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772|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观摩课《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9 20:52: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厚实、嬉闹、乖巧、驱除、歇斯底里”等词语。
2、理解小说内容,体会标题的含义。
二、能力目标
1、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把握课文主题。
2、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悟人物的成长历程,丰富情感体验,树立奋进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教学重点
梳理主人公的成长历程,体会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深层感悟小说意味。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听歌曲《阳光总在风雨后》。
同学们,歌词意蕴丰富。的确,人生旅途,并非时时一帆风顺,往往充满辛酸与泪水,其实生命也就是在这样的锻造中成熟丰满的。如果说这是成长需要付出的代价的话,那么“孤独”也应是我们无法回避的人生题目。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曹文轩的《孤独之旅》,去体验少年杜小康在牧鸭生活中所经历的一段孤独生活。
二、资料链接
曹文轩,1954年生于江苏盐城农村。197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后留校任教。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作家协会理事等职务。著有长篇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等。小说《草房子》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电影《草房子》获第19届金鸡奖最佳编剧奖、1998年度中国电影华表奖、第4届童年奖以及影评人奖、第14届德黑兰国际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大奖“金蝴蝶”奖。
三、整体感知
1、疏解下列字词。
(1)注音
嬉闹      胆怯       觅食       撩逗
(2)释义
厚实:丰富、富裕。
嬉闹:嬉笑打闹。
撩逗:挑逗、招惹。
驱除:赶走,除掉。
歇斯底里:形容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
2、学生自由诵读,用小说的三要素概括课文内容。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小说讲述了杜小康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磨难,逐渐成熟、坚强的故事。
3、学生默读文中有关杜小康的语段,体味有关的细节描写,思考:
(1)请找出文中体现“孤独”的词句,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2)题目中的“旅”字有什么深层含义,请结合具体的语句进行分析。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1)如“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从未见过的面孔”“没有其他声音,天地又如此空旷”“寂寞”“已无一户人家”“唯一的炊烟”“想听到声音,牛叫或者狗吠。然而,这不可能”“最大的敌人,也正在一步一步地向他们逼近:它就是孤独”“一连十多天遇不到一个人”“言语被大量地省略了”“这种省略,只能进一步强化似乎满世界都注满了的孤独”“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离乡背井的孤独、别离母亲与伙伴的孤独、空旷浩茫环境的孤独、单调乏味生活的孤独,对于已遭受家道中落、生活境遇产生大反差打击的小小少年杜小康而言,随父放鸭生活中还要承受这么多。
(2)“旅”字不仅仅是放鸭之旅,更是成长之旅。如在暴风雨后有一段描写:“杜小康闻到了一股鸭身上的羽绒气味。他把头歪过去,几乎把脸埋进了一只鸭的蓬松的羽毛里。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少年杜小康战胜孤独,适应了环境。并在维系着家庭生计的鸭群遭遇面临灭顶之灾时,不顾艰险疲惫,不惜受伤流血,找回了鸭群,显示了一个小小男子汉的力量、毅力与责任感,他长大成熟、坚强了。他意识到了这一点,内心翻涌着波涛,这是喜悦的泪。欣慰的泪,领会了成长真谛的泪。
四、品味语句
文中的自然环境描写很出色,为人物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背景。请找出几处,体会这样的描写对表现杜小康成长的重要作用。
学生发言,教师归纳:
(1)有关鸭群的描写。鸭群向芦荡行进,偶尔“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烘托出杜小康无比寂寞的心情;晚上鸭群“将主人的小船团团围住”,时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觉。鸭子的恐惧感衬托出杜小康的恐慌,可以说鸭子是杜小康成长的借助。
(2)有关芦荡的描写。芦荡“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无边无际,给人以极大的心理压力。让杜小康“害怕”“胆怯”。当杜小康习惯了孤独的生活,“再面对这浩浩荡荡的芦苇”,就不再“恐慌”了。恐惧只是心理的折射,芦荡见证了人物心理变化的过程。
(3)有关风雨的描写。芦荡的暴风雨是极其可怕的,雷声“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暴风雨“歇斯底里”“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暴风雨冲垮了鸭栏,惊散了鸭群。杜小康表现了成人般的勇气与坚强,在暴风雨中搏斗。暴风雨给了他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
