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537|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8 20:50: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济慈和叶赛宁及其田园诗的特点。
2、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匠心构思。
3、通过朗读,感受诗歌形象,体会其感情意蕴。
4、揣摩语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内容。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资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面对大自然,诗人总有唱不完的歌,即使极为平常的昆虫的叫声,在诗人的笔下也会变得情味浓郁,富有内涵。即使是最平常的夜景,在诗人的笔下也能变得美丽而熠熠生辉。今天,让我们走进外国诗两首中,去倾听生命的歌吟。
二、研读赏析《蝈蝈与蛐蛐》
1、作者简介
济慈(1795—1821),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即成孤儿,生活贫困,做过医生助理。自幼喜爱文学。1817年出版第一部诗集《诗歌》,其中有名篇《蝈蝈与蛐蛐》,从此斩露头角。他在短促的一生中留下不少著名的诗篇,如颂诗中的《夜莺颂》《希腊古瓮颂》《秋颂》《忧郁颂》,十四行诗《白天逝去了》等。
他的诗想象丰富,绚丽多彩,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强,具有一种永恒的美,一如温柔、清丽而又梦幻般恬静的月光,洋溢着进步的自由精神和人类的崇高理想。他主张诗人以“美的梦幻”“自由的想象”进行创作,表现“永恒的美的世界”。他的诗对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诗人、后来的唯美派诗人以及20世纪的意象派诗人都有很大影响。诗人25岁宏才初展时,就不幸与世长辞。他留下的墓志铭是:“这里安息着一个把名字写在水上的人。”
2、教师感情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诗意。
3、学生自由诵读,充分联想想象人境,感受诗歌中精细的情景描写。并用优美流畅的语言表述自己对诗中意象的理解。
教师点拨:
这首诗歌很富有田园诗的情趣,意境优美,洋溢着明朗欢快的情调。“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隐藏在阴凉的林中”“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可喜的草丛”,这些描写展现了盛夏生机勃勃的景象,烘托了夏天白日“蝈蝈的乐音”的美妙;“它争先/沉醉于盛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自己的喜悦消逝,一旦唱得疲劳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渲染了“蝈蛔的乐音”浓郁、喜悦的感情色彩。“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一片宁静”“在逐渐升高的暖气,/昏昏欲睡中”等句,表现了严冬寂寞宁静的冷清景象和人们家中的温馨气氛,衬托了冬天夜晚“蛐蛐的歌儿”的动听。最后,在诗人的联想中,两幅画面叠印在一起。
4、如何理解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
教师在学生回答中作适当点拨、提示:
美好的诗歌是动人心弦的,因为它是生命的歌吟。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当作大自然的歌手,把它们的鸣唱当作大自然的诗歌,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正是全诗主题的揭示。
5、合作探究。
诗歌短小精致而又十分大气,你认为它的构思哪些方面别具匠心?
学生小组研讨,教师明确:
全诗分为前后对应的两部分,分别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灭亡”和“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开头,点明主旨;又分别描绘盛夏“蛔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并通过联想使二者巧妙地联系起来,生动地表现了“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主题。这首诗仅仅勾勒了夏、冬两幅小景,而没有描绘春、秋两季的景色;仅仅描写了蝈蝈、蛐蛐这两种昆虫的鸣唱,而没有去写大地上其他百鸟千虫的歌唱。但它所表现的却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景象,歌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永恒美。全诗讴歌大自然的无限美好、无限生机,着墨不多却能以少胜多,富有内涵,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角度新颖独到,构思颇具匠心。
6、学生配乐美读小诗,放飞心灵,体悟济慈如月光般清丽恬静的诗风。
三、指导自读《夜》
1、资料助读。
谢尔盖•亚历山德罗维奇•叶赛宁(1895~1925年),俄罗斯诗人。出身于农民家庭,教会师范学校毕业后,在莫斯科当店员和印刷厂校对员。1916年在白俄军队服役,1917年二月革命后离开军队,加入左翼社会革命党人的战斗队。早期诗描写农村自然风光,赞美宗法制农民生活,曾参加意象派文学团体,作品中流露悲观情绪。十月命后的部分诗作,试图反映新的革命生活,但仍留恋革命前农村的田园生活,钟情于乌托邦式的“农民的天堂”。他的抒情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农村大自然景色。他憧憬崇高的精神境界,但又因思想的极度矛盾,陷于痛苦而不能自拔之中,最后在精神忧郁中自杀。
2、学生听读录音后自由诵读,感受并形象描绘诗人笔下的夜景。
学生小组内交流后推举代表发言,教师归结:
诗中的夜景静谧、美丽。
诗的第一节描写夜的静谧。随着夜的降临,自然万物都归于沉寂:平静的河水仿佛悄悄进入梦乡,松林不再喧响,夜莺停止歌唱,秧鸡也不再喧嚷。
第二节写在夜的寂静之中,潺潺的溪水在轻轻地歌唱,这是以动写静、以动衬静而更显其静。然后由听觉转入视觉,引人月光的意象描写夜的美丽:明月的银辉静静地洒落大地,周围的一切都沐浴在月色之中。
第三节进一步描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大河,小溪,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都在月光下熠熠生辉。
第四节又回到夜的静谧,并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这是以反复的吟咏造成诗的节奏美和旋律美,深化夜的静谧、美丽的氛围。
3、学生感情品读,体察绘景中涛人对自然的心灵感应。思考:诗歌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学生精彩回答,教师明确:
诗人叶赛宁是大自然的歌手,他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又把自己融人自然。纯然绘景中,渗透着生命的底蕴,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4、拓展延伸
同是写夜的诗歌,这首诗和郭沫若的《静夜》给人的阅读感受有什么异同?
