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467|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巧用课件,使语文课“对话”务实高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0 21:38: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巧用课件,使语文课“对话”务实高效
内容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的进行,对话教学风行小语界。但是在实施对话教学过程中,存现几种问题,如局限学生的思路,牵制学生的思路,这些对学生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所以,我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进行相应的纠正,提出自己的一些粗浅的看法,并巧用幻灯片,使阅读课做到切实有效。
关键词:对话  策略  文本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对话的过程。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对话教学深入人心,风靡小语界,呈现出精彩纷呈的课堂,真可谓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但是,我们静下心来,我们发现一些所谓的“对话教学”也存在着一系列问题,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工具性的落实也受到相应的影响,下面我针对小学中年级语文对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加以简单的剖析。
误区一:逼学生跳入自己的圈。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而有的教师为了预设的正确性流畅性,却堵死了学生发散思维的路线,整个对话朝着老师预设的方向单线前进。
例如:在《长城》一课教学中,教师的问题为突出教学的准确性而让学生不知所措。如第一段教学,重点体会让学生体会长城的长和气势雄伟。
但有的教师为了目标的实现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下面是一位教师在人人献课上的一番对话。
师: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习了《长城》一文,谁能说说长城有哪两个特点?
生:长、高大坚固
师:大家默读课文一二段画出长城长、高大坚固的句子
师:第一段哪些句子写出了长城的长?
生: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
师:这句话采用了什么表达上的方法?
生:列数字。
师:你知道一万三千多里有多长吗?
生:不知道
师:围绕操场跑35000圈大约就是长城的距离,长城长不长?
生:长、真长。
师:还有没有其它句子呢?
生:远看长城,它像一条巨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
师:这句话采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0 21:38:08 | 只看该作者

生:比喻。
师:把什么比作什么?
生:把长城比作长龙。
师:为什么把长城比作长龙?
生:因为这就话写出了长城的长。
大家通过以上的教学,教师的教学目标明确,但是学生似乎是教师手中的玩偶,任其摆布,更谈不上个性化思维培养而言,长此以往,学生的问题意识就会缺失,创造能力丧失殆尽。
改变策略:问题设计尽量发散化,理解生活化,巧用课件,启迪学生思维。
仍然以《长城》为例,教师和学生的对话可以按照以下方式进行。
师: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习了《长城》一文,谁能说说长城有哪两个特点?
生:长、高大坚固
师:大家默读课文一二段,画出长城长、高大坚固的句子
师:第一段哪些句子写出了长城的长?
生: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
师:大家知道长城跨越哪几个省市自治区吗?
生:通过展示课件资料,交流跨越9个省市自治区。
师:教师出示课件地图,展示具体情况,大家猜猜:如果你成一百迈的车,需要多少小时?
生:10小时、20小时……
师:整整需要65个小时啊!大家说长城长不长?
生:长。
师:(教师出示长城远景图)大家想:长城是什么形状?
生:弯弯曲曲的。
师:文章中用了一个比喻句,谁找出来了?
生:远看长城,它像一条巨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
师:那么长城和长龙有何相似之指出?(课件展示)
生:长城和长龙都很长。
师:那为什么不把长城比做成长蛇?
生:因为长城有气势,长龙也有气势。
生:因为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龙也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生:因为蛇在地上,龙在天上,长城在山顶上,看上去象是龙飞在天上。
生:因为长城有城台,龙有龙爪,城台就像龙爪一样。
生:因为长城很很难想象有多长,龙是想象中的事物,也很难想象到底有多场。
看吧!这种设计就在于一语激起千层浪,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也培养了孩子的具象思维,我想语文课不仅让学生知其然,跟应该让学生知其所以然,更应该让学生知其秒。
正如巴西著名教育家弗莱雷所说:“通过对话,学生和教师不复存在,取之而起的是新的术语:教师似的学生和学生似的教师。教师再不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他们对整个成长过程负责。在这个过程中,课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辅助作用。
误区二:教师被拉着走,脱离文本的内在价值。
有的教师认为,在新课改之后,教师一味地尊重学生的表达,尊重孩子的个性表达是新课改所倡导的,造成教师被牵者走,而课上教师处于“失语状态”最终语文课的人文性没有得到落实,文以载道功能没有实现。下面结合教学实际说明问题:
片断一:《去年的树》是一篇讲友情的文章,文章的主旨应该定义为尊重友情,讲究诚信。下面是一段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读完这篇文章,你想对谁说些什么?
