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397|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电子白板的有效运用在课堂教学中的探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0 21:46: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电子白板的有效运用在课堂教学中的探究
内容摘要:有效运用电子白板来辅助教学,以逼真、生动的画面来创造教学的丰富情景,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形象化、清晰化,使知识由静态的灌输变为图文声像并茂的动态传播,一方面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活动,培养他们积极思考,发展思维、形成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使教师以教为主变成学生以学为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
关键词:  电子白板  有效应用  课堂教学   探究
在小学课堂教学中,适时恰当地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来辅助教学,以逼真、生动的画面来创造教学的丰富情景,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形象化、清晰化,使知识由静态的灌输变为图文声像并茂的动态传播,一方面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活动,培养他们积极思考,发展思维、形成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使教师以教为主变成学生以学为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有效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确实能取得传统教学无法取得的一些效果,但在实际教学中需要合理应用,那么,怎样在教学中充分发挥电子白板对学生的导学作用,把握时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呢?以下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有效运用电子白板,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交互式电子白板进入课堂,为我们带来了新鲜的学习气息,鲜艳的色彩、动听的声音以及多变的图像,有利于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唤起学生的情感活动,促使他们发挥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良好的课堂环境是班级体在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情绪、情感状态及其奋发学习的心理体验。对学生而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最大限度的发展学生思维,使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教师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愉悦、轻松活泼的学习环境,对于中低年级学生尤为重要。在数学教学中,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获取知识的积极性,创设出利于他们学习的轻松环境。
    例如:《认识图形》一课,利用白板拉幕的功能出示图片,跨海大桥、别具一格的建筑、金字塔等图片,在这几幅图片中都隐含着这节课要学习的图形,学生欣赏图片的同时,肯定在脑海里对平面图形有了初步的、简单的空间形象的认识。又如《描述简单的行走路线》一课,我设计了一个问题:假如你也到南山公园,你最喜欢这个公园的哪几个景点?先选好,为自己设计一条游览路线。然后让学生用白板笔在图中自己圈画出喜欢的景点、行走的路线并用语言叙述,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孔子曰: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数学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展示优美的画面、迷人的场景、动感的影像、辅之以动听的乐曲,让学生感受美、赏析美、发现美,激发学生学习的愉悦性,进而探究美,并且在探究美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进而拨动他们追求“真、善、美”的“情弦”,陶冶性情,塑造良好的个性品质。如《轴对称图形》一课,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初步感受美、赏析美。白板显示:美丽的郊外,五颜六色的风筝迎风招展;花丛中,一只只蝴蝶翩翩飞舞;天空中,偶尔划过一架银白色的飞机,留下一条美丽的弧线……  教师适时插入:同学们,这些图形为什么如此美呢?就在于它们的美有着共同之处:轴对称。从而自然而然引出这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什么是轴对称图形。接着利用电子白板的手写文本识别功能,板书课题,方便有效的创设情景,优化课堂导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0 21:46:19 | 只看该作者

    交互式电子白板以其独有的功能,赋予学生一个妙曼的情境,巧妙地把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结合起来,解决了重认知、轻情感带来的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不能协调发展的问题,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品质。它用无意识引导有意识,用情感伴随理性,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渐入学习的佳境,从而达到既定的学习目标。
    二、有效运用电子白板,化抽象为形象,突破教学难点。
