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74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教学设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0-31 09:09: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70页例4及练习十三第5、8、9题。
教学目标:
1、经历假分数化成整数和带分数的探索过程,知道带分数是由整数和真分数合成的数,会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
2、通过画图、分析、说理等数学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培养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数学思考能力。
3、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增强学生主动探索与合作的意识,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知道带分数是由整数和真分数合成的数,会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
教学难点:
组织画图、分析、说理等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假分数化成整数和带分数的探索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课件出示:判断下面各数哪些是真分数,哪些是假分数?
2.观察以上假分数,根据分子能否被分母整除这一特征,假分数可以分成几类?
              分子是分母倍数的分数——整数
板书:假分数
                  分子不是分母倍数的分数
[设计意图]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用学生感兴趣的知识导入,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这一片断更能适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体现了数学教学不仅仅是教单纯的数学,更有育人的道理。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4 ,请学生看图说出假分数。(71页图)

老师指出:这里都把一个圆看作单位“1 ”。
提问:(l)它们的分数单位分别是什么?它们各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2)怎样把这几个假分数化成带分数?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第(2 )个问题。
请小组代表发言:=1 ,  =2
请问:你是怎样得到这两个结果的?
学生汇报,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说:一种是看图直接得出=1 , =2,一种是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得到结果。
老师强调指出:因为4 个是1,而8÷4=2,所以8个是2,也就是=8÷4=2
提问:这两个结果都是什么数?你发现在什么情况下,假分数能化成整数了吗?
小结:当分子是分母的倍数时,假分数可以化成整数。

提问:的分子还是分母的倍数吗?这种情况怎样化?学生回答: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计算7 ÷3 ,商2 表示7 份中的6 份,还剩1表示1 份,是所以结果是2。
提问:化成带分数,怎样化?
学生独立完成,写在练习本上,然后集体订正。
=6÷5=1
小结: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的方法是什么?
( 1 )分子是分母的倍数时,化成整数,用分子除以分母,商是整数。
( 2 )分子不是分母倍数时,化成带分数,用分子除以分母,数的整数部分,余数是分数部分的分子,分母不变。
[设计意图]体验了对这两个概念理解的思维过程,形成了深刻的记忆能力,从而在应用这两个概念时不会出现一知半解的现象。这样的教与学过程同时能给于学生一个充分表现自己的学习舞台,也能给于学生一个充分体现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的智力因素,能力因素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三、方法应用
1.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71 页的“做一做”。
2.把和这两个假分数化成带分数。
3、用分数表示下面各题的商,能化成带分数的就化成带分数。
14÷7  32÷15   28÷13   104÷5   学生在本子上独立练习,同时指名四位学生板演,教师结合板演进行讲评。
归纳: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用分母除分子,不能整除的,商就是带分数的整数部分,余数是分数部分的分子,分母不变。

[设计意图]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如何?应用是最好的方法。应用练习要力求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要着力于把练习置于不同的生活情境中,用不同的语言来表达,从而使学生达到对概念的真正理解和灵活运用。
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谈话: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谁能小结本节课的内容?依据板书,再次回顾所学内容(说明:本节课把握即学即练的原则,学练结合,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穿插练习)
[设计意图]对本节课的学习做一个简单的回顾整理,形成基本的知识网络,整理学习思路,掌握带分数的表示方法,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五、课堂检测
完成课本的“做一做”。
六、布置作业
课本练习十三第11题, 第13题。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8 22:2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