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网站工作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不打不骂教孩子60招(选载)教育经典读本

[复制链接]
50#
 楼主| 发表于 2008-2-27 14:5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不打不骂教孩子60招(选载)教育经典读本

第24招 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
父母只有放下架子,在生活中尊重孩子,以平等的身份对待孩子,才能与孩子建立相互之间的信任,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才能实现成功的亲子沟通。

  孩子往往喜欢与家庭以外的成人交往,因为那些成人对待他们很像同辈,而孩子在家庭中往往就感受不到这种气氛。

  有些父母对孩子,总像是上级对下级那样,并强调他们自己的观点与尊严,而不顾及孩子的想法,父母从来都是对的,而孩子从来都是错的。这样做,不仅得不到孩子的认同,还容易引起他们的反感,破坏父母在他们心目中的形象,因而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其实,父母和孩子的交往,应该是平等和民主的,而不是独断的。首先在家庭中,在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孩子。孩子在家庭中扮演的虽然是子女的角色,但与父母一样,他们的价值和尊严,应该受到尊重。总之,在生活中要尊重孩子,父母要把自己放在一个平等的角度来与孩子交往,才能在教育孩子时,让孩子对自己更加信服。

  但是父母还应看到,在生活中,光有父母对孩子的尊重是不够的,还要与孩子建立相互的信任,让父母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

  而建立和孩子之间相互信任的最佳手段,也莫过于把自己放到孩子的位置上,站到孩子的角度去看问题。

  蔡仪琳的女儿林达放学回家后抱怨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向她大声斥责。蔡仪琳听后把腰一叉,用质问的口气说:“你是干什么坏事了?”林达瞪起眼,很生气地说:“我什么也没干。”“不会吧,老师不会无缘无故地斥责学生。”

  林达重重地坐在椅子上,一副不开心的样子盯着妈妈。蔡仪琳继续责问:“那么你打算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林达很倔强地说:“什么也不做。”如果这样再问下去,母女之间一定会对立起来,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

  此时,蔡仪琳改变了她的态度,用一种友好的语调说:“我肯定你当时觉得很尴尬,因为老师在全班同学面前斥责你。”林达有些怀疑地抬头看了妈妈一眼,妈妈接着讲:“我记得我上四年级时,同样的事发生在我身上,其实我只是在算术考试时站起来借了一支铅笔,老师就让我下不了台,我感到十分尴尬,也很气愤。”

  林达露出轻松的样子,很感兴趣了:“真的?我也只是在上课时要求借一支铅笔,因为我没有足够的铅笔,我真的觉得为这么简单的事,老师教训我,不公平。”“是这样。但你能不能想出办法,今后可以避免这种尴尬的局面呢?”“我可以多准备一支铅笔,那就不用打断老师讲课而向别人去借。”“这个主意不错。”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相互信任是他们关系的重要方面,因为不信任会使现实关系中出现抵触现象和直接影响教育质量。因此,作为合格的父母,必须尊重和信任孩子,必须要能够站到孩子的角度,和孩子一齐看待问题和处理问题。

  父母想要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就应该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问题,就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对待孩子应该真诚

  在与孩子的交往中,没有任何虚假。要求父母能客观地意识到自己在想什么、感受什么以及做什么。除了自我意识,真诚还意味着向孩子敞开你的思想和感受。当你的工作没有做好时,你可以说你很灰心。如果对孩子很生气,直接对他表露这种感受比用隐讳的方式更好。

  放弃大人的成见

  父母应该明白,大人的世界是大人的世界,孩子的世界是孩子的世界,这两个世界是不一样的。如果父母硬要用大人世界的要求来对待孩子,势必会发生许多亲子关系上的问题和不愉快。因此,父母应该学会放下自己的成见,试着用“孩子世界”的眼光来了解和认识孩子。

  学会换位思考

  站在不同的位置会看到不同的风景,处于不同的立场会产生不同的观念。作为父母应该学会换位思考的方法和技巧,当孩子遇到问题时,能够迅速以孩子的位置和角度来看待问题,分析问题,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不仅如此,换位思考,还是一种了解孩子真实想法,快速拉近和孩子心灵距离的有效方法。

