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摘要】:近年来,“留守儿童”问题成了研究当今教育问题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话题,我国留守儿童存在学习差、性格缺陷、心理障碍等问题,因范围广、影响大、形成因素复杂、解决难度大等原因,逐步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留守儿童就是父母双方外出打工,孩子被迫离开父母,有些是被扔给了老人监护和寄养,厮守在当地读书的儿童。这些儿童由于过早脱离了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其生活、学习和心理都要经受前所未有的境遇。
【关键词】:留守儿童 农村 贫困 教育
您可知道,在我们的身边,有着这样的一个群体,他们用柔弱的肩膀挑起家庭的重担,用稚嫩的心灵迎接生活的风风雨雨!他们,也只不过是一群孩子,一群非常普通的孩子,但他们却过早的面对了这个社会所加于他们的种种挑战。他们年幼,但他们的心智却比一般的孩子成熟;他们弱小,但他们的责任却比一般的孩子重大;他们本应拥有美好的童年,但现实却促使他们过早的有了不属于他们那个年龄的沉重的喘息。他们,便是留守少年儿童!他们不是孤儿,却有着孤儿一般凄惨的境地!他们也有父母,但却享受不到跟父母在一起的快乐!
在农村,尤其是欠发达地区,近年来父母外出打工,孩子留守家园的现象相当普遍,这一特殊现象是伴随着城市化进程和发展劳务经济而产生的。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无法得到正常关爱、保护、教育和引导而产生心理障碍和行为偏差的现象已不在少数。在深感震惊和痛心的同时,经过深入的调研和深刻的反思,试图探寻一些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一、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记得曾经看过一个留守儿童在他的作文里这样写道:“一个人就是一个家,一个人想,一个人笑,一个人哭。我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出去打工了。不知道什么是父爱什么是母爱,就连他们的样子都记不清了。我考试从来都不及格,自信心有多差就不用说了,上学期我考了最后一名,这学期我不想考最后一名了。”这是许多留守儿童的心声,读后不免让人揪心。在亲情长期缺失的状态里,这些孩子已经产生了一系列心理、道德、学习等方面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存在认知偏差。留守儿童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由于父母法定监护职责的缺失,其它监护人难以起到较好的监护作用,缺乏必要的教育引导,社会上各种不良风气对留守儿童产生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部分留守儿童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偏离正确方向,分辨不清真、善、美与假、恶、丑,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积极性不高,纪律涣散,乡中心学校一负责同志说“留守儿童很少有全面发展的,他们的学习成绩,品德发展不尽人意”。
其二是存在心理障碍。外出务工父母及代理监护人无暇或无能力顾及孩子,大多数留守儿童缺乏父母亲情和教育,没有感情依靠,得不到正确引导和帮助上,这对他们的心里产生了不利影响,容易导致心理问题。有的儿童由于长期的寡言沉默、焦虑、紧张,逐渐形成了孤僻、郁闷和自卑的心理,调查显示,父母均在家的非留守儿童在人际交往和自信心的方向显著高于单亲外出的留守儿童,而单亲外出的留守儿童在这方面又显著高于双亲外出的留守儿童。
其三是存在行为异常。有的儿童容易情绪失控,导致冲动行为发生,存在盲目反抗和逆反的心理,因为总感觉缺乏保护别人会欺负他,一点小事就会计较当真,与人交往时充满警惕甚至是敌意,有时对老师和临时监护人也有较强的逆反心理。
其四是存在易受侵害。留守儿童虽然有一定的监护人,但父母所委托的监护人如长辈家属、亲戚以及代理家长等,由于年龄、经济、生活等等各方面的原因,无法对孩子进行有效的监管。而且他们往往认为只要让孩子吃饱穿暖就算尽到了监护责任了,至于其他的事情则是孩子学校的事了。因此在课余和节假日等老师无法监管的情况下,留守孩子则成了绝对自由的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我们知道孩子往往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父母不在身边,没有他们直接的关爱和教育,孩子往往易成为某些不法分子的攻击对象,如在四川甚至出现了一个13岁女孩“留守”家中被堂伯父诱奸生子的案件。此外,由于父母不在孩子的身边,孩子缺乏亲情的温暖照顾,导致孩子轻生自杀的案例也不少。
二、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措施
