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4-11-13 17:31:32
|
只看该作者
二、师生互动 增强学生参与性
长久以来,教师都是高高在上的。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客体的观念根深蒂固。新课程的改革要求老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成为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故而教师要学会走下讲台,多多倾听一下学生的声音。
我在下乡支教时曾听过这么一节美术课《小鸡的画法》。主讲教师严格地按教材上的分解步骤图例,把一张宣纸高高挂在黑板上,拿起毛笔蘸上墨有榜有眼地分步示范,边画边讲解。讲完后,就让学生按自己的范画来临摹。然而,教师在示范练习时,边讲边示教,但终因空间狭窄、视野遮挡、前后不连贯等原因,结果,很多学生无法清楚完整地看到整个演示过程。一节课下来,自己讲得唇焦舌躁,而学生不是昏昏欲睡就是东张西望。多数学生画出的作业毫无例外都是跟老师范画一摸一样的小鸡,而部分学生一看黑板上的范画,觉得太难、不会画,干脆就不动笔改看别的科目。对于这种难度较大的课程,教师一味的讲解,纵然妙语连珠,学生也容易分散注意力,其结果只会让学生觉得高不可攀。如果此时要他们去练习,那就是一种机械、被动的学习,学生的热情、灵感都处于沉寂状态。
在《春风化雨》这一影片中曾有这么一段话:“只有在梦想中,人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多媒体恰如其分的声、形结合,常常能把学生带入美的氛围,多媒体在教学上大大强化了美术教学的视听效果,降低了教学的难度,让学生在美的熏陶下产生不可遏止的创作冲动,激发出创造力。而且能节省教学时间,实现精讲多练,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我是这样设计这一课的。先播放有关小鸡生活习性的影像,象卡通片般用拟人化的手法根据情节配与人的对话。影像中的小鸡有的互相问候、有的在追逐玩耍、有的争夺抢食、而有的则静静地依偎在妈妈怀中安然入睡……。 “同学们,小鸡可爱吗?想不想把它们画下来。”“想,想……。”此时,形态各异的小鸡热闹非凡,把学生深深地吸引住了。打铁趁热,屏幕一闪,一幅裱好的精美中国画画卷徐徐展开,但画卷之中却一片空白。“我们一起把小鸡画上去,好不好?”“好!好!”趁此时,鼠标一击,“第一步:先画腹、背部,要注意其方向性。”屏幕上的画卷中小鸡的腹、背部出现了。“第二步:画脑袋,要把小鸡毛茸茸的感觉画出来,笔墨要有浓淡变化”。“第三步 ……。”在美妙的古筝旋律中,教师悠然地分析讲解作画步骤、技法,学生在电教媒体的引导下轻松快捷地把小鸡的画法一一领会贯通了。接着,我在屏幕上陈列出用Authorware制作出的小鸡各式各样的脑袋、脚、翅膀、眼睛、嘴巴……等图片,请个别学生上台演练,自己操纵鼠标,变化方向角度,拼凑出心目中的小鸡形象。全班为之沸腾了,于是,学生就在“玩一玩,学一学”欢愉的气氛中,把复杂、枯燥“小鸡画法”轻松地学会了。整个过程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很高,注意力集中,共同探究协作交流,学习兴趣异常浓厚。最后布置作业,“请同学们把自己最喜欢的小鸡画出来。”这时利用投影仪反复播放各种不同形态的小鸡图像,使学生有“材”可用,放开眼界,提高创造欲。此课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更多的处于协助者和组织者的地位,帮助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利用多媒体辅助讲解,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增强记忆力,明确学生学习的目的。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认真。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学生学。”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老师只有传授学生捕鱼的方法,他们才能在以后的生活中起到作用。创新并非高不可攀,理论研究表明每一个智力健全的人都有创新潜力,所有的人生产和生活中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创新需求和经历。相反,过多地模仿,循规蹈矩,不习惯独立思考,喜欢从众,事事听话,过分追求成功率都不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故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彻底摒弃以教师为中心、单纯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学模式。要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思想,而不应象传统教学那样,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
三、优化课堂结构 建构学科整合的平台