生:我相对伐木工人说:“你真是太残忍了,查散了一对好朋友,我恨你。”
师:很好。
生:我相对小鸟说:“你真是一个重视友情的人,我要想你学习。”
师:很好。
生:我想对大门说:“你真是一个乐于助人的人,当你得知大树被窃成火柴时立即就告诉小鸟,我要向你学习。
分析:真可谓是“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我觉得,主旨明显的文章,教师必须明确主旨,否则语文的人文性不能很好的落实。这篇文章赞扬人物明确,主旨明确,所以抒情表达训练也非常的明确。
改变策略:教师明确主旨,教师的情感的主线要明确,一线到底。课件文字的显示要突出重点。
以我的本人的教学课堂实录《巨人的花园》来加以说明。
其实我们对《巨人的花园》进行深层的解读,从表面上看,是有快乐和大家分享,但是我们深层的理解,不妨这样理解:态度决定一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0 21:38:16 | 只看该作者

在教学的设计我本着教师主导下的学生个性化张扬。
师:同学们,大家默读课文,画出文章景色描写的句子。并想一想,你从文中体会到什么?
生:我体会到文章中景色在变化。
生:我体会到巨人只要一生气,文中花园的景色就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生:文中的巨人后来态度改变了,周围环境景色也改变了,他和还在一起生活的很快乐。
师:同学们,大家发现到底是什么在变?
生:是周围的景色在变。
生:是巨人的态度在变。
生:是由于的巨人态度在变而导致周围的环境在变。
课件出示相关的文字重点,突出内容。
师:那么我们今天就开始探究巨人态度在变化的过程。
师出示自学提示:画出描写巨人的句子,并在旁边批注,他给了你留下什么印象?
生:“他见到孩子们在花园里玩耍,很生气:“谁允许你们到这儿来玩的!都滚出去!”这句话通过语言描写写出了巨人非常的冷酷,文中连用了两个感叹号写出了他非常地凶。
生:赶走孩子以后,巨人在花园周围砌起围墙,而且竖起一块“禁止入内”的告示牌。我是通过具体的动作体会到巨人飞常地冷酷,一个“砌”和“竖”写出了他非常的不友好。
生:他想:“今年的春天为什么这么冷,这么荒凉呀……”通过具体的心理描写写出了他内心的冷酷,而他自己也觉得非常的奇怪。
师:谁能结合中心句你想对巨人说些什么?
生:唤来寒冬的,是你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
生齐读。
师:哪些地方写出了巨人的态度在变?
生:不知怎么,巨人看着他的眼神,心里感到火辣辣的。
小练笔:此时巨人心里想些什么?
师生接读。
巨人终于明白了,大家读--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
他抱紧了那个孩子:想到:“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要不是你提醒,春天将永远被我赶走了。谢谢你!”
在这样的对话氛围中,教师和学生紧紧围绕态度决定一切的氛围中展开师生互动,教学效果良好。
误区三:脱离文本解读的信息堆积。
下面是一位教师执教的《最后一头战象》(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教学片断:
师:最后一头战象这本书的作者是谁吗?
生:沈石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0 21:38:21 | 只看该作者

师:聪明!昨天老师让同学们预习课文,搜集作者的资料,现在,谁愿意来谈一谈你对作者的了解呢?
生1:沈石溪,儿童文学作家,被称为动物小说之王。《斑羚飞渡》《兵猴》 《仇恨》 《猎狐》。
生2: 《罪马》 《天命》 《狼妻》 《红奶羊》 《灾之犬》 《智取双熊》 《野猪囚犯》 。
生3:《藏獒渡魂》 《老鹿王哈克》 《丹顶鹤再嫁》 《情豹布哈依》 《虎女蒲公英》 《最后一头战象》等。
师:是啊,沈石溪是一位著作颇丰的儿童文学作家。而在他的作品中,《最后一头战象》是一篇奇葩,让我们走进战象嘎唆的内心世界。
生(大声齐读):最后一头战象。
分析:
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教师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强调教师的课程资源意识。但是资料的引用必须指向的阅读教学本身。但是,如此复杂的拓展又对解读文本有多大益处呢?