  总之,父母和孩子之间不是主人与奴隶的关系,而是一种平等、尊重、关心和信任的友谊关系,要尊重与理解孩子,要能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才能赢得孩子的信任与友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1#
 楼主| 发表于 2008-2-27 15:0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不打不骂教孩子60招(选载)教育经典读本

第25招 用沟通走入孩子的内心世界
教育专家指出:孩子有意见得不到及时交流,主要责任在于父母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或掌握不好沟通的火候,甚至有的父母认为对孩子唠叨一顿就是沟通,结果却适得其反。

  父母经常会这样抱怨:“孩子什么事也不愿和我讲。”而孩子却诉苦说:“父母不理解我们的需要,他们想说的就说个没完,而我说时他们却心不在焉。”这种情况是比较普遍的。其实孩子有许多事情、感受是很想跟父母说的。他们有欢乐、有苦恼、有意见没有得到及时的交流,主要责任还在于父母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没有认真地或不善于倾听孩子的意见和感受。如何听取孩子的意见和感受,实质上是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有问题。

  不愿听孩子讲话、不和孩子谈心,你怎么了解孩子?不了解孩子,你又怎么可能帮助教育孩子?孩子是家庭中平等的一员.父母应该以平等的态度敞开心怀和孩子谈看法、讲见闻、说愿望、道欢乐、诉苦衷,共同营造一个民主对话的家庭气氛。

  有一个13岁的男孩子,由于母亲不再给他零花钱了。没钱去打游戏机,所以对母亲很反感。母亲说什么他都不听,事事与母亲对着干。这位母亲说,为了孩子学习、生活得愉快,我经受的艰辛都不让孩子知道,没想到他现在这样对待我。

  后来,在外地做工的父亲回来了,他把自己的艰辛和经历都告诉孩子,不久之后,妈妈发现孩子竟然变乖了许多,问孩子的爸爸是怎么回事。孩子的爸爸说:“小孩子也是人啊,很多问题,你只要去跟他沟通,他就会明白了,你以前缺乏和孩子沟通啊!”

  母亲听了恍然大悟,以后特别注意和孩子之间的沟通交流,结果,孩子身上许多逆反的行为,都消失不见了。

  如果这位母亲以前就能与孩子有良好的沟通,让孩子了解自己工作的忙碌和生活的艰辛,那么,孩子就会理解母亲,改变自己对母亲的错误态度。

  那么,父母们应当怎样与孩子沟通呢?

  要消除对孩子负评价的心理定势

  父母对孩子过去的表现所形成的看法会影响现在对孩子所说话的理解,甚至误解和歪曲。不是一好百好,爱屋及乌;也不是一坏全坏,以偏概全。孩子是发展变化的,父母要排除主观偏见,耐心倾听孩子的心声。

  一定要认真听孩子讲话

  对于孩子的话,父母应表现出热情和兴趣,并表现出很高兴和孩子沟通。孩子讲话时不打断、不批评,并能从孩子的立场去理解他说话的内容,使孩子感到他被理解、重视和接纳。

  重视孩子的内心感受

  父母要注意孩子内心的需要与感受,体会他的心声、苦恼和心理矛盾,鼓励他坦诚地表明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一定要让孩子明白:父母不赞同他的某些行为,并不表示对他的感受不理解、不认同。父母对孩子的感受认真加以理解和评价,将会影响孩子今后的发展。

  言语要切合实际,合乎情理

  父母与孩子交流思想情感要实事求是。无论是批评、表扬和评价,也无论是谈论家庭和社会问题,都要切合实际,有理有节。不能跟着感觉走,随着性子说。比如,你批评孩子一件事情没有做好,你不应这样说:“笨蛋,我已经说过一千次了,为什么还不改。”这就是夸大其词,于事无补。

  经常运用切合实际、合情合理的沟通方法可以培养孩子的理智感、自信心,增强教育效果。父母可亲可敬、可以依靠和求教的形象就会在孩子心目中树立起来。

  沟通时言语要清楚、具体、明确

  “好吧,你玩一会儿,就回来做作业。”这“一会儿”是多长时间,孩子有他的打算,父母有自己的要求,两者不一致,结果产生冲突是必然的。同样也不能接受孩子言语不详的话,否则也会带来麻烦。如孩子说:“妈妈,这个双休日我们几个同学到盘山去玩玩行不?”你不能马上明确表态。因为孩子和几个什么样的同学去,具体怎么安排的,什么时间回来都不清楚。父母与孩子间产生的许多问题和矛盾,往往是由于言语不祥、语义不清、模棱两可、似是而非造成的。所以,沟通要成功、有效,言语就要清楚具体。

