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61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语文老师,你会课堂提问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2-12 11:4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语文老师,你会课堂提问吗?
一、为什么要构建阅读教学“大问题”
    张西海先生在《如果让语文老师去放牛》一文中写道:如果让一位语文老师去放牛,他会拔起一根青草,向着牛群不停地发话:
   “这是什么草?注意,不要乱说,举手回答。”
  
   “你们以前吃过这种草吗?想不想吃?”
  
   “好,快速地闻一闻,告诉我它的气味。”
  
   “仔细观察它的样子,看看能分为几部分,每部分的作用是什么?” ……
  
   “在这种感受的基础上,你决定将来怎么办?比如,更加热爱——(大自然),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和血)。”
  
    结果,许多牛都饿死了。语文老师还在感叹:“真是对牛弹琴!”
  
    这篇文章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语文课堂普遍存在的现象:提问零碎、杂乱,喜欢在情节上兜圈子。曾经听过一位老师上《印度洋上的生死恋》第二课时,教师以问促答,一堂课提了37个问题,学生被这些“问题”牵着到处“跑”,结果是文读不顺,理弄不明,小猴子下山,跑一路丢一路,最后是两手空空。
  
    课堂提问诸多不足可以归纳为: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没有深度,没有思考价值;问题设计没有新意,提问形式雷同;问题空泛,不得要领;提问的对象过于集中,只顾优生,很容易挫伤部分学生的积极性;提问没有明确的目的,缺乏针对性,蜻蜓点水,流于形式……
  
    有效的课堂提问应从整体入手,依据教材的重点、难点精心设计;应从学生实际出发,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心理特点,贴近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找出能诱发他们积极思维的关键点来设计统领全篇的大问题,从而引导学生与文本深入对话。
  
    大问题设计应该是提纲挈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如果课堂能始终围绕大问题展开阅读、对话、思辨、交流,才显得大气。大气的课应该有这样三个标准:情节不能多;环节不能细;问题不能小。如支玉恒老师上《只有一个地球》,提出的问题只有一个:“读了课文后,你心中是什么滋味?是不是觉得心里有点酸酸的、甜甜的、苦苦的?”
  
    学生在支老师的引导下,围绕这个大问题,读滋味、品滋味、说滋味,课上得大气而实在。
  
    再如教学《小珊迪》,在学生初读课文后,老师出示一道填空题:( )的小珊迪。这道填空题实质上是让学生思考课文中的小珊迪是怎样的一个孩子。学生的阅读、圈画、批注、对话、交流都围绕这个大问题展开。
  
    教学《赵州桥》,可提问:“人们称赵州桥是一座‘神桥’,它究竟‘神’在哪儿呢?”
  
    教学《白鹅》,可提问:“为什么作者说‘白鹅——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上述问题显得大气,能启发学生带着问题走近文本,品赏文本中的语言,感悟文本中的人文情怀。
    二、如何构建阅读教学“大问题”
    1、要把握好“四路”
  
    教师要深入理解文本内涵,准确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要准确把握文本语言特征,找准解读文本的关键词、句、段;要深入领会文本思想感情,洞察作者在什么样的写作背景下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要把握作者的思路、教材编者的思路、学生学习的思路、教学引导的思路,这是构建有效大问题的关键。
  
    2、要进行整体设计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学要做到简约而丰满,教师必须从文本的整体入手,设计具有开放性、统领性的问题引领学生披文入境,品语悟道。人们常说“提领而顿,百尾皆顺”,按照“提领”全文的问题进行教学,可以层层剥离,让全文中的每一句话都“动”起来、“活”起来,学生可以从整体上把握文本之“精神内涵”,有效地“拎”出文本中的经典词句进行诵读、品赏、感悟,实现语言内化。
  
    课堂教学时间是个常数,如果教师提问多了,学生独立阅读思考的时间必定会减少。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师要引导学生亲近文本,做文本的知音,就必须留出整块时间给学生。时间怎么留?当从减少提问开始,教师要尽可能地紧扣教学主目标设计“大问题”,让孩子们通过与文本充分对话,自主感悟,实现教学效益最大化。
  
    3、要把握好三个“度”
  
    一是问题设计的角度。一位教师在教学《五彩池》一文时,在黑板上出示“( )的五彩池”,要求同学们在读了课文之后,说说在括号内可以填写哪些词语,并选择自己认为最恰当的理由说一说。教者从学生学习心理的角度,提出了一个人人有话可说,既具有统领全文,又具有思维发散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问题看上去很简单,但很实在,学生既要填好心中感悟最深的词,又要通过诵读文本,组织相关的内容,用足够的理由阐述自己的观点。问题设计的角度很新颖,选择的切入点能引导学生迅速进入文本,与文本对话。有了好的问题角度,就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就能准确把握教学重点与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是问题辐射的广度。如一位教师在教《赤壁之战》一文时,在学生自读课文后,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同学们,话说孙权在攻下了赤壁之后,大摆庆功宴,要重赏在战斗中立下功劳的各位将领。你认为在庆功簿上首先应该写上谁的名字?”这个大问题有广阔的思维空间,需要对全文有一个比较全面、明确和系统的了解和感受才能解答。
  
    三是问题内涵的深度。例如,教学《小珊迪》一文时,教师提问:“到底是谁害死了小珊迪,是‘我’和‘同事’?小利比?他们的父母亲?罪恶的马车?还是那黑暗的社会制度?”这样的问题引人深思,发人深省,非深读文本不能解答,非深入思考不能答。注意深度,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解决问题的逻辑性。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4 14:5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