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参考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备课札记
福州教育学院二附小 何 捷
友人相邀备课,一问课题,《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三年级,好大的口气!一看教材,记起来了,只有它才配这样恢宏的词──名扬中外!
哪幅画?《清明上河图》,版本不同,故事多多,趣闻不断,真假难辨。它如同一个隐藏于深山中曾经名震江湖的武林高手,一旦重出江湖必定惹起一阵“血雨腥风”,必定牵动着古今中外同道的眼球,让世人为之震惊。可现在,要让三年级的儿童来了解它,确实是一个挑战,更何况课题上赫然的“*”号,略读!让你有种“有力没处花”的感觉。
略读课文怎么读?怎么教?课改后这是个热门话题,不少专家趁热打铁出来“主持公道”,说来说去观点集中在一个意思上──略读就要让儿童自己读。不禁想:凭什么?难道非略读的课文就不能让学生自己读?略读课文就不能教?自己读,当然是一种自由放松的阅读状态,但是不能忽视的是,学校教育中的阅读就是一种教学。一线教师面对略读课文一般有以下几种教法:其一,不教,自己学;其二,以读代教,让学生自己读几遍当作是教过学过了;其三,只完成作业,讲评代教,这完全是应付考试。有意思的是,第一、第二种教法是大家不愿意谈及的“放羊式”,但是效果还真不错,有时甚至胜过教师费尽心思的教。多年后儿童还能回忆起课文中的一些内容。真有些“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感觉。不由得记起我师傅(特级教师陈景松)当初教我的“锦囊妙计”──实在不知道怎么讲的时候,让学生自己多读几遍。
我是主张略读课文要教的。否则,这也不教,那也不教,教师要来做甚?不过,既然是略读课,就要有“略”的勇气与智慧,要有“略”的方针与计策。“略”就是一种“教”的思想,教的设计、教的程度。特别是文中精品部分,我认为不但不能略,反而要强调精读,这如写作时的详略得当一样。“略”的同时突出“详”,教学的重点也就显露出来了。
说正经的,怎么教呢?
既然是画,我想以如何“欣赏一幅画”作为构思的基本框架,将一节课分为“看画”“读画”“赏画”三个板块。
首先是“看画”。只是看,图的就是热闹,不过这“爱看热闹”也正是儿童的阅读特点之一,是一节课较好的切入点。试想一下,开课之初就让儿童的心热起来,小嘴和思维一起动起来,教师也会随之产生教学的激情,多么惬意。
我想这么做:初读课题──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什么样才是“名扬中外”呢?侃起来。教师加把火,提供几张照片。恰好之前保利国际集团携带圆明园兽首来福州展览,一间数十平方米的小室内每天拥挤进两万的围观人潮,来的人就包括“中外”“老幼”“男女”,给孩子看看这样的照片,“名扬中外”一个词就印在儿童脑海里了。当然,这个名扬中外可不是“人多”就能涵盖,但我只希望三年级的孩子学到的语文是形象的,是动态的,是有意思的,而不是概念的,生硬的,政治的,完全封闭的。所以,如“一休哥”的台词──就到这里吧。这个词如导火索,引爆全文学习热情后,紧接着就是初读课文,请大家为这幅画填写资料卡:
名称_____________;年代______________;
画家_____________;内容______________;
尺寸_____________;感受______________;
填写之后再谈谈初步识画的感受,有词汇积累的儿童就用上自己积累的词来说,暂时词穷的不妨用上课题来说,这样的“看画”板块,算是把这幅画带到读者面前,炒热它啦。
接下来是“读画”。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个板块说是“读画”,实则“读话”,读课文中的话。怎么读?带着任务读。我请学生自己好好读读,看看这幅画中画得最多的是什么?画得最热闹的是什么?画得最有意思的是什么?这三个问题不是空穴来风,是根据文本内容设定的,这也有意要引导儿童关注到本课的写作特点:总述句先行,之后分开详细叙述。
这样的任务难不倒他们,因为文章入选课本后经过编者有意识的加工和整理,变得更加条分缕析,便于阅读。很快,文章的内容,条理被学生发现了:第二段写的是“画得最多的人”;第三段写的是“画得最热闹的街道”;第四段写的是“画得最有趣的一个场景”。当然,“场景”这个词不是三年级儿童的词汇,课堂上儿童会出现说了一大串也说不清,甚至索性读起段落来的情况。但教师可以教给他──孩子,这就是一处很细致的场景描写。该教就教,教学就要勇气!