  孩子在不明原因的情况下不会有自觉性,你不说明原因,只是“我说你做”,会有强迫命令之嫌,孩子会认为你主观,强加于人。所以对你的决定要说明原因。

  另外,当出现问题时,父母还应有自我批评精神,把属于自己的问题说清楚,不能把自己的毛病、问题模糊地敷衍带过,却去具体指责孩子的不对,那样孩子会认为你没有责任心,是不可信赖的父母。

  所以,与孩子交流时时刻刻都要抱有信任、友善、尊重的态度,口气不应有烦人、生气、责备或警告之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2#
 楼主| 发表于 2008-2-28 11:0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不打不骂教孩子60招(选载)教育经典读本

第26招 与孩子交流时多听少说
 父母多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孩子的感受,不但可增进亲子沟通的感情,也可以令孩子明白,当遇到有任何烦恼时,回到家里都会得到父母的体谅和支持。这会增加孩子的安全感,而安全感便可使孩子的创造力和理解力得以全面地发挥。

  父母多听少说,是亲子沟通的重要的一环。

  了解孩子没有说出来的思想感情、内心活动时,父母应加强对孩子的内部情感的直觉,而这种直觉的建立,最重要的途径。便是聆听孩子的说话和促使孩子的表达。

  与孩子沟通,要注意让孩子说出来自己的思想感情,要学会聆听和促使孩子说话。

  细心的父母可以发现孩子微妙的变化,弄清孩子没有明说的思想感情。这里所需要的技巧是及时抓住孩子隐藏在内心的思想感情的微小、微妙的线索,如同在阅读时注意字里行间的含意所需要的技巧一样。

  刘梅曾经是一位苦恼的妈妈。她有一个小学四年级的女儿,有一段时间和刘梅讲话时,态度很不好,比如说有一天女儿放学回家,刘梅问她:“你到哪去?怎么晚了一个多钟头?”女儿说:“我和同学一起到张小叶家玩。”刘梅很生气地说:“你知不知道,我很担心!以后放学后就回家做功课;不要到处去野!”女儿听了脸色很难看,然后不理刘梅就回房间去了。

  开始刘梅认为自己说的话和语气不好,但是刘梅发现女儿愈大愈不听话,刘梅担心女儿现在有许多话不跟自己说,将来会发生什么问题。于是刘梅去咨询家庭教育专家,专家听了刘梅的情况给她开了一个“药方”: 多倾听孩子的诉说。并交给了刘梅许多倾听孩子心声的技巧。

  从此刘梅不再对女儿的言行做价值判断;即使当孩子不同意自己的看法时,也要承认女儿可以有自己想法的权利,并积极做个女儿的倾听者。

  比如:一天女儿放学回来说:“妈!我好难过,今天考试考坏了。”刘梅听了,不再是责怪,而是停下手边的工作,坐下来对女儿说:“愿意说给我听吗?”女儿看了看妈妈,把自己考试考坏的情况给刘梅讲了。刘梅听后,和女儿一起分析了失败的原因,并合女儿一起制定了相应的补救措施。

  听完女儿的诉说,和女儿分析完情况,已经是深夜了。女儿感激地投入刘梅的怀抱说:“妈妈你真好!”那一刻,刘梅的嘴角也浮现出了幸福的笑容。

  有时候,出于自尊心或是别的一些原因,孩子并不愿意或认为没有必要用语言说出他们的思想感情,但他们又很想让父母明白他们的意图,这时,他们就会改用另一种表达方式对父母进行暗示。

  父母对孩子正处在苦恼时所表现出来的“信号”要敏感,很多孩子在想要父母知道他们需要什么的时候,只是悄悄地说。如果父母不注意听这种不显著的信号,这种悄悄话将会听不见。