以往要上好美术欣赏课,主要通过挂图、书本和录像等有限形式对学生传递知识。在讲课时需要大量的口头讲解,不少教师把上欣赏课视为畏途,学生对乏味的欣赏课也持不欢迎的态度。将电脑多媒体应用于教学,美术欣赏课的效果则大为改观。网络资源的知识包容量巨大、覆盖领域广阔,是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获得知识源泉的宝库,具有资源无限开放性和共享性,它弥补了其他媒体传播方式上的不足。表现在美术欣赏教学课上,网络就是博物馆、美术展览馆和图片库。教师可以方便快捷地通过搜索引擎查找到所需要的作品图片及其相关背景资料,并可以将学习内容下载保存,再通过软件进行编辑处理,以供长远研究学习使用。当你欣赏经典著作时,鼠标一点,某个画家的代表作及其生平介绍就会出现在你的眼前,不但可以窥见作品的全貌,还可以放大局部进行观察,学生身在课堂,却能打破时间、空间、地域的界限,驰骋中外,跨越古今,在美术长廊中漫步,在想象空间飞翔,让审美教育寓于潜移默化之中。
学生的情感很容易受环境的影响,创建一个良好和谐的教学气氛才能更容易使学生进入欣赏状态。如果在欣赏山水画之前放一段古典乐曲《高山流水》。先闻其声、观其色,方能使之动情,这样学生就很容易进入到作品欣赏的情境中来,有利于进一步体会山水画中优雅的意境。
例如欣赏南宋画家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先请学生观看作品,谈谈自我感觉,想到了什么?此时播放一段《寒鸭戏水》乐曲,引导学生进入画中情境,由外到由内产生丰富联想和无穷想象,渐入佳境。然后组织他们讨论,各自发表看法。学生总结出有寒冷、空旷、孤独、荒凉、寂寞等诸多感受。学生对作品的意境有很深的体会。在不断深化情感的过程中,教师进一步分析技法特点,大面积空白表示什么呢?请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雪、雾、雨、水天相连、淡淡云烟……。当学生的情感被激发出来后,联想与想象是极为丰富的。画中因为“寒”,才至使江“独”,也因为“独”才感到江更“寒”,画面中“计白当黑”的手法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深入剖析绘画意境的创设,使学生对作品内涵理解进一步升华。这时在典雅的古筝乐曲的伴随下,师生一同咏起古诗“孤舟簔立翁,独钓寒江雪。”此课集文学、诗歌、音乐、美术为一体,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师生对于作品的理解也达到共鸣状态。多媒体的引入,使教学演示直观、生动、形象,图形、文字、声音相结合,学生易于接受、乐于接受,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打破了“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
美术欣赏涉及科学知识领域和人文知识领域,在学科体系中,美术欣赏与中学历史、地理、政治、文学、物理、化学、音乐、生物等都有不同程度的联系。比如唐三彩的陶瓷材质、釉彩技法及烧制工艺涉及物理、化学性质的反应变化;美术作品的时代背景与政治、历史紧密关联;美术作品的发源地及作者的生活地域又与地理相衔接;花鸟画中各类花鸟形体结构的理解完全依赖生物课学到的知识。就如欣赏《潇湘奇观图》、《溪山行旅图》、《富春山居图》等历代山水名作,通过对这些山水画图片以及和他们相对应的实地照片和相关的文字说明资料的学习研究,得出中国名山大川不仅有极美的自然景观,还具有极其深厚的人文背景的研究报告,还可将课题延伸至与古代山水诗相联系,学生更加感觉到我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了学习中国古典文化的兴趣和审美品位,激发了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此间教师利用电脑多媒体等现代科技手段取代教师的口述、演示,大大节省了时间和精力,这样老师就可以用更多的时间精力来考虑如何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如何进行激发、引导、启迪、组织、交往、评价的环节,而学生自主思考、学习的余地空间更大了。把学生从单纯被动接受知识的“客体”变成自觉自动学习探究的“主体”,变机械学习、他主学习为意义学习、自主学习。在美术熏陶的同时进行文学、音乐、政治……等文化思想教育,悄然达到学科整合的目的。
总之,信息化时代的美术教师应积极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无法想象一个自身的信息素养不过关的教师能够将信息技术和课程进行有效的整合。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与发展,教师在美术欣赏的教学过程中,也会不断意识到自己的知识结构单一、知识面狭窄、对本学科与生活实际联系的漠视等问题,从而产生继续学习完善自我的愿望,不断地充实自己的学识修养。
但是,多媒体纵然有千百般优点,也要有一个度,电教媒体的使用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不可喧宾夺主。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与多媒体性质和作用,来考虑如何利用电教媒体,选择最佳途径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肖 川 著 《新课程与学习方式变革》
陈至立 著 《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会议上的报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