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优化过程,提高课堂效率。
多媒体辅助教学最大的特点是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分散难点,能极大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课堂上,教师只要点按鼠标,就能在短时间里直观、形象地演示知识的发生过程,揭示概念。例如:几何图形的教学,虽然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一些感性经验,但空间观念是十分抽象的,特别是对那些容易混淆的概念和比较复杂的图形。为了使学生能很快地抓住问题的实质,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图形的设计,让图形的某些部分出现闪烁,强化视觉效果,增加信号对学生头脑的刺激,这样做形象直观,既能讲清问题,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用运动的观点处理问题的能力。 比如在讲“圆锥”时,老师如果能把三角形旋转得到圆锥的过程用多媒体制作出来,学生的空间观念很快就建立起来了。还比如数学概念对学生来说往往抽象难懂,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难点。如能利用计算机,可以把一些概念直观化,使知识简单、明了,让学生容易接受。“圆”中就利用荡秋千形成的轨迹引出的“曲线、圆心、半径、直径”,再用动画展示画圆的过程,使学生很容易地掌握了圆的各部分名称并理解了相互之间的联系。
4、启迪思维,帮助学生理解基本概念培养形象思维能力。
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教师,必须尽快转变思想,牢固树立创新教育的观念,将创新人才的培养作为教育目标。多媒体技术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把静止的图像动起来,更加具体的反映数学思维过程,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灵感、开拓学生创新思维。如用几何画板来辅助教学,可以带来“出示图形更灵活,展现的图形更丰富,而且具有规范、直观等诸多好处。比如:在图形的旋转这一节内容,首先要学图形的旋转的概念,如果不借助于信息技术就很难将这个抽象的概念讲清楚,在以往的教学中可能也会有一些老师对于概念的教学重视不够,仅仅认为会做题就可以了,但我认为概念的教学难讲却很重要。我首先举出一些生活中图形旋转的实例,让学生获得图形旋转的感性认识,但是要从感性认识一下子抽象出概念,这一步跨度很大。因此这里我借助于几何画板做出一些常见的几何图形绕着一个定点旋转(如:三角形、四边形、圆等),然后边看边归纳这一类图形的共同特征,抽象出图形旋转的概念,而且对于概念中的关键词结合图形做出解释,这样学生对概念的掌握比较深刻。如:我经常发现一些学生对轴对称图形和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非常熟悉,可是真正判断的话还是有一定的困难,学生很难想象这个图形翻折后或者旋转180度之后是什么情况,于是老师让学生把一些常见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或者是不是中心对称图形背出来,我想这样的做法肯定是不利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如果我们利用信息技术软件做成动画,把一个图形是怎样沿着某一条直线翻折过来,然后直线两旁的部分是怎样重合或不重合的过程展示给学生看的话,一定效果很好,用同样的手段展示旋转的过程,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明白为什么是或者不是。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形象思维能力。
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不足
虽然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但由于经济发展条件的限制,教师认识的差异、信息技术素养的差异、教育教学理念的差异,以及数学本身的特点,在现阶段的实际运用中又必然存在着一些不足。
1、对师生的思维空间有所限制。
信息技术应用于数学教学是由课件完成的,在一定时间内,课件由于发挥了其视觉、听觉等方面的优势,加大了刺激强度,提高了学习效率。但软件的本质又决定了其局限性。课件是固化的、有预见的,同样排斥师生互动中的非预见性因素,而数学教学中对象不同,班级不同,课程进行的内容、流程也应不同,思维的闪光是迸发于思想的碰撞中的,教师为了配合课件进程,不敢发挥,导致千篇一律,预设思路框框,势必限制学生思维的自主发展空间。
2、抹杀了教师的课堂教学创造。
教师在课堂上运用自己的体态语言感染学生,形成了各自的教学风格。他们或以幽默睿智的教学语言引人入胜,或以严密简练的数学思维推导引人深思。但课件的大量应用,更多的把教师限制在了计算机机位,成了软件解说员,反映个人风格的语言表达能力、板书能力、课堂应变能力等,在程序化的课件中,替代的是:课堂上呆板教师的滔滔不绝的“电说”,成了一堂堂“电灌”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