  如果父母的注意不灵敏,就应该试着努力去注意孩子反常的、细微的行为信号。比如,孩子衣服不正常的样子,声调、面部表情、动作、姿势等。孩子讲话时,除了注意他的行为之外,还要倾听他所讲的字里行间的意思,想一想孩子希望告诉我们什么,也可以提出一些问题,来识别或弄清孩子的动机或基本情绪。父母凭借着细致与耐心,做到这些都是不困难的。

  父母还应特别注意孩子习惯行为的消失,这将是了解孩子内部情感的有价值的线索。明显的表现是孩子不吃、不睡、不玩或精神不如平时集中。发现了许多线索之后,就应该试着去推测,或者去直接感觉孩子的情绪状态反映了一些什么。

  聆听是了解孩子语言所代表的信息的活动过程。

  常听有的家庭成员抱怨说:“没有一个人真正听我说话。”孩子对这种情况更有特殊感受。

  亲子沟通的关键,不在于父母说,而是在于父母学会聆听。

  称职的父母,一定要聆听孩子的说话,用自己对孩子的信任、尊重去促使孩子说话,用信任、尊重去促使孩子表达自己,从而与他们有所交流、有所沟通。在聆听和促使孩子说话的过程中,还要注意以下问题:

  要对孩子表现出兴趣

  如果你对孩子以及孩子的活动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你和孩子之间不但打开了通路,而且会使他们感到自己是重要的。父母对孩子表示关心、照顾,让他们谈论有关自己的事,孩子便会感到与父母在一起很亲密。

  要给孩子留出接触的时间

  在孩子的生活中,有时需要母亲或父亲,特别是母亲在他身边听他讲话。当孩子经历着内心的恐慌、创伤或有失望情绪时,他们特别需要温情的安慰,孩子也很想知道他们的父母在分享他们的好消息或愉快时的心情。所以,父母应当使孩子感到自己不是由于忙或急着做其他的事,无暇听他们说话,而应当给孩子留出充分的接触的时间,给孩子创造诉说表达的机会。

  听孩子讲话要专心

  一个好的聆听者,必须集中注意力。因此,父母和孩子交流时应选择一天里不忙的时间和安静的地点,这样才能够做到专心听孩子说话。在这个时间,不要做饭、烫衣服和做别的一些家务活,关掉电视和忘掉电话及其他分心的事,用眼睛注视着孩子,表示是真心在与他接触。每天都要为孩子提供与他们单独接触的机会,哪怕只用几分钟,可以对孩子说:“我们一起散会儿步,”或者说:“让我们到小房间去单独在一起谈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3#
 楼主| 发表于 2008-2-28 11:0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不打不骂教孩子60招(选载)教育经典读本

耐心地鼓励孩子谈话

  开始和孩子交谈时,需要向他们提出明确的要求。为了使孩子的谈话持续下去,要用一些鼓励的词,如“嗯”、“我懂了”,也可以提一些简单的问题进一步引导孩子。在结束谈话之前,不要打断孩子的话,让孩子详述某一问题的情景,尽量描述它的细节。

  注意自身的行为语言

  行为语言是父母向孩子传达信息的一种不用语言的方式。许多父母仍然不知道怎样利用自己的行为向孩子表示“我在听着呢,我感兴趣,我在注意”。有几种主要信号可以表示对孩子的注意:一是正面向孩子;二是与孩子紧挨着坐;三是身体竖直或和孩子倾斜;四是眼睛互相接触;五是用慈爱的目光注视着孩子。

  表示自己有同感

  一个善于聆听的父母,最重要的技巧是摆脱自己对问题的思想和感情,设身处地想孩子在经历着什么。有了这种技巧就能敏感到孩子情绪的波动,并将自己符合实际的看法告诉孩子。

  帮助孩子弄明白,并说出自己的经验

  聆听,是父母帮助孩子对自己内心活动和感受的比较深入理解的过程。在聆听过程中,通过父母的词语对孩子的叙述加以解释和说明,可以帮助他们弄清楚自己所表示的意思。在解释时,要多运用词汇,尽可能帮助孩子把自己想说的话,准确、清楚地表达出来。