改变策略:教师资料的引用,力争与学习表达密切相关,超级链接的幻灯片,为迅速确定重点提供依据。
下面我仍然以《最后一头战象》为例,讨论资料的引用问题。
师:课件出示:(指导齐读)
生:(看投影齐读)动物小说写的是动物,折射的却是人类的情感。——沈石溪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沈石溪的一篇动物小说,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
生:一头战象。
师:而且是?
生:最后一头战象。(教师板书课题:最后一头)学生书空。
师:初读课文你们知道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 (指导学生整体回顾)
生:讲了,在抗日战争中,幸存的最后一头战象,嘎羧,它知道生命已快结束,便重披象鞍,去打洛江畔缅怀往事,最后它在埋葬战友的百象冢中庄严地死去
师:你真不简单,把这么长的文章,读成了一段话,真了不起。在这个基础上,谁能说一说文章主要讲了哪几个情节?(指导学生要点概括)
生:战后幸存、重批象鞍、凭吊战场、光荣归去四个情节的。
师:老师把它读成了八个字。看老师书写(幸存、批鞍、凭吊、归去,并回忆这四个情节。这四个情节,也就是小说的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局。这篇小说就是通过这四个情节刻画这最后一头战象的。初读我们经历了从具体到概括的阅读过程。
学法指导:认真阅读这些情节,我们会发现这篇文章记叙的事件虽然跨越了26年,但重点描写的是战象嘎唆生命的最后一段历程。在这些情节中,有的地方作者写得异乎寻常的细致。这些细致描写之处也正是作者最动情之处。
生:读自学问题:认真默读课文,边读边圈画出小说细致描写的语句,展开丰富的想象,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教师直奔重点,通过课件的展示品味重点句来显红,突出文字的表达韵味。
教师本人虽然引用的资料不多,但是后面的一切学习都是围绕折射人类情感这种学法来加以实现的。所以两者相得益彰。
误区四:脱离价值取向,有失偏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0 21:38:26 | 只看该作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指出:“应该注重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案例:
以下是一位教师执教《钓鱼的启示》的教学片断:
师:文中“我“好不容易钓到了一条他从未见过的大鲈鱼,爸爸却让他把这条鲈鱼放掉。同学们,你们赞成爸爸的做法吗?
生1:我赞成爸爸的做法。因为当时离钓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无论是谁都不能违反禁鱼令。
生2:我不赞成爸爸的做法。要知道,这是“我”第一次钓到的大鲈鱼,那是多么不容易!作为大人,我们怎样打击孩子的积极性,何况当时没有人看见,这又有什么关系呢?你看,正是由于爸爸的阻挠,我今后再也没有钓到这么大的鱼,这是人生多么大的遗憾啊!
师:同学们说的有道理,有自己个人的理解,真棒。
分析:
爸爸的做法对与错,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取向。作为一个公民,我们应该有社会公德,必须时时处处遵守社会的各项规定。如果照最后一个学生的说法,每个人都目无法纪,社会秩序必然是混乱的。在这个时候,教师没有对问题及时纠正,竟然给予肯定,不知教师意欲何为?
对策: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但必须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网页的超级链接为深化主题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以下我在执教《钓鱼的启示》的教学片断:
师:文中“我“好不容易钓到了一条他从未见过的大鲈鱼,爸爸却让他把这条鲈鱼放掉。同学们,你们赞成爸爸的做法吗?
生1:我赞成爸爸的做法。因为当时离钓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无论是谁都不能违反禁鱼令。
生2:我不赞成爸爸的做法。要知道,这是“我”第一次钓到的大鲈鱼,那是多么不容易!作为大人,我们怎样打击孩子的积极性,何况当时没有人看见,这又有什么关系呢?你看,正是由于爸爸的阻挠,我今后再也没有钓到这么大的鱼,这是人生多么大的遗憾啊!
生3:爸爸的目的是让我遵守原则,我觉得爸爸做得对。
师:对于爸爸的做法,同学们有的从情的角度加以说明,有的从理的角度加以阐述。但对于一个人的发展来看,情和理你更赞同哪一个?
生(同):理。
师:是啊,一个人只有遵循道德原则,才能成就自己的未来。
教师在幻灯片的尾部设置了网页的形式,通过超级链接,为理解文章主题作了强有的信息平台。
分析:
以上教例,教师没有对学生的体验进行迁就和纵容,而是及时地进行引导,这样做既保护了孩子的个性,有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9 14:5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