农村留守儿童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客观上他们需要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引导和帮助,但我们恰恰在这方面的教育明显滞后,如果他们在人生的关键时期的不到及时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偏差的纠正,青少年学生的心理不健康问题就会形成,为以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埋下隐患, 甚至直接或间接的引发了违法犯罪。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充分发挥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协调统一的机能,努力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首先是家庭教育。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有调查研究表明:每年高考中的高考状元,他们未必出身知识分子、高干家庭,或者是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而大多是出身农民或者工人家庭。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学生是受到父母良好的人格魅力,身体力行吃苦耐劳的精神的影响。因此,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与家庭环境关系密切。家庭的氛围、家长的言行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成长。一方面孩子身上表现出来的某些令家长头疼的毛病和缺点 ,很可能就是不久前被家长欣赏的长处或闪光点。另一方面 ,孩子在期中或期末考试后 ,考得好 ,得到赞扬和奖励;考得差 ,便是训斥和打骂。致使孩子不愿和家长交流思想 ,敬而远之 ,最终导致家庭教育失败。在外打工的父母,要定期不定期与留守子女“温馨对话”,可以利用电话或书信与孩子进行交流沟通,另一方面要向老师和其它监护人了解孩子生活学习等各方面情况,让孩子感到父母的关爱和家庭的温暖。
其二是学校教育。学校是学生受教育的主要阵地 ,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愉快的学习气氛 ,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 ,而教师的积极关注和同学的真挚友情更能激发青少年的学习动机。建议教育部门一是在中学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些诸如: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的心理调节手段,防患于未然。二是在常规的教育活动中渗入心理辅导的内容。上课时注意在授课内容之外渗入心里健康教育,就如,语文课包含有情感教育的因素;体育课可安排挫折教育,增加学生的挫折适应力、锻炼意志力。三是在中学里建立心理咨询室。除心理教师集中为学生开展心理讲座,也可个别谈话,单独诊治。帮助他们调整情绪,形成健康心理。一是要引导学生合理泄不良情绪。由于青少年发育尚未成熟,情绪不太稳定。遇到情感挫折时发泄常常不能自控。心理教师应理解他们,为他们创设合理发泄的途径。二是要注意行为训练,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其三是社会教育。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综合的社会问题,仅靠学校、教育行政部门难以解决,需要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统一认识,积极配合,协同努力,形成对留守儿童真心关爱,齐抓共管的社会氛围。要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大力加强对青少年的科普知识普及,使青少年从中学到课堂上学不到的许多知识,开阔视野。同时要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政教配合,对“问题儿童”有针对性地采取乡村干部、教师及其亲属帮教帮培方式方法,必要时敦促外出父母返乡创业,对留守儿童给予亲情关照。重点在涉及教育教学、扶贫助困、法制宣传教育、预防犯罪、权益保护等领域扎扎实实开展工作,逐步形成家庭、学校、社会密切配合的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体系。
少年儿童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未来,留守少年儿童更是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未来,关系到农村千家万户的未来。解决农村留守少年儿童问题,不应视为只是农民工自身和农村的问题。更是希望你、我、他,乃至全社会每一个爱心同胞都来共同努力,为留守少年儿童创造享受教育和健康成长的环境和空间。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播下爱的种子,让这些“留守的花朵”越开越美丽。请献上您的爱心,关爱留守儿童。
【参考文献】
[1]解占彩.农村“留守儿童”成因及对策浅析[J].经济论坛,2007,(9).
[2]杨晓玲.关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J].中国市场,2007,(2).
[3]李宝峰.农村“留守子女”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干预[J].教育探索,2005,(5):82-83.
[4]毛晓光.人的成长与发展[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