静夜
月光淡淡,      天河何处?
笼罩着村外的松林。  远远的海雾模糊。
白云团团,      怕会有鲛人在岸。
漏出了几点疏星。   对月流珠?
这两首诗都描绘了静谧、美丽的月色。叶赛宁的《夜》全篇描写眼前的实景,从中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郭沫若的《静夜》在写景的基础上转入想象的世界,引出诗人对神话传说的遐想。
5、学生熟读诗歌,深层感受夜色,体会夜的意蕴。
四、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蝈蝈与蛐蛐
济慈
(夏)蝈蝈的乐音  主题:
(冬)蛐蛐的歌儿  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构思:短小精致又十分大气


叶赛宁
河水  松林  夜莺  秧鸡
静谧、美丽  溪水  月色(反复吟咏)
(安适、宁静的心境) 大河 小溪 青草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8 20:50:55 | 只看该作者
《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学习静谧、遐想、喧响等生字词,读准字音,理解含义。
2、能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3、在外国诗学习中,回顾前几课学习的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再次领会它们让诗产生美感的作用。
4、能说出诗人选取代表性季节和选取小生命(蝈蝈、蛐蛐)进行创作的意图,理解诗人为什么发出“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感叹。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夜》中诗歌意象的逐层勾勒,体会诗人静谧的感情。
5、能说出两首诗风格的不同,体会自然的多面(生命的跳动和静谧祥和)。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种形式、多遍的朗读,整体感悟诗歌。
2、教师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如把自己想象成蝈蝈、蛐蛐,体会诗中的感情。
3、教师引导学生大胆拆分诗歌,重组意象,体会《夜》中静谧。
4、找出英文原文比照,比较外国诗作的多种译法;多角度读诗,比较中外诗歌意象的不同。
5、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诗歌的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大自然的多面及其生生不息的美好。
2、培养学生多读诗、爱诗。
3、培养学生自己主动找诗读,善于收集同类主题的诗作。
教学重点
1、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感情。
2、掌握诗人通过以静写动抒发感情,感慨“大地的诗歌不会死亡”的创作手法。
3、能说出诗人选取代表性季节和选取小生命(蝈蝈、蛐蛐)进行创作的意图,理解盛夏的蝈蝈和冬天的蛐蛐是怎样联系起来的,理解诗人为什么发出“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感叹。
4、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夜》中诗歌意象的逐层勾勒,体会诗人静谧的感情。
教学难点
1、以静写动的手法及其前后两幅画面的叠印。
2、两首外国诗风格比较。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对大自然的赞颂,是诗歌永恒的主题,这节课,我们学习两首外国诗歌,去倾听作者对自然的歌颂。
二、《蝈蝈与蛐蛐》内容感知
1、配乐朗读,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2、学生自评朗读情况。
3、作者简介,并请一名学生以第一人称朗读作者简介的内容,然后以诗人的身份对同学们的朗读情况作简评,对同学们的朗读提出自己的要求。
4、自由朗读,感知诗歌内容看看诗歌,这首诗歌选取了什么意象进行描绘?一共描绘了几幅画面?
诗歌描写了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里“蛐蛐的鸣叫”。
三、《蝈蝈与蛐蛐》内容理解
1、朗读诗歌,理解诗人通过描绘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里“蛐蛐的鸣叫”两幅画面要表现什么主题?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诗人描写了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里“蛐蛐的鸣叫”,实际上诗人是揭示了一年四季大自然歌声不绝的规律,从而赞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美,歌颂了大自然无限美好的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这种美是永恒的。
2、作者只选取了大自然中两种最平凡、最普通的昆虫,只选取了两个季节,能否表现“大自然的歌声不绝从来不会死亡这一”主题?为何不多选几种动物来写?为何不一年四季都写?
引导学生从诗句中体会盛夏和冬日的特点,以及这两种最普通的昆虫在这样的季节中的表现,由此理解这两种普通昆虫和两个季节的代表性。
3、再次朗读诗歌,体会作者的情感。看看诗中哪些词句能体现作者的情感?
