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妈妈的账单》是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最后一篇课文,略读课文,课文讲的是小男孩彼得给妈妈开了一份账单,索取他每天帮妈妈做事的报酬。当小彼得在他的餐盘旁看到他想要的报酬——60芬尼时,同时也看到了妈妈给他的一份账单,这份账单让小彼得感受到了母爱的无私与无价,他惭愧地把索取来的报酬塞进了妈妈的口袋。
这篇课文把母爱的无声、无私、和无价表现的极为细腻。看到儿子开出的账单,妈妈什么话也没有说,母亲用自己无声的行动告诉孩子:如果你觉得帮妈妈做事需要报酬,妈妈会满足你;同时,妈妈提醒你,妈妈一直全心-爱着你,从来没有也永远不会向你索取报酬。因此,在这堂课的设计中,我把教学重点放在了解读妈妈的帐单和小彼得的帐单这一重点内容上,引导学生通过解读两份帐单,层层深入,真切地去体会母爱的无私与无价,并感受文中小彼得的情感变化。
在初读感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后,细读感悟这一环节我紧紧抓住“小彼得”和“妈妈”的两份账单,让学生充分地读,个别读,齐读,并让学生思考这两份账单的不同之处。交流时学生的回答比我预设的还要多,本意是让他们发现彼得的账单是有价的,是在索取,而妈妈的账单却是没有价钱的,是一种奉献。除了这些,学生还围绕重点说出了很多,比如:他们还发现彼得列出的都是小事,而妈妈的事比较大;彼得做的事都是日常生活该做的,而妈妈的事确实无私的爱支撑的;妈妈付出的多,彼得付出的少等等。其实,孩子在发现中就悟到了我接下来要问他们的问题,他们其实已经读懂了账单,感受到了母亲那无私的爱与付出。于是再让学生谈感受的环节我就简单处理,转而引领学生细节品悟,紧紧抓住“十年幸福生活”,“十年中的吃喝”,“生病时的护理”。联系学生实际,用形象化的语言设计情境,引导学生进行丰富的想象,学生在自身想象所营造的情境中,通过对一些生活细节的回忆,不知不觉拉近了自己与彼得的距离,就显得比较自然。
另外,“小彼得的转变”也处理得较好,在学生读完两份账单,谈完感受后小结,小彼得读懂妈妈的账单了吗?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一读,使学生知道小彼得知错就改,然后让学生读一读,找一找,从哪个词看出他读懂了。通过读让学生积累词语,使学生掌握文章脉络,了解文章的条理。在此基础上,再整体朗读,读出所体悟到的感情!
这节课的教学,我也认识到自己在课堂教学方面不足的地方:
1. 对于“妈妈什么话也没有说”这一细节没有处理透彻,妈妈的这一无声的行动其实是无声胜有声,很值得细细揣摩。可以结合《全程》上的练习,让孩子想象妈妈此时心里在想些什么,抓住这一空白点,更加深对妈妈这一做法的理解与品悟。
2. 后半堂课的节奏把握不紧凑,有些拖沓与回环,显得有些啰嗦。因为母爱是深沉的话题,因此自己也忍不住反复咀嚼了几句,想让学生有更深的感悟,但课后反思当时的课堂效果,有的孩子反而觉得老师讲得太多而疲乏,注意力开始不集中。因此,以后再处理这样的课堂节奏时,一定要注意要干净利落,学生回答到了,就可以了,不要再反复啰嗦,孩子自己体悟到的远比老师反复讲解的要深刻,不是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