  准确反映孩子的情感

  一个极为有效的聆听技巧,是要使自己成为孩子感情的一面镜子,用语言帮助孩子反映他们的感受。当父母认为孩子的感情是正常的、合理的,回避评价他或回避压制他的感情时,父母可以帮助他承认而不是否认这种感情。当消极的感情得到承认和表达后,将会摆脱其强烈性,为更积极的情绪和建设性的解决方法开辟道路。因此,父母对孩子的感情应作出有意识的努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4#
 楼主| 发表于 2008-2-28 11:0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不打不骂教孩子60招(选载)教育经典读本

第27招 用温和的建议走进孩子的心灵
教育专家陈鹤琴认为,孩子幼小的心灵极易受到挫伤,任何粗暴武断的教育方式都是不合时宜的,只有用温和的方式,才能走进孩子的心灵。

  为什么教育孩子时最好要用温和的建议呢?

  首先,温和的建议能减缓孩子的心理压力,多数孩子都害怕批评,这是一种潜在的心理负担。一旦受到了父母的呵斥,这种负担便会转化为“心理压力”,孩子会因为考虑到父母将怎样处置,而变得焦虑不安,精神紧张;同时,自我保护的本能,又会促使孩子作出“心理防御”,以至于在父母面前不敢也不愿道出真情。

  这时,倘若父母能用和蔼的态度、温和的建议开导、说服,孩子就会获得心理上的宽慰。紧张的神经会渐渐松弛,情绪稳定了,父母的说教也就容易接受了。

  其次,温和的建议减弱乃至消除孩子的逆反心理。常有这样的孩子,从小就受到父母过分严厉的斥责。可以说他们是伴着训斥声长大的。在这些孩子眼里,父母不可亲近,而且令人憎恨。由于情绪的强烈对立,所以对父母的要求,往往一概拒绝。有时甚至反其道而行之,故意调皮捣蛋与父母对着干。可见,严厉斥责只能使孩子的对立心理更趋激化。

  温和的建议,心平气和地就事论事,会对孩子产生良性暗示,愿意接受父母的教诲。如长期坚持这样做,自然会消除逆反心理,而且自觉按照父母所讲的道理去学习、生活和做人。

  再则,用温和的建议与孩子谈话,可以缩短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心理距离,增进彼此的亲密关系。相反,那些热衷于保持父母的“尊严”,对孩子声色俱厉的训斥,往往会阻碍父母与孩子之间心理的沟通和感情的交流。

  总之,用温和的建议与孩子沟通,比较合乎孩子的心理要求和特点,它有助于促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思想交流和感情的沟通,从而使孩子尊重父母、信赖父母,自觉自愿地接受父母的批评和教育。

  如果父母用命令的口吻告诫孩子,孩子就会拒绝,因为他们感到对你的让步,就意味着自己的软弱和不自主。经常听到有些父母高声亮嗓地吼孩子:“不要吵,不要乱喊乱叫!”斥责孩子“父母说话时别插嘴!”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往往也会态度强硬起来,变得蛮不讲理。

  其实,客气地用温和的语调征求孩子的意见,他们会乐意去实现你的愿望。如果你改换成温和的口吻,表示重视孩子的意见,友好地问:“你是怎样想的?”或者说:“我想和你商量一下,你说怎么办才好?”你就会看到孩子会很认真地考虑和关心你提出的问题。

  强强是个聪明的孩子,平时也很乖巧。但有一次,他跟父亲到姑姑家去玩时,却发生了点不和谐的小“插曲”:

  到了姑姑家后,由于爸爸很长时间没有见到姑姑了,所以难免和姑姑聊得时间长了点。本来强强和姑姑家的表弟玩得也很好。可是快到吃饭的时候,强强吵着要回家。爸爸正姑姑聊到兴处,也没有心情理强强,只是随口说了句:“去!去!去!……”

  没想到强强一改往日的乖态,躺在地上撒起泼来。这还真让爸爸下不来台,爸爸抡起巴掌就在强强的脸上留下了纪念。这下强强更不依了,姑姑只好让他们父子“打道回府”,一顿好端端的相聚就这样在不和谐的气氛中收场了。

