都反映了语文学科建设的这一规律。20世纪末社会信息化水平迅猛提高,21世纪将是信息化的世纪,信息技术理当成为21世纪语文教学现代化的重要资源。这样的资源被开发利用,语文教学的手段和条件都将发生巨大变化。当尺幅千里、芥子须弥,留声致远、异步对话,心游万仞、思接千载等种种原来属于夸张想像范畴的东西一旦在语文教学中成为现实,学生语文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所能达到的水平,必定是空前的,是今天所难以预估的。语文教学中许多原来难以解决好的问题,例如质量标准、教学效率、学生学习潜力的充分发挥等等,也完全可以在信息技术资源的充分开发利用过程中逐步得到解决。(p.61~64)因此,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以此为机遇,通过不断提高语文教学的信息化水平,推动语文学科的现代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7 13:5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