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导入新课
(略)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把握文章的写作思路,学习并借鉴本文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2、品读文章的优美语句,注重审美体验。
3、感受文中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和对坚贞不屈、矢志不渝精神的赞美。
三、作者简介
陆蠡(1908—1942),原名圣泉,浙江天台人。现代散文作家、翻译家。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上海租界,由于在沦陷后的上海坚守文化工作岗位,他于1942年4月13日被捕,不久由捕房转到虹口日本宪兵拘留所,刑审数月……陆蠡是现代文学史上卓有成就的散文作家。他以散文诗集《海星》步上文坛,崭露头角。后来又出版了散文集《竹刀》和《囚绿记》。
本文写于1938年秋,当时正是抗日战争时期。
四、读一读,理一理
1、理清明线
作者在课文中只写了“囚绿”这一件事吗?请你轻声读课文,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用与“囚绿”相同结构的动宾短词来概括)看看在“囚绿”的前后还写了什么事。
2、理清暗线
一个能把绿给囚住的人他的思想应该是复杂多变的,请你在相应的段落中找出作者情感变化的词语,体会作者情感是怎样变化的。
(教师此时板书写作思路)
写作思路 感情变化
赏绿(1-7) 爱恋
囚绿(8-11) 爱怜
放绿(12-13) 祝福
思绿(14) 怀念
五、找一找,品一品
作者因为深爱绿而囚绿,从课文中哪些句子和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作者对绿的深爱之情。
1、范例引导:
例:原文: “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
品析: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对绿色尽情赞美,表达了对绿的喜爱之情“焦”字突出了爱之深,盼之切。
2、学生按要求在原文中选出一两句,做点评。
3、指名交流自己的点评。学生、教师可以帮、也可以评该生的答案。
六、说一说,想一想
被囚禁后的绿有了怎样的表现呢?它屈服了吗?从哪里看出来的?这些句子分别体现了绿的什么特点?
明确:
1、“ 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
2、没有屈服
3、“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 ---向往自由
“永远向着阳光生长”、 “固执 ”-----向往光明
“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坚贞不屈
七、议一议,谈一谈
作者在文章中仅仅是要抒发自己对绿的喜爱和怀念之情吗?谈谈你的理解。
1、指名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
2、出示卢沟桥事变的图片
这幅图反映的什么时期?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一信息。
3、出示烈士陆蠡和日寇的刑审对白分角色朗读,体会陆蠡的坚贞不屈的爱国情怀。
4、送烈士对联,赞烈士英魂。
上联:寻绿囚绿再释绿都因为爱。下联:爱国救国又报国皆由于情
横批:坚贞不屈
5、领会主旨:
绿是陆蠡给囚住了,而陆蠡又被日本人给囚住了,绿被囚住了尚且不能够屈服,何况人呢?陆蠡更是不屈不挠的,作者写“囚绿”实质就是写“囚人”,
绿的象征意义现在是不是很明显呢?(绿象征生命、希望其实更象征了不屈服于黑暗,渴望自由、阳光的中国人)作者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其实就是赞美中华民族坚贞不屈的民族精神。
6、体会托物言志的写法。
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将情与景联系起来的?
7、齐读主旨,总结全文
八、诉一诉,写一定
陆蠡对绿藤的感情由邂逅的喜爱,到脉脉含情相看不厌的恋爱,再到囚禁后怜爱,这种疯狂的几近变态的爱,如果你是绿,你能接受吗?那就请你一吞为快吧!
学生以此为情感的喷发口,抒发绿长期被压抑的情感,达到更好体会文章中心的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