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502|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课文引读之我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2-9 16:4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读你千遍也不厌倦”

──课文引读之我见

内蒙古包头市东河区教育局教研室 谭培霞



  一直以来,我们已经认识到“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途径,抓住了读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基本途径。但是,我们难以突破一个“瓶颈”──在品读文章时,如何能让学生反复的读,越读越有滋味,达到“读你千遍也不厌倦”的效果?当然教学的方法如同通往罗马的大道,不止一条,可是在众多的方法中,有一种经典的方法──变换情境,反复引读,这不失为一种有效的策略。


  引读,让细节更加膨胀,冲击学生的心灵,以达到作者之情、学生之情,教师之情──三情共振的效果。



  反复引读,让那份情感慢慢的放大,让那一种情境逐渐弥漫,让书越读越厚,让学生情不自禁,以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下面,仅以几例来感受其效:



  1.反复引读,让时间流动起来



  王崧舟老师在执教《一夜的工作》一课时,引领同学们体会总理的工作劳苦,工作繁忙,工作一丝不苟,抓住了“他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就用铅笔在那一句后面画一个小圆圈。他不是普通的浏览,而是一边看一边思索,有时停笔想一想,有时还问我一两句。”



  师:你怎样理解“审阅”这个词?



  在你们看来,只有怎样的阅读才可以用“审阅”来形容?



  生:精心、认真、全神贯注……



  师:总理这样仔细,这样认真审阅的,仅仅是这一份文件吗?



  师: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周总理坐在写字台前,打开了今晚要批的第一份文件。只见──(学生接读:他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就用铅笔在那一句后面画一个小圆圈。他不是普通的浏览,而是一边看一边思索,有时停笔想一想,有时还问我一两句。)



  师:夜很静,只有时钟传来滴答滴答的走动声。周总理坐在写字台前,打开另外一份文件,只见──(学生接读:他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就用铅笔在那一句后面画一个小圆圈……)



  师:夜越来越深,劳累了一天的人们早已进入了甜美的梦乡,周总理却依然坐在写字台前,聚精会神地批着文件,只见──(学生接读:他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就用铅笔在那一句后面画一个小圆圈……)



  师:夜色阑珊,东方发白。周总理还是坐在写字台前,翻开了今晚要批的最后一份稿子,只见──(学生接读:他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就用铅笔在那一句后面画一个小圆圈……)



  是呀,这是多么漫长的一夜,这是多么繁忙的一夜。回扣题目“一夜的工作”,王老师在抓住文章的关键词句后,巧妙地与“一夜”相链接,将“一夜”与“一尺来高”通过一遍又一遍的拆分和接读,让这一句话,这一个画面,这一种精神,经历了反复诵读后,“一夜”由“夜幕降临”到“夜色阑珊”,有了时间的流动;“一尺来高”由“第一份”到“最后一份”,有了工作的累积。这样一来,在教师精心设计的情境中,使得时间不再凝固,在流动的世界里,情境浓郁了,情感深厚了,课堂充满了诗意。



  引读,让细节更加膨胀,冲击学生的心灵,以达到作者之情、学生之情,教师之情──三情共振的效果。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2-9 16:50:00 | 只看该作者
2.整段反复引读,让画面立体起来



  一位教师执教《丰碑》一课时,当学生理解了军需处长面对死亡依然那么镇定、安详后,教师引导学生转换身份进行情感体验:



  师:这样的一位军需处长,却不知他的名字,甚至无法辨认他的面目。如果此时此刻,你就是他身边的将军,你会怎样?



  生:我要恭恭敬敬地敬一个军礼……



  师:如果此时此刻,你就是他生死与共的战友,你会怎样?



  生:我要坚持翻过雪山……



  师:如果此时此刻,你就是曾经接受他棉衣的小战士,你会怎样?生:我一定要坚持到最后,争取抗日的成功……



  师:(音乐响起)可是,军需处长再也看不到军礼了,再也看不到大家的泪光了,他长眠在了那里……



  师:让我们代将军再来看一看军需处长吧!



  (生接读:一位冻僵的老战士,倚靠光秃秃的树干坐着……)



  师:让我们代战士们再来看一看军需处长吧!



  (生接读:一位冻僵的老战士,倚靠光秃秃的树干坐着……)



  师:让我们代那位小战士们再来看一看他的恩人吧!



