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6633|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科学优秀获奖论文《科学》教学要注重“有味”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2-9 21:03: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小学科学优秀获奖论文《科学》教学要注重“有味”
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北仓路小学校   李斌辉  任晓静

关键词: 科学课 ;有“味” ; 吊“胃口”
小学《科学》是在自然的基础上更全面,更科学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探究科学真谛能力的一门学科。在小学阶段,这些孩子们是一群可塑性极强的群体,尤其要重视各种素质和能力的培养。那么,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我们是否还存在应付思想,是否还是用老办法看看课本、简单应付了事?如果在小学阶段不能很好地开发学生的科学潜能,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热情,那么,就会影响孩子以后的学习兴趣和方法。所以,我们要重视小学《科学》课的教学,要多角度、多方面地提高教学的科学性和趣味性,理论联系实际,把这门课程上好。.
既然这样,要怎样才能提高教学的科学性和趣味性呢?那就是得“有味”。记得有句电视广告说得好:“牙好,胃口就好”,同样,在科学课堂——“味好,学生探究学习的胃口就好。”上课如烹饪,科学课要有怎样的“味道”才能“吊起”学生探究学习的“胃口”?成功味“甜”、挫折味“酸”、失败味“苦”、批评味“辣”,除了这“酸甜苦辣”之外,教师还要“精烹细调”以下三种“味道”。
一、第一味——趣味
“趣味”是科学课特有的一种“味道”,科学课如果没有趣味就如同饭桌上的菜没有鲜味、肉没有香味,学生的学习就会没有“胃口”。烹饪科学课的趣味需要教师精心酿制、巧妙地布设、适时地激发。可以通过外部材料的展示,呈现出妙趣横生、生机盎然、情绪激扬的课堂面貌,带给学生情感体验,成为学生学习科学课重要的动力因素。
(一)广采博览,精酿趣味。精酿课堂要有趣味则需要题材,如果常拘泥于教材内容的编排,陷入了“教教材”的小圈子,干巴巴的材料学生嚼之无味。如果我们树立“用教材教”的思想 ①,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从学校的周边环境中,广采博览,精心收集教学素材,适时地把它们应用到课堂,就会酿造出诱人的学习趣味。
(二)巧设情境,激发趣味。教师巧设情境,学生心随景牵。容易造就良好的心理态势和思维环境,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就会积极开动脑筋去思索,去探求。特别是在导入新课阶段,教师布设的情景越巧妙,学生探求的趣味就越浓烈。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12-9 21:03:54 | 只看该作者

(三)动态生成,妙趣横生。科学课堂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如果老师死扣教案上课,往往会错过许多教学好时机;如果老师巧妙地利用课堂发展中的动态资源,往往会使许多“节外生枝”的现象变得恰到好处,给学生带来想不到的乐趣。
二、第二味——美味
学生在科学课堂上享受了“美味”,就如同在高档次的饭店享受了美食:有赏心悦目的菜肴、有精美的餐具、有轻松的音乐……。科学课中凸现美味,实质是对学生进行美学熏陶,培养完美的人格,激发其创新的动机。这是实现情感价值目标的重要途径,也能使新课标“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的要求落到实处。
(一)要尽显科学之美。法国著名雕塑艺术家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新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课程资源的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充足的资源开发空间,如果我们用审美的眼光去挖掘,就会有无处不美的感觉。教材中优美的图片、校园外优美的自然环境、实验中产生的奇美现象……足以让我们营造富有美感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强烈的感官刺激,在潜移默化中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情操,让学生充分享受审美的愉悦。
(二)要怀美而教。科学课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教师、学生、教材之间的一种面对面的“对话”和“实做”,是一种思想的交流和美感的互通,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感受力、审美创造力和表达力,提高自己的人格魅力,拥有丰厚的“美源”,实现“怀美而教”。有了较高的美学素养后,教师在钻研教材和教学过程中,心灵必然会受到深浅程度不同的感染,于是美感触发,激情涌动,教法涌现,乃至引起情绪姿态、语气声调的多种变化。用动人心魄的美感去触动学生平静的心灵,在对他们进行科学知识的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同时,提升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科学观。
三、第三味——本味
《科学》课程改革的宗旨就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②,那么科学课最本质的味道——“本味”就是“科学味”,“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③”,那么“本味”就是从课堂探究中提供给学生科学营养(科学素养)。
(一)让课堂充满疑问。许多科学发现都是从疑问开始的,继而进行深入探究,课堂也不例外。善于提问、敢于提问是最基本的科学素养之一,科学作为一门实验性学科,在课堂上激发学生进入疑问状态,激励学生不迷信他人观点,敢于大胆质疑及提问实证,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教学中要努力引导学生生疑、质疑、释疑。教学生学会本节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处提出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还要留有余地,给学生适当的思考时间,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提问氛围,逐步培养学生敢想敢问的良好习惯,这样的课堂氛围自然才能体现出浓浓的科学味。
(二)让探究动态有序。科学课探究活动常常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许多实验在小组里面共同完成。如果我们不注意探究的“顺序性”,合作的“有序性”,课堂上便会出现乱糟糟的场面,造成学生思维肤浅、探究深度不足,“科学味”就会大打折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4-12-9 21:03:58 | 只看该作者

1、观察有“序”。观察是在复杂的环境中有选择地获得有关信息的活动,整个观察过程都有思维的积极作用。正因为如此,观察的有序性决定着思维发展的层次性。观察有序可体现为整体—局部—整体,从外到里等步骤。学生从外部找不到答案,自然而然的从内部去查找,去发现事物的本质。这样通过有序的观察,学生的思维认识活动就由感性逐渐上升到理性。
2、操作有“序”。操作能力的培养宜在课堂上进行,以培养全体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在科学探究中,有的老师为了体现让学生主动地探究事物,经常让学生随便动手操作,殊不知学生此时正如热锅上的蚂蚁,不知如何下手,思维常常处于茫然状态。因此在操作前应让学生了解探究的目的、过程及方法,提高其操作的准确性;要估计在操作中遇到的困难,最后让学生操作。这样学生在有序的操作中,思维才会一步步朝着概念方向前进。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不断提高动脑,动手的能力
3、合作有“序”。科学课中的探究活动,常常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因此小组成员的分工合作就显得非常重要。首先小组成员要有明确的分工,让每个学生都有明确的任务;其次是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整个探究活动,相互合作,完成探究任务,避免个别学生当主角,部分组员当观众的现象。
一堂科学课如同一次学生“聚餐”,如果餐桌上是一道道色香味俱全的菜肴,学生既享受“趣味”和“美味”,又能从科学课的“本味”中吸收其营养,这样,学生探究学习的“胃口”一定会越来越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13 23:0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