  其实如果爸爸能和强强说得好一点,或许就不会发生出现这种尴的局面。这是爸爸“粗暴”的结果。

  当孩子出现问题时,父母不妨先放下“打骂”或“粗暴”的管教方式,不妨尝试一下使用温和的建议,或许真的能收到预料之外的良好效果呢。

  以体恤和宽容孩子为出发点

  孩子的成长过程是一个不断把错误和学习的过程。因此,面对孩子的问题,父母不能发脾气或自我失控,而应该以理解,体恤和宽容孩子为出发点。唯有如此,才能够做到理智、平静地面对和处理孩子身上的问题。

  针对孩子情况提出建议

  有效的建议,都是有的放矢的。父母对孩子提出建议应该从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做到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只有这样才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否则,无效的建议提的太多了,反而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

  尊重孩子的选择和意愿

  父母给孩子提建议是应该的,但千万不能抱着“孩子一定要听取”的想法,否则,一定要孩子听取,那就不是“建议”,而是“命令”了。孩子也是人,他们有自己选择的权力,对于父母的建议,他们听取不听取,父母也要尊重孩子的意愿,千万不能采取压制或胁迫手段。

  爱意融融,用温情打动孩子

  对孩子的建议,要包含无限的真诚和浓浓的爱心,因此,只有这种温情脉脉的建议,才能最有效地打开孩子的心灵,被孩子听取。

  “未成曲调先有情”。教育孩子只有动之以情,才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当父母能够用温和的春光去照耀孩子的心,孩子就会在愉悦之中成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5#
 楼主| 发表于 2008-2-28 11:0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不打不骂教孩子60招(选载)教育经典读本

第28招 不用权威的口吻指责孩子
家教专家指出:责备孩子的声音越小,孩子听得就越认真,教育的效果也就会越好。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父母,时刻不忘自己的父母权威,动辄对孩子破口大骂,似乎只有这样才能表现出自己的父母地位。其实这是完全错误的。

  还有些父母批评孩子时表情严肃,声音很大,以为嗓门越大,孩子越会记忆深刻,效果也就会越好。其实这是家庭教育的误区,这样不仅不能收到预期效果,还有可能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结果是事与愿违。

  据美国教育专家一项的研究结果显示,与肉体处罚比较起来,父母对孩子动不动就破口大骂,更有可能在以后的岁月给他们造成心理伤害。

  哈佛大学医学院教授马丁·H·泰切在6月号的《美国家教研究》杂志上撰文指出:“每个父母都不应该低估对孩子责骂产生的后果。”泰切还表示,父母应该对孩子所遭受的各种不同的创伤给予细心的关注,因为与那些特定的身体上的虐待相比这或许更具严重性。

  泰切在报告中指出,一直以来缺乏对孩子遭受口头责骂所造成的影响的研究。此前专家的研究只集中于身体或性虐待或目睹家庭暴力对孩子造成的长期性影响。

  泰切还发现:只经历过情感虐待对孩子的心理影响和对那些只经历过性虐待的孩子或只经历过身体虐待孩子的影响是一样的。与身体和性虐待相比,情感虐待对精神分裂症状的影响要更为强烈,而那些经历辱骂和目睹过家庭暴力的孩子与那些经历家庭性虐待的孩子相比会表现出更多的分裂症状。经历过的虐待类型越多,精神病学方面的症状也就越多。

  泰切最后得出结论表明:遭受责骂容易让孩子产生压力,心情紧张,这又影响了他们大脑中某些脆弱区域的正常发育,导致他们在精神病学方面出现许多严重后果。

  母亲见女儿小博练小提琴的姿势不对,就提醒女儿,谁知女儿很不服气。可能因为情绪不是很好,母亲就突然来气,数落起小博来:上课时老师让看老师的姿势,你的眼睛却往别处看,结果总是不能正确模仿;学琴的人那么多,可外面有人进来,只有你分神扭头去看;说了她多少遍琴头要抬高,还是拉不了半分钟就低下去了;很多事情并能做到可是偷懒不做……

  小博见母亲责备也不吭声,依然不紧不慢的练,但她眼里含着的泪。和大部分在火气中的父母一样,小博如果说一句让母亲觉得她自己做得不好的话,母亲的火气可能就会消了,可小博不吱声。母亲就觉得那是一种无声的抗议,于是越发烦躁,想起最近小博的种种不听话的表现,顺便就提起来责备小博了,火气越来越旺。

