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36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谁了解孩子成长的秘密》读与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6 10:17: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谁了解孩子成长的秘密》读与思

文章摘录:我们作为家长,是否审视过内心:当我们要一个孩子的时候,内心抱着一个怎样的态度和心情?是要一个可爱好玩的宝宝,让我们的生活丰富一些;还是要这个宝宝来修复我们成人间不太美满的亲情关系;又或者因为我们被他人爱抚和抚养过,我们也打算做他人的父母,为他人奉献我们的爱抚与辛劳。
把孩子当做一张白纸,完全由成人来塑造,由于人只能创造出有限的几个模式,孩子可能会成为某个学科的学者,可能会成为天才儿童,可能会成为人们羡慕的优秀的人,也可能成为父母水平的模板,成为父母的复制品,唯独不能成为他自己。
有的父母把孩子当宠物,当孩子看见一朵花蹲下来想研究,妈妈却发现好玩的拉着孩子拼命跑;孩子在观察虫子,抬头发现妈妈不见了,惊慌的呼喊,妈妈却悄悄的跳出来吓孩子:“哈哈,我在这呢!”这样的成人一次又一次的把孩子的注意力从自己的发现中引出来,引到自己的行为和动作上,他们更多的是让孩子愉悦自己,而不是更多的在考虑自己要给孩子什么,孩子需要什么。这种行为会给孩子造成自卑和人格扭曲,甚至恐惧,仇视社会。
情绪化的父母心情好时,会觉得孩子是个天使。孩子乖的时候就爱孩子,孩子不可爱时,有麻烦时,自己心情不好时就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会开始讨厌孩子,把孩子当成麻烦。这些情绪和行为会造成孩子一辈子生活不幸福,低自尊和低自爱,甚至轻视自己的生命……
思考:回想自己孩子的成长,从出生到长大,我一直没有好好了解她。看看书上描写的一些案例,在自己身上也找到相关的痕迹,不由得暗自神伤,原来自己曾这样伤害孩子!无论从事教育行业多久,学习多少知识,应用到实践,总是与理想有很大的出入。不是用心就一定能做好每一件事,这心还要用得其法,用得其所。从孩子的到来,我是怎样一种态度呢?看了本文,不禁深思,原来我嘴上说的孩子是我们生命的延续,是家庭的纽带,是心灵的温暖之源。实际上,我是怎么对待这么可爱的孩子的?有没有尊重她,有没有了解她?知道她做一些我们看起来不可思议的行为时心里在想着什么吗?指责、漠视、惩罚……这些行为给孩子心里会留下怎样的伤害,这些行为会将我们的孩子带向何方?
说说最近的一件事:一天,孩子自己在家,我打电话问她:“孩子,今天在家都做什么了?”她说:“下午睡醒看一会儿电视,还把我们家的鱼缸洗干净了。”我不禁火冒三丈,早晨我还换了三分之一的水,虽然不干净,可鱼缸太重,丈夫又没空,我一人换不了,将就着用着。谁知这熊孩子,竟然拿鱼玩,很容易弄伤鱼的,万一砸坏鱼缸割到脚怎么办?闪到腰怎么办?骂了一通,让她休息去了。晚上回家一看,小鱼儿在干净的鱼缸里摇头摆尾的游得欢呢!我不禁大吃一惊,她是怎么换水的?我心里又气又急又心疼,这孩子怎么把这么重的鱼缸搬下来洗干净的?按捺住内心的焦虑,问她:“你是怎么洗鱼缸的?你心里怎么想的?”孩子看着我变形的脸,低下头不敢出声。看着她这样子,心里不禁软了几分,放低声调:“你说,当时你是怎么想的?”孩子抬抬眼睛看了我一眼,感觉没那么凶了,这才低声说:“我看见你和爸爸都这么忙,上班那么辛苦,我就想帮你们一点忙。”听着孩子感人的话语,我的心一抽一抽的。多体贴的孩子,反观自己的态度,真的很惭愧。看到孩子担惊害怕的样子,心里更自责了。怎么弥补呢?赶紧说:“我知道你乖,但是鱼缸那么重,要是弄伤我宝贝怎么办?妈妈也是担心你才骂你的,对不起了。但是,这种事情以后还是别做了,万一扭伤腰就不好了。我孩子怎么这么棒,妈妈自己一人都做不到的事,你怎么做到的?”孩子一看,危机已经过去,我道歉时她眼里还含着委屈的泪水,当我夸她,肯定她的成果时,两眼立刻放出光芒,站起来比划着:“妈妈,我觉得鱼缸一点都不重,将它……”
孩子就是这样,没有太多的想法,即使受到了委屈,只要稍稍道个歉,转移注意力夸一夸她,又生龙活虎了。可我知道,无论怎样,还是打击了孩子。追根究底,无论任何时候,都不要只以成人的眼光看待问题,孩子也有她们的想法。我们在下结论之前,请冷静下来,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想,为什么要这么做呢,不考虑结果,因为孩子的认知还不能达到考虑后果的层次,只去分析她们的出发点是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引导他们。请保护好我们的孩子!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7 07:4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