    人的思维就是形象思维在前,抽象思维在后。特别是中低年级的学生,学生对一些直观的事物比较感兴趣。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尽量用图片、实物等,借助直观形象去获取抽象的数学知识。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时,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向学生展示探索面积公式的全过程:在白板上画出一个三角形,接着再克隆一个三角形,然后让学生通过对其中一个三角形的旋转和平移,把这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大的平行四边形。学生在操作和观察的过程中体会到这个大的平行四边形面积是原来三角形面积的2倍,从而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利用电子白板的回放页面的功能还可反复演示几遍这个探索的过程,加深学生对探索过程的理解,以及对面积计算公式的掌握和巩固。学生通过电子白板的形象演绎,动静结合,用眼观察,动脑思考,用手操作,动口参与讨论,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这样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学生通过操作白板成了一个个小老师,不仅弄清了知识之间的来龙去脉,理解了几何图形的概念,同时也掌握了不同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而且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小学数学中主要有“数”与“形”两方面的知识,知识本身比较抽象和枯燥。由于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和概念的抽象性之间的矛盾,他们往往不容易掌握知识,而且对于一些容易错的概念更难辨析清楚。如果根据教材内容,将动与静结合起来,通过生动有趣的画面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那么学生透过白板演示的情境,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就能有效地掌握知识。如:在教学《线段、射线、直线》一课中,可进行这样的设计:先利用白板的绘画功能,画出一个点,从点一端画出一条水平线,学生看后马上就能悟出“射线”是怎样形成的;接着通过这一端的伸缩让学生认识射线的特性;然后,在其下面画出一个点,它的两端分别射出一条水平线,自由地伸缩,以此来让学生理解直线的生成和“无限延长、不可度量、没有端点”的特征;接下来,在白板上画出两个点,再由一条水平线把这两个点连接起来。学生认识到这就是线段,它有两个端点,不可伸缩,有长度、可度量。绘图的过程根据学生的需求,可利用电子白板的回放页面功能来进行有效的知识回顾。通过这样的直观演示,将那些看似静止的、孤立的事物联系起来,构造了一个知识的生成情境,让学生比较容易地找出事物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从而清晰地获得概念,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0 21:46:24 | 只看该作者

    三、有效运用电子白板,深化课堂训练,提高练习效率。
    练习是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并发展智力的活动。利用电子白板可以进行不同形式的练习,如:分类、游戏、选择、填充、连线、拼图等形式,也可以进行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训练。解决了传统教学中练习题型单一、枯燥的问题,使学生厌烦练习的现象得以改变。
    例如:在教学完《分数的初步认识》后,可设计一道巩固练习题:根据给出的分数,给下面的图形涂色。学生利用电子白板中的喷桶,对空白的图形涂上了喜欢的颜色,学生既巩固了所学的新知识,还锻炼了动手能力,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再例如:在进行《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一课练习十四第二题的练习时(用分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我把每个图形中的涂色部分都做成独立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想法自由操作(平移或旋转)。学生很感兴趣,纷纷抢着答题,开发学生的智力,激发学习知识、探索知识的兴趣。
    在练习和反馈中,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可以调节学生大脑兴奋、减少疲劳,焕发精神,让他们利用自己的无意注意愉快的接受知识。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要求,通过白板的写写画画和幕布下拉等功能,再次激发他们的学习精神,保持其良好的学习态度,做到及时巩固,教学效果显著。
    四、有效运用电子白板,获取信息资料,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快捷、方便的电子白板已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是学生取得信息的资源库。在教学中,利用电子白板所提供的资源图库和模板,可以随时调出你想搜集的图片和信息,例如: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时,让学生从电子白板的图库里自主选择最适合测量面积的图形,通过动手操作,在图形上摆正方形纸片、圆形纸片,也可以在在图形上摆长方形纸片,结果发现摆正方形纸片是最适合的测量面积的方法,这使在教学上获取知识的信息更加便捷。结合本节课,考虑到学生的特点,利用电子白板的超链接功能,把幻灯片和电子白板有效地结合起来,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具有动画效果并带有配音的“阿凡提的故事”,学生们精力集中,故事结束后提出一个拓展性的问题,学生们通过集体的智慧和力量解决了这个问题,出色的完成了任务。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丰富了学生的信息,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总之,作为一名小学教师,要尽快努力地学会学好交互式电子白板的运用方法,不断摸索,合理地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辅助教学,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合理安排练习内容,使我们的小学课堂教学真正有实效,为提高小学教学质量奠定扎实的基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8 04:3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