  (生接读:一位冻僵的老战士,倚靠光秃秃的树干坐着……)



  师:此时,我们已不忍看,请闭上眼睛,可这位军需处长的身影就在眼前:



  (生背诵:一位冻僵的老战士,倚靠光秃秃的树干坐着……)



  这位教师突破了抓一句或几句的定势,抓住了一整段,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创设不同的情景,让学生换位体会周围战士知道牺牲的是军需处长后不同的心情,再以不同的身份一次又一次地诵读整段的文字,一次又一次地与主人公那“晶莹”的品质碰撞,主人公的形象、彼时彼刻的画面在诵读中丰满起来,立体起来,学生感受着人物的精神,也被那个时代感动着。只觉得在教室里,人物离我们并不遥远,恍若就在身边;情感也并不生分,仿佛就置身于那时那境。



  让那份情感慢慢的放大,让那一种情境逐渐弥漫,让书越读越厚,情不自禁,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这就是创设情境,反复引读的效果!



  3.反复引读,夯实词语的理解



  反复引读不仅可以让课堂流动着澎湃的情感,恰当地运用,对词语的理解也同样扎实有效。



  一位教师在执教《搭石》一课,对“脱鞋绾裤”一词的教学如下:



  师:“脱鞋绾裤”的“绾”是什么意思?(卷起来)



  师:如果小溪里没有搭石,人们出工就必须──(生:脱鞋绾裤)



  人们收工就必须──(生:脱鞋绾裤)



  人们赶集就必须──(生:脱鞋绾裤)



  人们访友就必须──(生:脱鞋绾裤)



  一句话,人们来来往往都必须──(生:脱鞋绾裤)



  师:一次又一次地脱鞋绾裤啊,你体会到了什么?



  (不方便、比较麻烦……)



  一遍又一遍的拆分和接读,不仅强调了人们做的每一件事都必须



  脱鞋绾裤,自然地体会到了搭石的重要和必需,也在回环的引读中,对词语的理解和记忆更清晰。



  4.反复引读,推动情感升华至沸点



  有许多的文章中都有含义深刻的句子,都有强烈的抒情的语句,抓住这样关键的句子反复引读,既达到体会情感之效,又在诵读中积累了语言,达到“一石二鸟”的效果。



  《给予树》中课文教学到最后一段,情感在逐渐升温,这时,需要教师“推波助澜”,而且,这段文字很有积累的意义和必要。一位老师这样教学:



  师:金吉娅的行为打动了妈妈,谁读读最后一段?



  (师指导有感情朗读:我紧紧地拥抱着金吉娅。这个圣诞节,她不但送给我们棒棒糖,还送给我们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以及一个陌生女孩如愿以偿的笑脸。)



  师:“如愿以偿”是什么意思?(生回答略)



  因为金吉娅,小女孩的愿望得以实现。此时,妈妈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



  (生:激动、高兴、自豪、无法形容……)



  师:金吉娅的行为打动了妈妈,她紧紧拥抱了金吉娅──



  (师以自己的朗读引导全班同学齐读:我紧紧地拥抱着金吉娅……)



  师:金吉娅的行为打动了我们,让我们紧紧拥抱金吉娅吧!



  (全班同学齐读:我紧紧地拥抱着金吉娅……)



  师:让所有受感动的人们,紧紧地拥抱金吉娅吧!



  (全班同学齐读:我紧紧地拥抱着金吉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2-9 16:50:00 | 只看该作者
因为已经有了前面教学的浓浓的气氛,这时的课堂不再需要教师给金吉娅贴上品德高尚的标签,金吉娅的品质已深入学生的心里。



  有了这样整段地反复地读一段文字,学生才拥有充足的时间在读书,与文本会面,才由感悟到积累逐步地深入,从而提高了朗读的实效性。



  语言文字的“模糊性”,“空间感”,使许多时候,只靠教师的讲解是无法完成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的。讲解也许会提高理解,但读却可以更好地感受,感悟。只有通过反复的读,才能让本质去尽铅华,才能让形象逐渐明晰,才能让学生意会明了。正如课标中所说:“在读中感悟,读中体会,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通过“读”能实现语文教学立体化效果;通过“读”,能提高学生读的能力,意会与理解,感受与感悟的能力,同时,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亦在其中,真正实现了“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0 07:0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