五、体验拓宽
1、学生合作交流下列问题,联系生活实际,扩展语文学习。
2、讲述你所体验的孤独的情景和心理感受,说说你是如何应对的。
六、课堂小结
成长中有成功,也有挫折,有欢乐喜悦,也有悲哀烦恼,这就是生活,在我们的人生中,成长是永恒的主题。祝愿我们同学们都能谱出一首健康的成长歌。长成一棵坚强独立的大树。
七、布置作业
请以“成熟”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9 20:53:07 | 只看该作者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体会成长中的感受。
2、理解文意,概括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
3、了解小说三要素,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点:
1、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2、标题的含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谈谈对“孤独”二字的理解。
我们总会感到凄凉,酸苦,每天都是阳光灿烂的日子该多好。可是小小少年总要长高,烦恼和孤独总会尾随我们而来。可以说孤独随时间而来,孤独使生命更加灿烂更加丰富多彩。同学们,让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曹文轩的小说《孤独之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朗读时注意在文中圈点勾画出主要信息。
2、检查预习字词情况。
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嬉闹、掺杂、给予、撩逗、凹地、胆怯
积累下列词语:厚实、嬉闹、一落千丈、置之不理、歇斯底里
3、重点朗读以下段落,学生朗读时,注意体会人物心中的孤独感,读出语气,读出感情。
(1)从“小木船赶着鸭子……杜雍和这才将船停下来”。 刚开始,杜小康想回家,父亲则不肯,怕自己也会像儿子一样突然对前方感到茫然和恐惧。
(2)从“这才是真正的芦荡……并且迟迟不能人睡”。 到达芦苇荡后,父子感受不同,儿子“害怕”,父亲也有些“慌张”,却安慰自己的儿子。
(3)从“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了……就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随着时间的流逝,父子俩感到孤独。
(4)从“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最恶劣的天气……也滴在跟在他们身后那群鸭的羽毛上……”最恶劣的天气中,杜小康经受了考验。
4、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表达了什么的主题?学生只要说出自己的想法即可。
(2)本文虽是长篇小说的节选,但也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要求学生阅读课文,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
开端;写杜小康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不得不辍学跟着父亲去放鸭。
发展:写杜小康与父亲撑船赶鸭去芦苇荡的经过和感受。
高潮:写杜小康与父亲在芦苇荡中遇到暴风雨的情景。
结局:写鸭子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
三、精读课文,揣摩课文的语言
1、首先我们怎样理解课文标题的含义。(概括杜小康的孤独从哪些方面体现出来?)
(1)失去交流环境。对于一个离开学校和同学的少年来说,是无比痛苦,非常寂寞的,失去了同伴的帮助,没有同学间的交流,等于失去了正常的生活。
(2)失去了人文环境。杜小康随父亲去放鸭,离开了村庄,离开了人群,父子缺少交流,“越来越单调,越来越干巴巴的了”。这种空虚、贫乏的生活,在精神上是一种折磨。
(3)恐惧自然环境。大自然的空阔与未可知,对一个幼小的心灵,具有强大的压迫力,由此带来的心理上的恐慌让他“迟迟不能人睡”。
(4)恐惧未来环境。在放鸭的路上,杜小康想的是: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这不仅是对放鸭而言,更代表了他对前途的迷茫与无奈。
2、课文有关自然环境的描写很出色,请找出几处,并说说这样的环境描写对表现杜小康的成长起什么作用。
(1)写杜小康对远逝的家的眺望和鸭群扇形水流的描写,表现杜小康的幼稚、软弱和恋家。鸭群流水虽然美,但毕竟单调、永恒,并不好玩。这些更增添了对在家乡生活的留恋。
(2)有关鸭群的描写:鸭群向芦苇荡行进,偶尔“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烘托出杜小康无比寂寞的心情;晚上鸭群“将主人的小船团团围住”,时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觉,鸭子的恐惧感衬托出杜小康的恐慌。
(3)有关芦苇荡的描写:芦苇荡“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无边无际,给人以极大的心理压力,让杜小康“害怕”和“胆怯”。
当杜小康习惯了孤独的生活,“再面对浩浩荡荡的芦苇”时,就不再“恐慌”了,恐惧只是心理的折射。
(4)有关风雨的描写:芦苇荡的暴风雨是极其可怕的,“雷声”“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暴风雨”“歇斯底里”“天昏地暗”“仿佛世纪已到了末日”。暴风雨冲垮了鸭栏,惊散了鸭群。杜小康表现了大人似的勇气与坚强,在暴风雨中搏斗,暴风雨给了他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
3、文中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对杜小康成长过程作了细致的描写,杜小康的心理是如何变化的?