例如将蝈蝈和蛐蛐的鸣叫称为“乐音”和“歌儿”,“可喜的草丛”,“草茸茸的山上”等,无一不流露出作者对这些事物的喜爱之情,对自然的喜爱和赞美。
4、根据刚刚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总结诗歌赏析的方法。并用PPT展示。
(1)感受诗歌意象构画的优美画面。
(2)从诗歌内容中品味诗人情感。
(3)对诗歌某一技法进行个性化分析。
(4)读诗后的个人感受。
四、《夜》学习
1、PPT展示诗人相关情况介绍。
2、配乐朗读,了解诗歌内容,捕捉诗歌描写的意象。
3、诗人通过描写的意象感受诗人描写的夜有何特点?
“静”和“美”。
5、在以上对《夜》进行简单学习的基础上,运用从前一首诗中总结的诗歌赏析的方法,赏析《夜》,写一段60—70字左右的诗歌赏析。
6、在全班交流自己所写的诗歌赏析,作简单点评,或指导修改,或共同分享。
五、课堂总结
比较《蝈蝈与蛐蛐》和《夜》的异同。
两首诗都是描写大自然,但表现的却是大自然的不同方面。朗读前者时可以感觉到诗歌充满生机活力,后者中夜的静谧是需要从字里行间细细品味。
六、课后练习
请同学们从下列这些句子中选一句来总结这节课的学习,并写成一段话。
这节课我学到了……
我发现……
我自豪的是……
我需要加油的是……
我希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8 20:51:14 | 只看该作者
《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诵读中感受自然的美。
2.体会写景抒情诗表达的基本特点,并尝试写简单的诗。
3.理解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爱。
教学重难点
1.诗歌诵读。
2.诗歌仿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同学们,英国有一位浪漫主义诗人叫济慈,他说“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这句经典的话本身也是一句诗,它告诉我们生活的本质就是诗,人的一生也是诗。如果我们能用诗意的眼光来观察我们平凡的生活,我们就会发现生活中时时有诗情,人生处处有诗意。写诗,并不像许多同学想象的那么困难,今天,就让我们以两首优美的外国诗为阶梯,去尝试一下写景诗的创作。
二、品读济慈和叶赛宁,感受写景诗的特点
1.介绍两位诗人。
济慈(1795—1821),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最有才气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对后世的影响很大,维多利亚时代诗人、唯美派诗人、“意象派”诗人都受到他的影响。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叶赛宁,俄罗斯诗人,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景色。
2.自由诵读,感受诗意诗情。
(1)自由读、表演读、配乐读。
(2)自由谈一谈你从这两首诗中读出了什么样的诗情。
引导学生交流:
《蝈蝈和蛐蛐》中的蝈蝈和蛐蛐充满活力,它们的鸣声周而复始,永不停息,那就是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鼓舞人们热爱生活乐观地对待生活。
《夜》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3.自由诵读,议一议诗歌的语言。
(1)重点读《蝈蝈与蛐蛐》引导学生体会:
散文一样的语言:娓娓道来,似在说话,不造作不生硬。
感受方式:改变诗歌分行排列的方式,把它们以散文的形式排列,读一读体会一下,原来,散文诗就是一篇散文。
(2)重点读《夜》,引导学生体会:
诗的语言就是形象化、细节化、生动化的语言;
景物的铺排:松林、夜莺、长脚秧鸡、溪水、明月;
特点的凸现:松林的“幽暗”、夜莺的“歌声”、长脚秧鸡的“欢嚷”、大河的“银星”、小溪的“银波”……
4.教师总结:写景类抒情诗其实很简单:
写诗,就是诚实地写出心中的话
写诗,就是细腻地描绘出心中的话
写诗,就是优美地表达出心中的话
写诗,就是灵活地排列出心中的话
……
四、自由创作
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为题,或者以《夜》为题,模仿这两首诗简易朴实的写法,即兴创作小诗一首并朗诵交流。(提醒学生:如果觉得难,可以写成散文再考虑形式。)
五、课外作业
自由创作诗歌,在班上举行诗歌创作比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8 20:51:34 | 只看该作者
《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
2、写景诗的特点。
3、分析写景诗的意境。
4、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重点重难点
学习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学习和欣赏第一首诗《蝈蝈与蛐蛐》
作者简介:济慈,美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既成孤儿,自幼喜爱文学,他的一生写了不少的著名诗篇,如《夜莺颂》等,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三、读熟诗歌,注意体会所表达的感情
四、整体把握
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五、问题研究
这首施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六、总结:诗人这样写,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
七、第二首:《夜》
作者简介:叶塞宁,俄罗斯诗人,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景色。
八、赏析,归纳这首诗的内容,并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
第一节:写夜的静谧
第二节:写溪水的歌唱
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
第四节: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
九、结合课后练习二训练
1、用自己的话,描绘所写的夜景。
2、这首诗传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十、反复朗诵这首诗,体会诗中所描绘的美景
十一、布置作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1 06:2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