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108|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谈新课改下语文思维培养的误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2-15 18:0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吉林市第二实验小学 唐德喜



  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堂,一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活力景象:全情投入地朗读,热火朝天地讨论,滔滔不绝地表达,措辞犀利的辩论,让每一个亲历者无不为之动容与震撼!那么焕发着光彩的语文课的深入追求是什么?笔者不想把它定位在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这样的远景目标上,就一节课而言目标之一就是要促进学生的思维向纵深推进,在互动交流中不让孩子做“口号式”的发言,引导横向覆盖,纵向贯通,让他们站在一定的思维高度上解读文本。


  不过,冷观现在的语文课堂,在培养学生思维这个问题上,不少教师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只求形式上的热热闹闹,答案上的五花八门,却忽视了思维培养的完整性。



  一、重发散,忽略集中



  集中思维就是沿着一个预定的方向集中,寻求单一答案或最佳方案;发展思维是思路辐射向四面八方,寻求解决问题的不同答案。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但有些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为了让课堂教学多些亮点,点燃学生的创新思维,挖空心思寻找教材中的发散点,如“乌鸦还可以用哪些办法喝到瓶中的水?”(《乌鸦喝水》)“除了砸缸之外,你还可算怎样解救落入水缸中的孩子?”(《司马光》)



  孩子也是心领神会,主观臆断出的想法花样百出:“乌鸦可以用吸管喝水,这样既干净又卫生。”“乌鸦可以把水瓶推倒,让水流进挖好的水坑中去,这样就可以喝到水了。”“我们可以给孩子一个救生圈,让他用救生圈逃生。”“我想用抽水机把水缸里的水抽干,这样那个孩子就可以得救了。”……这些答案让你哭笑不得,乌鸦用投石子的方法喝水那只是动物的低级的本能反应;解救缸中的孩子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孩子与水尽快分离。老师对上述的答案不但不给予正确地引导,反倒鼓励学生肯动脑筋,答案新颖。我们要让学生明白:荒诞、不切实际的想法只能得到纸上谈兵的虚拟快乐,回归实际、遵循规律去行事处事才会得心应手,事半功倍。



  教师要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运用排除法找出答案中的不合理处,逐一破解,让孩子们在集中的定向思考中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解到现实生活的客观性。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2-15 18:04:00 | 只看该作者
二、重求异,忽略求同



  求同思考是寻求相同的理解和认知;求异思考是寻求不同的理解和认识,别出心裁,另辟蹊径。



  放眼当下的语文课堂,求异求新似乎成了衡量一节课成功与否的标志。学生在课堂上有没有迸发出智慧的火花,闪现思想的灵光固然重要,但让孩子在思想的天空中信马由缰,肆意驰骋,却是百害而无一利。



  如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断,教师在教学《皇帝的新装》一文时,提出了一个问题让学生们讨论“在这篇文章里谁更聪明,并说明理由。看看我们能否从中得到什么启示。”话音刚落,便有学生说“我觉得骗子聪明。”教师追问原因,生振振有词:“他们能得用君臣的缺点,并设置陷阱,最终取得了成功。”还有学生说“我看大臣聪明,尽管他们也没有看到布料,却保住了官职。”……教师在学生们讨论了谁最聪明的基础上,又抛出一个“谁最愚蠢?”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竟有学生答到“小孩子是愚蠢的,因为在那样的社会里,只有他一个说实话,难道不是愚蠢的吗?”(教师和学生一起为这个学生鼓掌。)



  看了上面了这个教学片断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想问:也许学生的鼓掌是为答案的标新立异而兴奋,那么教师的掌声又意义何在?是默许,还是赞许?我还想问:孩子在这样的讨论中得到的启示又是什么呢?是学会了在利益的驱使下投机倒把,还是懂得了在权威的震慑下指鹿为马,明哲保身啊!



  教师在而后的自评中这样写道,“人性化,人文化的课堂就体现在这里。没有‘人’的课堂,没有‘人’的教育就没有产生思想的土壤,而没有产生思想的土壤,也就根本不可能产生真正的‘人’”。这种观点本身的正确性勿庸质疑,但是我们还须谨记的是:我们说人性向善,在一定的道德实践中追求“真、善、美”才是真正灵魂的升华,思想的纯澈,给孩子一片生发思想的土壤,就要让它生机盎然却不能杂草丛生!



  求同不仅仅是一个答案上的统整,还包蕴着价值取向上的引导,思维层次上的深化和道德理解上的飞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2-15 18:04:00 | 只看该作者
三、重分析,忽略综合



  分析是在头脑中把事特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各个方面或个别特征;综合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或个别特征结合为一个整体。



  纵观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告别了过去过于注重细枝末节的分析、整体细化的肢解,重视了对于文本的感悟和理解。但我们也看到了这样一种教学现象:相当一部分教师,尤其是上公开课的教师为了能让自己的教学呈现出一点新鲜的气息,大量采用“变序教学”或自由选择学习材料。如教学《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一文时,教学从结尾入手,先感知结论,再从文章当中感受求证过程,依次为“推理论证—实践检验—正误对比—公开结论”。从表面看,的确让人感觉耳目一新,但静心审视,且不说具体细节如何把握,但就框架性的步骤来说,恰是对文体的整体分割,只不过是换了行头,其实是穿新鞋走老路,使文本内在的推理逻辑在一定程度上遭到破坏。



  再如,教学《美丽的小兴案岭》一文时,由于文章是并列式的文章结构,因而教师在教学开头之后,即让学生在文中“寻美”,“喜欢学哪一部分就学哪一部分”,学生在汇报时也围绕着自己喜欢的部分广开言路,尽情表达。但这样的结果很容易造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管中窥豹,只能略见一斑;断章取义,就难免以偏概全。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对学生的思维加以整合,让学生对于文本有一个整体化的感知。



  系统论认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其中隐喻的就是这个道理:不仅要善于分析,更要善于综合,单个手指去攻击别人毕竟没有五个手指攥成一个拳头的力量大。



  我们的语文课,说到底不是逢场作秀,上得朴实一些,扎实一些,平实一些,孩子们的思维发展才能得到一点真正的实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0 04:2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