出发时:           茫然,恐惧
到达芦苇荡时:     害怕,胆怯
安顿之后:         感到孤独
时间久了:         不再忽然地恐慌
那天雨后天晴:     坚强
4、如何理解杜小康这一人物形象呢?
杜小康从幼稚、软弱、恋家的孩子成长为一个心灵成熟的男子汉的过程。
四、研读课文,结合自己的体验谈感受
(各抒己见,畅谈自己的感受)
1、困难和挫折,往往是人成长的催化剂,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学习本文的收获。
2、你有过孤独的时候吗?请讲述你孤独的情景和心理感受。
3、请你就杜小康父亲的教子方式,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
五、课外作业
学习本文后,让学生明白,人物和环境总是互相依存的。离开了环境,人物便没有活动的天地,人物性格的发展便失去了依据。请结合自己的成长历程,写一篇文章,注意要有一定的环境描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9 20:53:39 | 只看该作者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小说内容,体会标题的含义;
2.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把握课文主题;
3.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掌握鉴赏小说的方法;
4.品味小说精美传神、意味深长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
1.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2.标题的含义;
3.品味小说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的重要作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曾经感受过孤独吗?可以说,孤独是一根尖锐的针,常常刺痛我们脆弱的心,让我们难以忍受;孤独也是一朵鲜花,可以让我们的生命显得更加灿烂。同学们,在你的生活中,孤独是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曹文轩的小说《孤独之旅》,体会孤独带给人的滋味。
二、学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可以默读,可以轻声朗读。
2.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嬉闹 掺杂 给予
3.学生迅速摘抄自己认为需要注意的字词,并记忆下来。
厚实 一落千丈 朦朦胧胧 茫然
驱除 没头没脑 日甚一日 乖巧
4.要求学生反复记忆,并可以要求学生从中选择三到四个词语说一段话,以加深对词语的印象。
三、朗读课文
1.学生默读全文。
2.指名学生复述课文基本内容。
3.指名学生朗读课文。
要求学生朗读如下段落:(1)刚刚出发时,杜小康想回家,而杜雍和则“不肯稍微慢下一点来”,怕自己也会像儿子一样突然地对前方感到茫然和恐惧。
学生齐读“小木船赶着鸭子……杜雍和这才将船慢慢停下”。
(2)到达芦苇荡之后,父亲和儿子的内心感受是不相同的。杜小康“害怕”“有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而父亲也有所“慌张”,却竭力安慰自己的儿子。
指名学生朗读“这才是真正的芦荡……他紧紧地挨着父亲,并且迟迟不能入睡”。
(3)故事继续向前发展。随着时间的流逝,父子两人感受着特别的孤独。这部分内容明显地应和着课文标题。
学生朗读“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了……就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要求学生在朗读的同时,注意体会人物心中的孤独感,读出那种孤独的味道。
(4)在那个最恶劣的天气中,杜小康经受了前所未有的考验。这段内容对杜小康的成长成熟有质的飞跃的作用,要注意体会文章是如何描写杜小康的言行的。
学生自由朗读“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一个最恶劣的天气……也滴在跟在他们身后那群鸭的羽毛上……”
4.概括课文内容和主题。
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表达了一个怎样的主题。关于这个内容要注意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师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最终正确归纳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文章主题。
四、品读文章,分析人物形象
1.学生迅速默读课文中有关杜小康的段落,找出文中有关描写杜小康成长过程的细节。
2.思考: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杜小康的心理是如何变化的?
明确:出发时:茫然,恐惧—到达芦荡时:害怕,胆怯—安顿之后:感受孤独一时间一久:不再忽然地恐慌一那天雨后天晴:坚强。
3.讨论交流:请学生按照下列句式说一段话:
我认为杜小康是这样成长起来的:__________________。
4.学生发言,发表自己的看法。
5.思考:请你给课文换一个标题,并比较自己所换的标题与原标题,哪一个效果更好?为什么?
明确:通过这个问题,要求学生能够理解课文标题“孤独之旅”的具体含义,并体会其中的妙处。
五、寻读课文美点,深入鉴赏
1.学生速读课文,找出文中有关景物描写的片段。
2.学生自由朗读这些景物描写的片段,然后选取自己认为写得最好最妙的一个段落放声朗读。
3.指明学生朗读自己所选定的段落,然后说说自己朗读它的理由。
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一是所选景物描写的段落,是如何表现出一种美的,二是要注意所选景物描写的段落,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六、布置作业
写一篇关于本文的评论文章,要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1 06:2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