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孙向阳《教师教育科研最需要什么》读书笔记
海口市第二十六小学 钟海燕
孙向阳,现就职于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当过数学教师、班主任、学校教育科研员。在各级各类的教育论文评选中多次荣获一等奖,教学赛课也曾获一等奖第一名。是市级优秀青年教师,学科带头人。在担任校长助理、副校长、校长兼书记期间,学做思想与行动兼具的学校教育管理者,创办过名校的分校,经历了多种类型学校的历练。从事基础教育研究以来,发表教育论文数十篇,主编著作三部。暑期全员培训时,拜读了孙向阳老师的《教师教育科研最需要什么》一书。书的前言部分清晰阐明他的观点:教科研不是专家和学者的专利,而是教师的一种真实的生活和成长方式,教师要成为研究者。教师的研究要贴近实践,研究自己身边的问题,研究真问题,并努力提高研究的实效性,同时,教师还要加强学习和创新,让学习引领自己的教科研,让创新丰富自己的教科研,让教科研更好地促进日常教学。这本书分为四个章节五十条逐一阐述教师教育科研最需要的是什么:第一章给教科研定位:教师成为研究者;第二章 给教科研定题:做针对实践的教科研;第三章 给教科研定法:做教师自己的教科研;第四章 给教科研以表达:说教师自己的话。
书中阐述——中小学教育科研存在“有行动无研究,有研究无成果、有成果无转化、有方法论无具体方法、有定性无定量、有叙事无提炼、有课题无问题、有师本无校本、有分析无元分析”等基本问题。还提到“无精力”、“无理论”、“无方法”、“无实效”是当前教师教育科研的真实写照。让我了解到“无精力”、“无理论”、“无方法”、“无实效”具体是指什么。“无精力”是因为教师的日常主要工作是教育教学,课堂教学及教育活动占据了教师的大部分时间。“无理论”是说教师研究的先天不足。“无方法”是指为数不少的中小学教师受自身知识结构的限制,缺少问题意识和研究能力,不熟悉教育科研的程序、方法,这使得他们参与教育科研遭遇知识和方法的“瓶颈”。“无实效”表明的是,教师教育科研对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书中指出要想改变这种现状,教师自身的变革最为关键,必须从教师教育科研最需要的地方入手加以完善。重建研究观念、追求研究本质、习得研究方法、改变研究方式、善于科研表达是教师教育科研变革最为需要的。
让我们进一步了解教科研不是专家和学者的专利,而是一种教师真实的生活和成长方式。教科研走下神坛,走向民间,“飞入寻常教师家”,这既关乎教科研的重新定位,同时也是教师成为教科研生力军的真实写照,更是教师成为研究者,走向研究的幸福之路的重要契机。是教师成为研究者的应有之意。
孙老师在书中列举了经典案例,并对案例进行分析。我受到很大的启发:
案例一:教师为何“恐研”?孙老师走访一些学校,看到这样现象:老师在赶抄备课笔记;在听评课时,不少老师手捧作业试卷在忙着批改…孙老师列举的这些现象,在我们学校也有,如何才能让教师不再“恐研”,让教科研真正走进教师的内心呢,我作为一个管理者,也曾经思考过,一直未能找到很好的办法,现阅读了孙老师的案例分析,借鉴孙老师的做法,向孙老师学习,在以下几个方面多下功夫:
第一,抛弃形式主义——多一些实在的引领
形式主义的具体表现是:活动和计划的虎头蛇尾。我们学校对教师的备课的检查,多是注重备课的形式,只检查备课的节数,而不关注教师备课的质量;只是检查,没有评比的督促机制。这样的检查,多是走过场,例行公事般给予检查,而教师也跟着应付学校、上级的检查,多是将以前的教案或是网上下载的电子备课教案,没有自己上课的个性化设计。这样的检查,只是行政命令式的,是外在的,不是教师心里需要的,不是教师主动需要的。任何人对外在的被动的东西,多是采取抵触和消极的态度去做,就没有什么新的愿望和动力。这样的活动,只是给教师一些疲倦的感觉,只是给教师一些应付的无奈,没有给教师尝到“教研”活动的甜头,没有满足教师的内心需要和愿望。而教师热衷于教学成绩,热衷于学生的学习成绩,是因为学习成绩可以说明教师的成绩,可以体现教师的工作质量。如果,我们对教师平时的备课检查,多一些积极的肯定和奖励,进而将最优秀的向其他教师推广,同时,减少一些没有必要的素质教育的测试,淡化成绩决定一切的思想,这必定会调动教师的备课的积极性。如果再强调备课的检查结果与奖励性绩效工资、年终考核挂钩,就不会存在什么形式主义的管理啦!还有一些教研活动,多是流于公式化,没有创新,一些教师担心自己的经验被别人学去会超过自己不愿意分享,还有的是担心给别人提意见和建议,人家说闲话,时间久了,大家不能坦诚相待,都有所保留,也没有给教师带来实质性的帮助。我们作为管理者,应该从如何让教师在一些常规管理中尝到甜头,长了本领,多了智慧等方面进行思考和研究。要有具体的措施和奖励。如对集体备课活动制定具体要求,不仅仅要求有一份集体备课的教案和一些教学过程的探讨,而且需要有在新课程理念下的多元化的探索,要有每个成员的心得体会文章,对备课进行及时的评比和推广,让更多的老师在活动中有成就感和自豪感,这样的话,教师就不会把“教科研”当成一种走过场,在心理上就会自觉、主动去开展“教科研”活动,并当成是一种需要、一种习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