  结果自然是小博没心事练琴,效果不好,而母亲也越来越觉得这样控制不了情绪的责备有点过分,结果一个自己在责备孩子,一个自己在责备自己……最后小博哭了,母亲也难受得流泪了。

  孩子容易犯错,并经常犯同样的错误,父母的批评指责是必要的。但态度一定要诚恳,倘若大声训斥,甚至拳打脚踢,结果收效甚微或适得其反。为此,责备孩子时要掌握好以下技巧:

  指责要适时和适度

  孩子有了缺点错误应及时给予责备,趁热打铁,不可拖拉。在责备孩子时,态度要严肃,语气要平和,摆眼前事实,讲错在何处,不要翻老账,拉三扯四地就会喧宾夺主。孩子听了烦,当做耳边风,会事与愿违,达不到目的。

  以说明过失的后果代替责骂

  如果孩子不慎抓破了同伴的脸,有的父母开口便责骂孩子:谁让你去抓人家的?看我不打你的手。这样一来,反而强调了孩子的过失行为,孩子的注意力就会全部集中在与你的责备相对抗上,根本不会想到反思自己的行为,也就达不到教育的目的。遇到这种情况,父母可以用说明过失后果的方式来调动孩子的情绪体验,比如,可以对孩子说“你把别人的脸都抓破了,流了血,如果是你是不是会很疼呢”,从而唤起孩子的同情心,这样他才能反思自己的过失行为,并逐渐改正。

  语速应缓慢,以低于平常的声调责备

  有的父母一见孩子犯了错误,也不问青红皂白自己先激动起来,连珠炮似地数落孩子,孩子往往因惧怕而一句也没听清楚,更没听进去,说了也白说。如果说话时的语速放慢些,低而有力,让孩子听清楚你所表达的态度,则更有利于孩子明白自己的错误所在。

  可以用表扬他人的方式来责备孩子

  对于孩子一些不构成直接损害的行为,用这种责备方式可以保护孩子的自尊心。例如:孩子不爱起床,父母可以说:邻居的明明已经在洗脸了,他好能干哟,早早起来,不迟到,也不会耽误爸爸妈妈上班,这才是好孩子。孩子都有被表扬的欲望,这种向上的内驱力往往抵消了由于责备带给孩子的自卑心理,对于年幼的孩子尤为有效。

  要让孩子知道你是爱他的

  有的父母责备孩子后,常常忽略了这一环节,把孩子冷落在一边,常常使孩子将委屈的情绪转嫁到父母的责备上,而产生抵触情绪。因此,父母应在孩子有悔过表现时,如:伤心、流泪、反省时,通过替孩子擦眼泪、搂抱、抚摸等举动,告诉他你是为他好,是爱他的,引导他说出对过失的认识。这样,你的责备不仅使孩子认识到了错误,也增进了和孩子之间的感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6#
 楼主| 发表于 2008-2-28 11:0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不打不骂教孩子60招(选载)教育经典读本

第29招 从生活细节上体贴孩子
世界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教育孩子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从触及孩子的心灵开始。而走入孩子心灵的最好办法,莫过于从生活细节上体贴孩子,关心孩子。

  从生活细节上体贴孩子,包括耐心地倾听孩子的每一次谈话,细心观察孩子的每一个眼神。也就是说,无论什么样的教育都应当体现出对孩子的人文关怀,这种关怀应从生活的细枝末节入手,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理解、尊重、关爱,从而影响孩子的心灵。

  现实生活中的很多父母或者由于工作忙,或者由于生活压力大,或者由于疏忽,因而对孩子关心不够。缺乏关爱的孩子更容易出现问题。

  13岁的小雪跟10岁的妹妹吵架,姑妈批评了她俩,小雪竟负气离家出走,姑妈焦急地四处寻找,因小雪的父母都在外地经商,平时托她代为照顾两个女儿。幸好到了晚上,小雪的父亲打电话说孩子去找他了,姑妈这才松了口气,但却产生了深深的担忧。保姆告诉她,小雪平时就经常打妹妹,说家人更爱妹妹,对她却很忽视,小雪还说过几次想跳楼。

  而实际上,平时无论是姑妈还是孩子的父母,对两个孩子都是一视同仁、公平对待,并没有偏向。更让姑妈着急的是,当她对小雪的父亲讲起孩子的一些值得关注的表现时,孩子的父亲却总是不以为然,觉得小孩子能有什么问题?

