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47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第二课时《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4 00:42: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文昌华侨中学语文组     喻秀芳
教学目标:
赏析五幅秋景图,理解分析景物特点,进一步体会作者在秋景中寄托的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分析景物特点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在秋景中寄托的感情。
教学准备:幻灯片

一、导入
和学生一起回顾上一节课所学内容,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明确:
上一节课我们一起找出了文章的文眼:清、静、悲凉;理清了文章的结构:总——分——总,并对“庭院秋晨”、“秋槐落蕊”、“秋蝉残声”、“秋雨话凉”、“秋果胜日”这五幅画命名;体会到作者郁达夫对“故都的秋”的眷恋之情。
这一节课,我们重点赏析写景抒情部分(3-11自然段),具体分析景物特点,进一步理解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深深地眷恋之情。

二、教学过程
1、  课堂朗读
请一个同学起来朗读3-11段,其他同学在听的过程中,找出你认为能够体现故都的秋“请”、“静”、“悲凉”的特点景物,并在文中做好记号。

2、  课堂探究
(1)学生思考,探究赏析“庭院秋晨”、“秋槐落蕊”、“秋蝉残声”、“秋雨话凉”、“秋果胜日”这五幅画,用ppt展示回答问题时的相关要求:指出你赏析的是哪一幅图,读出相关句子;指出这句话描写景物,分析该景物的特点;分析该景物是如何体现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的。(鼓励学生讨论,用笔记下自己的思考)

(2)探究示例(根据学情决定是否出示):
赏析秋雨话凉图
从都市闲人咬着烟管的姿态和互答时缓慢悠闲的声调体味出“清(清闲)”的特点;
从息列索落的秋雨声体味出“静”的特点;
从灰沉沉的天色、凉风冷雨、青布单衣或夹袄和他们闲话秋凉的微叹中体味出“悲凉”的特点。
如果说前面几幅画属于风景画的话,那这一幅是风俗画。闲人话凉的京腔京味烘托出浓郁的北国秋味,而他们的微叹和互答恰好能唤起作者的落寞和感伤。作者深爱这样的秋景,与当时作者思想苦闷、向往隐逸清闲的生活情趣是有直接关系的。

(3)课堂引导准备(学生展示思考成果,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启发、引导)
A、庭院秋晨图
“一椽破屋”:陈旧、沧桑;它是从漫长的岁月中走过来的,有了一定的岁数与历史了,更能体现作者的悲凉情绪。
“一碗浓茶”:用 “碗”,而不用“杯”,凸显作者的古朴,与古都照应。北平“大碗茶”。心的宁静。
“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空远,辽远,天越高越显人的渺小——孤单寂寞
“漏下来的日光”:地上光影的斑驳,清淡,宁静;
“细数”:见出作者内心的清闲,潜意识中或许还有点落寞。
“牵牛花”:更显出作者主观的喜好:蓝色,宁静而淡远;白色,纯净而雅洁。紫黑色虽然清冷,却又沉重了点;淡红色尽管淡,但毕竟又鲜艳了些。
“破壁腰”:残破寥落
“几根秋草”:衰败
第三自然段,只是在生活的底片上对自然风物稍加点染,把它自然地再现出来,碧绿辽阔的天空,作了画背景;地面上,爬着五颜六色的牵牛花;天地之间,间或出现一两只白色或瓦灰色的驯鸽,点缀在一大片的空白中,显得疏密得体,浓淡相宜。坐在院子里的人,手捧浓茶,举头望碧空,俯身看牵牛,耳边不时传来驯鸽的飞声。这里静中有动,绘声绘色,自然界的“客观色彩”,故都之秋的质朴美和原始美完全溶合在画面之中。

B、秋槐落蕊图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觉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角”这是境的宁静,也是心得宁静。
“扫街的在树影下……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落寞”这里有境的宁静,也有心的悲凉。

C、秋蝉残声图
秋蝉声:衰弱,残声,嘶叫,虫子的生命极其短暂,大多是春生秋死,在这深秋我们听到秋蝉嘶叫,那是对生命的悲鸣,本身就是一种悲凉。

D、秋果胜日图
“淡绿微黄”的颜色显出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秋天的果树,是一种奇景,作者对秋是热爱歌颂的,但是歌颂中带着悲凉的情感基调。

(4)课堂练习(大显身手)
通过上面的学习,同学们已经感受到了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下面进行练习巩固。用幻灯片展示练习题和要求。
在下列括号中填上恰当的形容词,所选的形容词要传达出“清、静、悲凉”的意境,还要符合客观景物本身的特点。
陶然亭(       )的芦花
钓鱼台(       )的柳影
西  山(       )的虫唱
玉  泉(       )的夜月
潭柘寺(       )的钟声
参考答案:寥落/飘零    稀疏/孤单    衰弱/幽幽     残缺/冷清      孤寂/悠远
故都的秋超越了都市的喧嚣,更具乡野的宁静、自然的境界,表现出作者独特的审美追求。
(5)课堂思考
郁达夫笔下的景物都具有“清、静、悲凉”的特点,你认为郁达夫是在颂秋呢,还是悲秋?
明确:故都的秋是一曲悲凉的颂歌,表达了对故都的秋的向往和眷恋之情。
结合作者身世和时代背景理解为什么用“悲凉”的基调颂秋,补充背景资料:
郁达夫从小失去父亲,体验了生活的艰辛,养成忧郁、沉寂的性格;成年后,到日本去留学,又饱受异族的歧视与凌辱,更增添苦闷、消沉的心理,是个典型的伤感文人。本文写于1934年,九·一八事变之后,当时的中国,连年内战,民不聊生,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留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
“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笔下故都秋景的“清、静、悲凉”不仅是景物的特点,也是作者的内心感受。五幅图画都染了冷色调,表现作者心中的悲凉,也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作者对整个人生和时代的感悟。

(6)课堂小结
故都的秋像一首诗,深沉而含蓄;故都的秋像一幅画,没蓝了而又落寞;故都的秋像一首歌,忧伤而又苍凉。其实,不变的是季节的轮回,变换的是人的心境,让我们用一颗更细腻,敏感的心灵去感受我们的生活,热爱我们的生命。

三、作业安排
以“校园的清晨”或者“海南的春天”为题,写大约300字的文段。
作业指导:
1、明确情感基调;
2、选择有利于表达情感的描写对象;
3、细心观察,用心体会找出能够表达情感的景物特征;
4、描写时,要选择恰当的形容词、副词、动词等,还要运用恰当的修辞;
5、写出真情实感。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3 08:3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