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63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感知规律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0-31 17:37: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感知规律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临高中学  地理组  吴坤政
一、感知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教育学和教学法都是以心理学为理论根据的,心理学认为“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是主要的心理过程,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认识活动,探求其学习地理的心理活动规律,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才能富有成效地进行教学。 一、地图的直观性与学生的“感知效应” 心理学指出:感觉、知觉是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是对客观事物的直观反映。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地理实物、实地考察、幻灯、电影等直观手段获得信息的效果,固然是重要途径,但运用地图,是地理教学中最主要、最简便、最常用的直观手段。中学地理教学大纲明确指出:“由于地理事物分布范围很广,很难直接观察,教学时必须经常运用地图。”地图把地理事物加以形象化,使它具有“感知优先性”。地图把书本上的文字变成直观的有空间位置的图形,具有“空间感知性”。地图是传输地理信息的一种载体,借助地图把广阔、遥远的地理事物呈现在眼前,具有“感知可见性”。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教学挂图、学生地图册、板图和书本上的插图、附图,使得感知具有可行性。 心理学指出:运用不同感觉相互作用规律,使视、听觉等各种分析器协同活动。如学生边指图边说,边读图边想,教师边指图边问,边绘图边讲。

二、 什么是感知
感知活动是感觉和知觉活动的总称。感觉是人对当前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对当前客观事物整体及其外部相互关系的反映。
  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指的是:如光波、声波、机械压力、温度变化、气体或液体的化学作用等。感觉所反映的事物的个别属性,在视觉是彩色和无色;在听觉是音高、音量和音色;在味觉是咸、甜、酸、苦;在嗅觉是花香、香料香、水果气、树脂气、腐烂气息、焦臭等;肤觉是触、压、冷、热、痛等。但这些个别属性混合起来,就转向知觉了,组成一个五光十色、绚丽多彩的世界。为了研究便利起见,才把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加以分析,实际上我们认识事物总是从整体上去认识它的。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感觉是认识过程的开始,它是一切知识的源泉。列宁指出:“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的途径。”
  感觉与知觉是不可分割的。感觉是知觉的成分。任何客观事物都是包括着许多个别特征的综合体,事物的整体与其个别特性是不可分割的。如旗子是由一定的颜色、柔软等特性组成的,下雨是由一定的声、温、色等特征组成的。我们感觉到某一事物的个别特征时,同时也就知觉到这是什么事物,感觉是知觉的成分,脱离知觉的纯粹感觉是不存在的。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形成的。我们所感觉到的事物的个别属性越丰富,我们对事物的知觉也就越完善,越正确。知觉反映事物的整体和现实的关系,感觉则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和片面。感觉和知觉密切联系着。在认识过程中,联系客观和主观的桥梁就是感觉,没有感觉,就不可能有知觉,感觉进一步发展而为知觉,它是知觉的基础;感觉和知觉虽然同属于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可是知觉的映象并不是感觉的机械的积累和简单的集合,而是以对映象的理解为前提的复杂的整体,在质的方面与感觉是有差别的。知觉是感性认识的一种更高的水平,是人脑分析、综合的活动结果。
三、 感知的层次
感知信息转化为地理表象是地理学习中的重要环节,而地理感知的多层次的,一般按感知程度从低到高可依次分为地理语言文字感知,图像教具感知,地理实地感知。
1 地理语言文字感知:指通过教师的教学语言,教学板书,教材文字等感知地理事物的过程。地理语言文字:直观性,利抽象性
具备条件:
a 学生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想象能力,思维   能力较强。
b 地理语言具有鲜明性,通俗性,文字科学,准确,生动。
例:新疆的面积160多万平方千米,相当于3个法国或4个日本   

2 地理图像教具感知:比语言文字更高一级的感知,一般采用图像,教具,幻灯,视频,动态图等途径。
   效果: 动态 > 静态          立体 > 平面
   影响感知效果的原因:1个人兴趣差异  2 无关刺激的干扰
                      3先前经验的差异  4 观察技能方法差异
   具备条件:1有教学设备和资源.
             2有一定的操作经验和技能。
             3在是合适的教学环节使用

3 地理实地感知:对课堂以外的地理环境,地理事物的直接感知。最真实,最深刻的感知,对学习地理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包括天文气象观测,地质,地貌,水文,土壤,植被考察,环境监测,参观访问,实地调查等方法。
    天文学观测,小五台地质地貌实习,土壤植物地理综合实习

四、 地理教学中的感知策略,正确应用注意感知规律
1.运用被感知的强度律
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被我们清晰地感知。因此,教师在讲课时,声音要洪亮,语速要适中,板书要清晰,要让全班同学听得懂、看得见。教师在制作、使用直观教具时,也要考虑到直观教具的大小、颜色、声音等是否能被全班学生清楚地感知。

2.运用对象与背景差别的感知觉规律
当知觉的对象与背景在颜色、形态、声音等方面有较大差别时,知觉的对象容易被感知。如讲课时,对于重要的知识,可以反复几次,可以提高音量;板书时,重要的部分可以用大一些的字,可以在那些字下面加点、画线,可以用彩色粉笔;不要在黑板前演示深色教具;使用挂图时,可以将其中不需要学生看的部分遮住;制作教具时,要注意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上突出出来等。

3.运用静止背景上的活动性对象易被感知的规律
我们知道,在静止的背景上,活动的对象容易被感知,也容易吸引人的注意力。因此,教学中使用活动性教具,演示实验,放幻灯片、教学电影或录像等,可以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4.运用知觉的组合规律
在时间上彼此接近、在空间上彼此接近或相似的刺激物容易被知觉为一个整体。因此,教师在绘制挂图时,不要在需要学生感知的对象周围画上与之类似的线条或图形,在不同的对象之间留空或用色彩区分;板书时,章与章、节与节等不同内容之间要留空;讲课时,语言流畅,针对不同内容,采用不同的语速,对不同的内容加以分析、综合,使学生了解其中的逻辑关系。

5.让学生交替使用多种感官感知对象
如果学生能使用多种感官去感知同一个知觉对象,那么,从不同感官获得的信息将传递到大脑,从而获得对事物的全面的认识。我国古代的许多学者曾提出学习要做到“五到”,即眼到、耳到、口到、手到和心到,其目的就是通过多种感知渠道来巩固知识。有研究表明,在接受知识方面,看到的比听到的给人留下的印象深。只靠听觉,一般能记住15%;只靠视觉,一般能记住25%;既看又听,能记住65%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19 11:2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