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板凳
楼主 |
发表于 2014-11-25 21:52:47
|
只看该作者
《爱莲说》教学设计
太和县第三中学 李秀梅
【教学目标】
1、了解“说”这种古代文体。
2、掌握“蕃”、“濯”、“亵”、“鲜”等词语意思,并翻译本文。
3、学习托物言志、正衬反衬的写法,理解作者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志趣。
4、熟读背诵本文。
【教学理念】
以学为主,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有效组织师生双边活动;利用多媒体技术增强课堂吸引力,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提高。
【教学辅助】
多媒体 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堂,揭示目标
1、导入设计
①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荷花图片”视频。
②导入语:同学们,我们刚才看到的是一段展示荷花神韵的优美视频。荷花又叫莲花,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喜爱,不少文人墨客也写过赞美莲花的诗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由宋代理学家周敦颐写的《爱莲说》。(打出课题幻灯片)
2、交代教学目标 (打出教学目标幻灯片)
二、了解文体,简介作者
1、了解文体
①结合学生初一所学知识,指名学生介绍“说”这一文体;
②教师点拨补充。(打出“说”文体知识幻灯片)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2、简介作者
①结合学生课前预习,检查提问;
②教师点拨补充。(打出“作者简介”幻灯片)
周敦颐(1017~1073),宋代着名哲学家,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他任职南康郡(今江西星子县)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四十余丈宽的莲池(后被称为爱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作者触景生情,写下《爱莲说》,借花述志。黄庭坚称其为“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雨过天晴时风清月明的景象,比喻开阔的胸襟和坦白的心地)。”
(1)周敦颐为官清正廉洁,以为百姓洗脱冤屈为己任,甚得百姓爱戴。
(2)周敦颐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对宋、明两代的哲学思想影响很大,理学大师程颢、程颐兄弟都是他的学生。
那作者究竟想借花阐述什么志向呢?
三、诵读文本,疏通文意
1、 诵读文本
导入:学习古文,重在诵读。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下面我们来正确诵读本文。
①让学生听读范文,注意字音及停顿。
利用多媒体播放《爱莲说》朗读视频
②出示“字音拼读”幻灯片,点拨生疏汉字读音。
示:蕃fán 濯zhuó 蔓màn 亵xiè 鲜xiǎn
③学生自由朗读本文。
④指名学生朗读本文,点拨纠正错误之处;全体学生齐读本文。
2、疏通文意
导入:在正确诵读课文的基础上,我们来疏通一下本文的意思。
①要求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口头试译本文,标画出不理解的生疏词句。
②释疑解惑:让学生提问自己遇到的生疏词句,老师解答。
③教师就文中一些重要词语意思提问学生,并点拨强调。(打出相关幻灯片)
示:
A、可爱者甚蕃 (多) B、自李唐来 (唐朝)
C、濯清涟而不妖 (洗) D、不蔓不枝 (长蔓)
E、不可亵玩焉(亲近而不庄重) F、陶后鲜有闻 (少)
④在解决词语疑难的基础上,指名学生翻译本文,教师纠正学生翻译中的错误。
四、自主质疑,理解内容
导入:我们在掌握文意的基础上,下面来理解一下文章的内容。
朱熹:读书无疑者须先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预设:
1、陶渊明爱不爱别的花?他为什么爱菊花?——理解“独爱”之妙。
参读:陶渊明《饮酒》(印证陶渊明爱菊)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答案要点:他认为菊花象征隐士,而他不愿做隐士,因为隐士的生活态度太消极。他的生活态度是积极的:要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坚贞不渝地保持自己正直的操守。
2、“世人甚爱牡丹”的“甚”字可否删去?不可。印证性参读:
①刘禹锡的《赏牡丹》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静少情。
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②李肇《唐国史补》:京城贵游,尚牡丹三十余年矣。每春暮,车马若狂。以不耽玩为耻。……种以求利,一本有直数万者。
译文:京城长安的王公贵族和没有职务在身的人,崇尚牡丹三十多年了。每逢暮春三月,他们有的坐车,有的骑马,争先恐后地去观赏牡丹,都像发了狂一样。谁不喜欢,就被认为是一种羞耻。……有人精心培育以谋取暴利,一株牡丹有的价值几万两银子。
③白居易: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
(大屏幕显示白居易的诗《买花》:“地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想随买花去。贵贱无常价,酬直看花数。灼灼百朵红,戋戋步束素。上张帷幕庇,旁织篱笆护。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误。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谕。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这首诗与《爱莲说》中的哪句话描写的情景一致?
为什么那么多人爱牡丹呢?
答案:因为牡丹象征富贵,而世人多追求富贵。
3、作者爱莲花什么“品质”呢?(“予独爱”领其下文哪几句?)
答案: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形象有什么象征意义?在作者眼里,菊、牡丹又各有什么象征意义?
莲——君子七种品质: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濯清涟而不妖——纯朴自然。
中通外直——内心通达,行为方正。
不蔓不枝——不攀附权贵,不拉帮结派。
香远益清——美名远扬。
亭亭净植——独立高洁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自尊自爱,令人尊敬。
托物言志的写法:先写物,后言志。写物时既写“形”,又写“神”。“神”与“志”统一。
小结:周敦颐教会了我们怎样做文、做人。
5、根据课文,把莲、菊、牡丹“品格”的高下排个序,并说明理由。
答案:①莲,②菊,③牡丹。理由:牡丹虽艳丽,但象征荣华富贵,同于流俗,品格最下;菊花虽然清逸脱俗,但逃避现实,消极处世,不值得仿效;莲花的生活态度比菊花积极,它处于污浊环境,却洁身自好,保持高洁的操守,难能可贵。
6、本文表达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主题)?
