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课标要求与解读 [打印本页]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4-11-29 10:46
标题: 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课标要求与解读
新课标学习材料  《20以内的进位加法》课标要求
北京小学 李惠玲(初稿)
北京教育学院宣武分院 李燕燕(统稿)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段目标”的“第一学段”中提出“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能准确进行运算”。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内容”中提出“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能运用数及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实际意义作出解释”。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4-11-29 10:46
《20以内的进位加法》课标解读
北京小学 李惠玲(初稿)
北京教育学院宣武分院 李燕燕(统稿)
一、课标要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段目标”的“第一学段”中提出“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能准确进行运算”。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内容”中提出“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能运用数及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实际意义作出解释”。

二、课标解读

20以内进位加法是第一学段的重要教学内容,基于学生已经学习了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后续学习20以内退位减法和百以内进位加法的重要基础,学生的正确率和速度会直接影响今后多位数加法的学习,因此,本单元知识在整个小学数学学习阶段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既是全册教材的重点,也是难点。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有两个:一是学习两个一位数相加得数超过10的加法,简述为“20以内的进位加法”,根据课程标准要求“要达到熟练的程度”;二是“解决问题”,主要是用加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用加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既可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理解加法的含义,又可以为今后发现和解决稍复杂的数学问题做好充分的准备。本单元计算部分分为9加几,8、7、6加几和5、4、3、2加几这三部分,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一定要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必要的算法,进而通过一定的训练,进而达到熟练的程度,为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一)让学生经历“凑十法”的过程,并达到熟练计算,初步形成一定的计算能力

1.在具体情境中,体现算法多样化,突出“凑十法”

(1)创设“将盒装箱”的有趣情境学习“9加4”等于几的新知识。先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学生可能采用“接着数”的办法解决,也可能先“放进1盒凑成10”的活动,再加上余下的3盒。不同的思维方式,体现了算法多样化。再重点围绕“凑十”的过程,让学生人人动手摆一摆或画一画,边操作、边对照算式进行计算,具体形象的操作过程与抽象的计算过程一一对应,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算法。

(2) 运用知识的迁移,学习8、7、6加几的计算。学生具有了“凑十法”的方法,并体会到它的优越性。教学时,引导学生运用“凑十法”解决新问题,并突出“为什么凑十”、“怎样凑十”这两个问题,尤其是“8+9”,是“拆大数”、“拆小数”还是运用“交换律”寻找旧知识的影子,都体现了学生的迁移能力。

(3)渗透转化的思想,学习5、4、3、2加几的计算。教学时,可以将小数加大数转化为大数加小数,将新知转化为旧知。

2.将“凑十法”深深扎根学生的头脑中

(1)教学“9加几”的计算,采用学生动手操作、课件演示、摆一摆(第89-①)、口头表述等一系列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凑十法”的表象,使学生逐步形成有序的思维过程。

(2)“凑十法”的认识与掌握需要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对于“凑十法”的认识,由开始的动手操作、直观演示,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形成表象;再逐步过渡到点子图(第91-例2)、分解图(第92-例3),体现直观到抽象的学习过程,也就是将“凑十法”的方法慢慢深入人心。

3.加强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不仅要在课堂教学中使学生清楚算法,理解算理,还要进行一系列的练习得以巩固。

(1)适度的练习是必要的

要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适度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同时,要避免单调的练习形式,有趣、多样的练习形式,既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有效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例如:将式题做成练习卡片,让学生以“开火车”的形式快速抢答;再如,学生和老师进行“找朋友”的游戏,教师和学生分别举出数字卡片,其他学生参与。还有如接力赛、对口令等,都很适合低年级的学生。总之,计算能力的提高,一定要重视训练,适度的训练是发展学生的运算能力的有力保证。

(2)练习要讲求实效

20以内的进位加法,对于学生后续知识的学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仅仅达到一定的练习量是不够的,练习还要讲求实效。对于学生不易错的,适当练习。例如: 9、8加几的进位加法不易出错,因为它的补数是1和2,离10比较接近;对于比较容易错的,就要采用不同的形式,多多加强训练,如:7、6、5加几的进位加法,因为它们离10相对比较远一些,补数分别是3、4、5,进行“凑十”的时候,进行数的组成相对较难,因此,往往容易出错。

(3)适度渗透加法交换律和函数思想

计算小数加大数的题目,如5+8,引导学生想8+5,既帮助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解决新问题,又有意识渗透加法交换律;再如,P95页(2)和数学游戏,都能找到交换律的影子。再有,进行9加几、8加几等一系列的练习时,使学生在观察与思考中,不仅很快说出得数,而且通过算式中的规律,提高学生计算的速度,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二)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一学段的课程内容中要求:能运用数及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也就是说,低年级的数学教学就要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结合教学内容,有计划、有意识的加以培养。本单元设立了“解决问题”就是很好的载体。

1.培养学生多角度发现信息的意识与能力

新课标修订稿的解决问题领域,最突出的变化就是从“双能”调整为“四能”,增加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本单元的解决问题P97-例5充分体现了这一点。通过“啦啦队表演”的情境,让学生说说知道哪些信息?学生既可以从男、女生的性别角度,也可以从前排、后排的角度发现人数的信息,进而培养学生从多角度观察的意识。在练习的P97的“做一做”,也可以引导学生,既可以从左右的位置关系角度,也可以从黑白颜色的角度发现天鹅的数量。同样P99-③也可以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发现信息,信息虽然不同,但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是相同的。

2.在解决问题中,帮助学生理解“加法含义”

例5是顺向思维思考问题,例6则是逆向思维思考问题,这两个例题共同的地方都是用加法解决。通过这两个例题,使学生理解“将两部分合并成一个整体,用加法计算”的道理。教学时,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用加法”?尤其是例6的教学,对学生有一定的难度,可以将让学生动笔画一画或其他形式,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加法含义”。

3.重视回顾与反思

解决问题对于刚刚入学的学生有一定的难度。教学时,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初步学会解答方法,但解决不能就此结束,教师还要帮助学生进一步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即反思:在解决问题中,我们都做了什么?让学生想到:要从图或文字中找到信息,可以用画图的方法发现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的关系,进而选择方法等。结果对不对呢,还要有检验的意识,让学生有一种感悟“加上一个自然数比原来的数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总之,“20以内的进位加法”在“数与计算”领域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师不仅要在教学中加以重视,确实将基础知识扎实落实,并逐渐使学生形成一定的能力,还要从学生发展的角度进行教学,为学生后续学习相关的一系列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