读到这里,似乎一切进展得很顺利。上课最害怕就是这样一路滑到头。接下来得变!第二段的细读拉开序幕。先来看看段落──
张择端画这幅画的时候,下了很大的功夫。光画上的人物,就有五百多个:有从乡下来的农民,有撑船的船工,有做各种买卖的生意人,有留着长胡子的道士,有走江湖的医生,有摆小摊的摊贩,有官吏和读书人……三百六十行,哪一行的人都在这上面了。
很明显的总分结构,很熟悉的“有……有……还有……”句式,选择的是典型的代表人物,这是常见的手法,但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基本属于首次接触,需要讲。这么讲:数一数,都写了几个人呢?怎么写这些人的呢?两个问题引导学生聚焦文字的内容和形式。这时候配合看画,让儿童感受“画上这么多的人,作家这样一句话搞定了,这样的句子我们可要好好学习、掌握,今后有的是用的时候呢!”于是,模仿从此开始,创造也伴随而生:你来想想:还有哪些人?任由儿童想象,人嘴两张皮,越说越离奇,儿童阅读的趣味,有时候就在这乖张奇趣中诞生。等到全班说不下去了,你可以笑着批到:下的功夫不够。张择端下的功夫可比你们大多了,画面上这五百多人可都是真功夫。想一想:文中说“张择端下了很大的功夫”,他究竟下了什么功夫呢?原来,关键词──“下功夫”的细读在这里等着孩子们呢!不比不知道,一比读出滋味来了:功夫下在画前观察,功夫下在画时细致,功夫下在作画全过程!
略读就是一种“舍”与“得”的智慧抉择。第二段的细读得到了不少甜头,第三段呢,初知《周易》也应该要条件反射地想到──略读。是否如此,先看看这如兄弟般的前后两段话:
画上的街市可热闹了。街上有挂着各种招牌的店铺、作坊、酒楼、茶馆……走在街上的,是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有的骑着马,有的挑着担,有的赶着毛驴,有的推着独轮车,有的悠闲地走在街上溜达。画面上的这些人,有的不到一寸,有的甚至只有黄豆那么大。别看画上的人小,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同样的总分结构,同样的“有……有……还有……”句式,所以大胆地向学生宣告:这段话,自己读吧。也许您会说,这里还有很多值得咀嚼的地方,例如:店铺、作坊、酒楼、茶馆的介绍;作坊的“作”的读音;“溜达”的表演……其实,一段话永远没有读完的时候,三年级,饶了孩子吧,学习语文,来日方长,这些知识点他们今后还会遇到,没必要在这节“略读课”中讲。日子,长着哩!
最亮的板块是“赏画”。所谓“内行看门道”。画原本就是用来赏的。文章与画同属艺术范畴,都可以“赏”,关键问题是解决:三年级学生该怎么赏,该赏什么。
最有意思的是桥北头的情景:一个人骑着马,正往桥下走。因为人太多,眼看就要碰上对面来的一乘轿子。就在这个紧急时刻,那个牧马人一下子拽住了马笼头,这才没碰上那乘轿子。不过,这么一来,倒把马右边的两头小毛驴吓得又惊又跳。站在桥栏杆边欣赏风景的人,被小毛驴惊扰了,连忙回过头来赶小毛驴……你看张择端的这幅画是多么传神啊!
第一,赏结构。复习总分结构,强化对“总分结构”的认识。
第二,赏意趣。那些地方是有趣的,请学生自己标注自己谈。一个词、一句话、一个感受都可以。
第三,赏文思。画面再好也是静止的,作者的想象让画面动起来了。这样的文思真值得好好欣赏,多读几遍。也可以配合画面读文,感受一下身临其境的曼妙,也请儿童谈谈自己赏画、赏文的感受。
第四,赏神韵。作者的描写带着读者仿佛穿越古今,在惊心动魄的场景前,这样的画作就叫作“传神”,这样的描写就叫作“传神”,请学生结合体会说说对“传神”的理解。也可以前后勾连,将“传神”与前文的“下功夫”相联系,说说这“神”来自何方?体会画家作者的用功之处。
赏画其实就是赏文化。《清明上河图》是赏不完的历史画卷,国画精品……它是通往大宋王朝的一张船票。在课堂最后,可以让儿童读读拓展的资料,看看他人对《清明上河图》的评价:
《中国通史(彩图本)》对《清明上河图》的评价:全卷所绘人物五百余位,牲畜五十多只,各种车船二十余辆艘,房屋众多,道具无数,场面巨大,段落分明,结构严密,有条不紊。技法娴熟,用笔细致,线条遒劲,凝重老练。反映了高度精纯的绘画功力和出色的艺术成就。同时,因为画中所绘为当时社会实录,为后世了解研究宋朝城市社会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对《清明上河图》的评价:是一幅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风俗长卷。画家成功描绘出汴京城内及近郊在清明时节社会上各阶层的生活景象。主要表现的是劳动者和小市民。对人物、建筑物、交通工具、树木、水流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处理,非常巧妙,整体感很强,具有极大的考史价值。此后历代绘制的都市风俗画,无不受其影响。
好啦,让学生自由评价的时刻到了,下课的时间也近了……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不是一节课能欣赏完的,留给学生吧,让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去领略欣赏藏在画中的无穷奥秘、文化、历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