答案:批评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表示自己要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的节操。
本文运用什么写作方法?
答案:托物言志,托“莲花”这个“物”,言“洁身自好”之志。提示:作者赋予花以人的品格——他说花,其实是在说人;写爱莲,其实是写爱君子洁身自好的节操。
五、学以致用、扩展探究
1、写一段话,用上“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示例:
①污浊的空气在你周围弥漫,我坚信你能“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②一个总是泡网吧、沉溺网络游戏的人,你会相信他是个“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人吗
③我读《红楼梦》,觉得贾宝玉做到了“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他不因自己的出身高贵而妄自尊大,也不因是贵族王孙而沾沾自喜。相反,他生在官宦之家,却讨厌官宦之人,讨厌“仕途经济”……难能可贵!
2、作者在本文中为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托物言志,用“莲”自比。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志趣和追求,状写所喜爱的一种花,并能抒写出喜爱的原因。
例:我喜欢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
示:我喜欢 (物),因为
3、参读三首咏花诗词,指出其寓意。
①黄巢《题菊花》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予桃花一处开。
此诗采用比兴手法,托物言志,抒发了作者力图主宰社会的豪迈思想。其不同凡响之处在于它展开了充满浪漫主义激情的大胆想象:一旦自己成为青帝(春神)就要让菊花与桃花在大好春光中开放,让菊花也同样享受到蕊暖香浓蜂蝶绕丛欢乐。这种对不公正“天道”的大胆否定和对理想中的美好世界的热烈憧憬,集中地反映出诗人超越封建文人价值观念的远见卓识和勇于掌握、改变自身命运的雄伟胆略。
②黄巢《题菊花》其二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赏析:“我花开”与“百花杀”,形成鲜明对照,强调了菊花的威力,突显出它独占风光的精神品质。满眼望不到边际的黄花簇拥装扮着整个长安城,一阵阵刺鼻的芳香让人沉醉其中;慢慢地,一朵朵黄花渐渐在眼前清晰,那是一位位身披金黄铠甲的起义将士,正豪情冲天地谋划未来。极写菊花盛开之景。身披黄金铠甲,抗霜伴寒,傲然怒放,浓郁香气,直冲云天,这形象是何等英武和俊伟!
③南宋志士郑思肖《画菊》:
花开不并百花从,独立疏篱趣无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赏析:菊花开放的时候,百花已经凋谢。只有她独自开在稀疏的篱笆旁边,让人心生喜悦,觉得与众不同。更不同的是菊花宁愿保留芬芳枯死枝头,也决不被北风吹落。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这两句进一步写菊花宁愿枯死枝头,也决不被北风吹落的高洁之志,描绘了傲骨凌霜,孤傲绝俗的菊花,表示自己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决心。这是郑思肖独特的感悟,是他不屈不移、忠于故国的誓言。
六、回顾目标,布置作业
1、回顾本节课完成的教学任务,巩固学习效果。
2、布置课下作业
①、把这篇文章的译文整理在作业本上。
②、以《爱 说》为题目,仿写一篇小短文。
资料补充:
一条线索: 爱。
两种陪衬: 菊花(正衬);牡丹(反衬)
三种花喻三种人,三种人三种生活态度和三种评价:
菊花——隐逸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赞赏;牡丹——富贵者——追名逐利——鄙弃;莲——君子——洁身自好,不慕名利——讴歌。
三个方面描写莲花:
生长环境: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四种表达方式:
记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描写: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议论: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抒情: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五次比较: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⑵晋陶渊明独爱菊。⑶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⑷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⑸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五不”意识:
陶渊明认为君子的内涵就是要有“五不”意识:
一是不“染”。要做到出淤泥而不染,必须具有顽强的抗干扰、拒腐蚀的能力。拒绝不良诱惑(比如偷盗、赌博、吸毒等)的能力,坚决说“NO”!
二是“不妖”。“濯清涟而不妖”,即使处于良好的环境,言行举止打扮也不要趾高气扬、盛气凌人,自命不凡、孤芳自赏,把自己搞得很孤立,让别人觉得难以接近,觉得很怪异。
三是“不蔓”。蔓就是攀附,趋然附势,敢于坚持正义和真理,不察言观色,不随风使舵。
四是“不枝”。“中通外直”是莲不枝的特征。不节外生枝,不拐弯抹角,不拉帮结派,不划圈子,不搞山头,不亲近疏远,都是不枝。人生不能搞小圈子。
五是“不可亵玩”。要能尊重人,也能自尊;能爱人,也能自爱;坚守本义,不畏强权;坚守信念,不受屈辱;保持操守,高风亮节;堂堂正正的做人,受得起尊重和敬爱。一位正直的人,是值得信任,值得维护,值得服从,不可亵玩的。被人亵玩,显然就是有短被人掌握,有盖子怕人揭开,无才而被人愚弄,无德而被人谩骂,当了个占着茅坑不拉屎被人控制的混世魔王。所以,不可亵玩是衡量人品人格的重要标志。
以上“五不”,是为人、为事、为官的基本准则,只有为人“不妖”,为事“不染”,为官“不蔓不枝”,才能真正造就“不可亵玩”的品行气质和人格魅力,造就莲花般的高尚品格。
七种品质:
具有了“五不”意识,就具有君子的了七种品质: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濯清涟而不妖——纯朴自然。
中通外直——内心通达,行为方正。
不蔓不枝——不攀附权贵,不拉帮结派。
香远益清——美名远扬。
亭亭净植——独立高洁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自尊自爱,令人尊敬。
关于托物言志的写法:先写物,后言志。写物时既写“形”,又写“神”。“神”与“志”统一。
小结:周敦颐教会了我们怎样做文、做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