  父母给孩子一样的玩具、一样的美食,东西都平均分配,以为这样就是对孩子的公平。事实上,这正是对孩子的不公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需求,而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所需要的更不可能一样,用物质衡量和代替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有一位父母在日记中这样写道:

  记得去年儿子过生日的那天,一回家,他就兴冲冲地告诉我:“妈妈,今天我有一份最好的礼物,你猜猜是什么?”望着儿子有点发红的笑脸,我说:“一定是什么玩具了。”“不对,今天老师表扬我了,说我的作业做得非常好。”听了这话,我不由得心中一震,老师的一句表扬胜过我们的任何礼物,儿子长大了,不再是只需要电动车、坦克玩具的小孩儿了。

  细细想来确实如此,由于平时对儿子的要求太高,在检查他的作业时,做得好的只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不会对他有所赞许;相反,做得不好的地方,则会横加批评,甚至是训斥。久而久之他感到的只是批评和训斥,在妈妈的眼里永远是做不好的,老师的一句表扬让他感到了对自己的认可,感到了无穷的快乐,胜过了任何礼物。

  所以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会更多地考虑孩子的心理要求,看见儿子有进步的地方,我就会及时的加以表扬;做得不好的地方,及时加以纠正,使他逐渐找回以往的自信心。

  好恶分明是我儿子最大的特点。有兴趣的事情,他非常愿意做,而且也做得非常好;相反,没兴趣的事情他就会敷衍了事,甚至心里有抵触畏惧情绪,越做越不好,越不好就越没兴趣,久而久之形成了恶性循环,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数学。

  由于他比较粗心,所以作业经常有计算错误,时间长了,他就失去了兴趣,每次做作业如临大敌,要么很快地做完,要么就是不会,即使是做完的也是错误百出。因此,我不时地告诉他,要相信自己,要多动脑,只要改掉粗心的毛病,就会得到老师的“优”,并要求他把每一次的练习都当成考试,认真对待,不要放过任何一次证明自己的机会。

  另外平时带他出去买东西的时候,也不时地让他帮我计算应付的钱、找回的钱以及可以用几种方法把大面额的钞票换成小面额的钱等等,抓住一切机会让他懂得数学在我们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从中找到乐趣。

  相反,他对吹口琴非常感兴趣,经常找时间自己琢磨,并总结了一套自己的学习方法。有些曲目老师还没教,他就已经会吹了,而且吹得也比较好。所以一看到儿子对数学失去兴趣的时候,我就会用吹口琴的事情来鼓励他,让儿子感到有了兴趣任何事情都会做好的。

  所以,我感到对孩子的教育首先要确立一个符合自己孩子实际的目标,在点滴的关爱中鼓起孩子的学习乐趣,使孩子不断进步。

  从上面的案例可以看出:体贴孩子,多参与,积极响应孩子的需求,这样的父母对于孩子的成长相当重要。

  孩子需要体贴爱护,这对于他们的情绪安定和感受亲子间的亲情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果能持续得到父母给予温暖的关爱,体贴的照顾,以及肯定的回馈,有助于孩子认知能力和情商的发展。

  父母不但要关心孩子生理上的需要,还应当关心孩子心理上的需要,真心倾听孩子的诉说,耐心了解他表达的意思,多多给予支持和引导,进行平等的双向交流。

  作为父母,应当对教育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要从生活的点点滴滴入手,时刻不忘予以关注。

  一切以理解孩子为出发点

  常言到:理解万岁,此话不假。作为父母,时常希望自己的意愿得到别人的理解。其实,我们的孩子也是一样的,他们也有美好的愿望。只是有时他们不知道怎样表达,甚至会选择用不恰当的方式,如果父母不正确的理解,也许孩子那颗纯洁、善良的心灵,就被我们伤害了。从此,他们也许会为此做一个感情麻木的人,因为他们会感觉到,好心不能得到回报。如果父母能走进孩子的内心,听孩子说说自己的真实想法,真正体会孩子的出发点,就会发现孩子那颗金子般的心。孩子也会为自己的善良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尊重而欣慰。接着,他们会去做第二件、第三件好事,直到形成美好的人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4 15:1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