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信息技术可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动态过程“可视化”、空间想象“直观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科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最强烈的因素,它是推动一个人主动学习的内在的动力,引导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在化学学习中获得快乐和享受,如果在课堂中能激发出学生的兴趣。来满足学生探索心理的需要,我们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各种感官的参与,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激发他们的学习的动机和兴趣。当学生遇到诸如“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时,由于对分子、原子、离子等微观抽象的事物缺乏感性认识,学生就会感觉到化学很枯燥、很乏味。这对处于学习感性知识为主的初中学生来说,极易挫伤化学学习兴趣而导致两极分化。此时,如果我们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去描述不可见的微观粒子运动,分析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可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分子和原子》一课中,由于“原子”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在理解“原子”概念时很难自主探究。于是在这一环节中,我联系新旧知识,首先播放flash动画《水分解的微观构成和变化》,让学生领会分子、原子的“分”与“合”,然后引导学生根据生动的画面去分析那些“变”与“不变”,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生动形象的动态的画面认识到了化学反应的实质并建立了“原子”的概念,增强了理解,加深了记忆,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五、信息技术的运用可突破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优化教学微观现象“宏观化”
初中学生刚接触化学,对一些重难点不容易理解。但如果运用多媒体,现象、直观,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实现抽象与具体、动态与静态、微观与宏观的交互,使教与学变的易于展开,再加上计算机模拟出的生动画面,可极大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在教学原子核结构时,我们可以采用计算机制成的flash动画,向学生展示原子的空间结构和电子绕原子核旋转情况,这样可轻松的突破学生认知上的难点。
六、信息技术把有危险的实验补充完美,使实验形象现象明显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怎样才能提高化学课堂的有效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在化学实验中引入信息技术,将其与化学实验相结合,以提高化学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效率,逐渐成为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通过为学生营造适宜的学习环境,可有效促进学生的自主认知,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我们知道,初中化学有些实验在现有的条件下做是很难的,即使做了,过程也可能不甚理想。如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实验,实验是不容易完成的,但我们可以通过信息技术运用动画模拟,进而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这样的效果很不错,这时计算机多媒体的作用就会充分展示出来,通过运用多媒体动画模拟错误操作,既能避免实际操作带来的危害,又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达到了实际操作带给的一些缺憾与不足。
总之经过高效课堂的实践证明,在教学活动中引入多媒体技术,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加课堂教学的容量,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及表现力,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对全面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及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信息技术在化学上的应用对学生备战中考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