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48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低年级音乐教学的故事教学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2-7 11:2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低年级音乐教学的故事教学法  
低年级小学生上课时随心所欲,注意力很不集中,给学习带来了很大困难。为了尽快使他们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让他们学得主动,学得轻松,在教学时我经常采用精彩动听的童话故事吸引学生,使教学任务在有趣的故事中得以完成。
一、           故事引入乐理教学
乐理教学很容易让孩子感到枯燥单调,学生不容易接受,很难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在一年级中,感知分辨音的长短教学时,我根据书中插图编故事:在森林王国里,小动物要举行迎新年联欢会,这个消息传开后,各种动物分头准备节目:你们听兔哥哥正在学敲铃“铃——铃——铃”,兔妹妹学打小木鱼“咚咚咚”(教师边讲边敲击乐器让学生感知)。你们听了知道哪种乐器发出的声音长、哪种声音短,并让学生分别模仿出来。学生在模仿中初步分辨长音和短音。通过这样故事引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有趣的故事中掌握乐理知识。
二、           故事引入发声练习
发声练习是一堂课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我用故事引发兴趣使学生主动地练习:一个春天的早晨,一只美丽的小鸟叽叽地飞来说:“今天晚上喜鹊要组织独唱比赛,希望大家都能去参加。”听了这个消息后,公鸡大哥和小鸭弟弟都穿上了漂亮衣服,去参加独唱比赛,结果谁是冠军获得者呢?请同学们模仿这几个小动物的叫声后,老师立刻告诉你们。
3/4  1 3  5   5  |  6 6  5  0  | 1 3  5  5  | 4 4  2  0  |
小鸟唱  歌   叽叽叽    喜鹊唱歌  喳喳喳,
1 3  5   5  |  ī . ī  6   |5 6  5 4   3  | 0  2  2 2 | 1 --- ||
公鸡唱歌    喔喔喔  鸭子唱    歌    嘎嘎嘎嘎。
通过这样的故事情节,学生练习时主动性、积极性很高,都很想知道到底谁是冠军获得者。
三、           故事引入歌曲教学
对于刚进校门识字量很少的一年级小学生,要他们看书读歌词,或跟老师一遍一遍地读歌词并初步背歌词是件枯燥乏味的事。为此,我经常根据歌词内容编成故事,在教唱歌曲前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绘声绘色地进行讲述,帮助学生理解歌词、唱准歌词。如教唱第二册《两只小象》时,我根据歌词编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天傍晚,两只小象吃饱后不约而同地到河边散步,走啊走啊,两只小象相遇了,他们扬起鼻子勾一勾相互问好,两只小象初次见面就成了一对好朋友,又勾鼻子又握手。人们看了都夸口称赞:他们真是一对好朋友。同学们让我们快来学小象握手交朋友吧!通过这样的故事情节,既激起了学生学习歌曲的欲望,同时又帮助学生理解歌词记住歌词,可谓一举两得。
四、           故事引入欣赏教学
低年级小学生欣赏器乐曲比欣赏声乐曲要难,因为他们识字少、经验性体验少,器乐曲对他们太生疏太难懂。为此在欣赏打击乐曲《鸭子拌嘴》时,我编了一个比较有趣的童话故事帮助学生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一天早晨天蒙蒙亮,鸭棚门一打开,一只小花鸭急忙窜出门,“嘎嘎嘎”地欢快叫起来。鸭妈妈紧跟在小花鸭后面,一步一摇,它拍打着翅膀,拉开那又粗又低的嗓门和小花鸭对唱着。鸭群挤满了场地,赶鸭的爷爷一声哨响,它们兴冲冲地上路了。“嘎嘎嘎”地拌嘴声,“噗噗噗”的脚板扑地声交织成一片,好不热闹。鸭群来到河边,他们争先恐后地跃入水中,尽情嬉戏,有的飞快地向前游去;有的钻入水底,寻觅吃的;有的伸长脖子左顾右盼,悠闲自得,那“嘎嘎嘎”的拌嘴声不绝于耳。天色渐渐晚了,赶鸭的爷爷一声哨响,鸭子纷纷跳上岸,抖落羽毛上的水珠,你追我赶地往回走。随着鸭群在斜阳余辉下渐渐远去,那“嘎嘎嘎”的拌嘴声逐渐消失。讲完故事,让学生初听音乐,感受出小镲是模拟小鸭叫,水镲是模拟老鸭叫。复听时,让学生随着欣赏曲按自己的理解做动作。这样不仅使学生比较容易的理解了乐曲的内容,也让整个课堂始终保持在一种欢快的气氛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浓厚。
总之,根据我自己的教学经验,在低年级的音乐教学活动中,采用故事教学法,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绘声绘色地对学生进行讲述,不但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帮助学生理解作品,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3 15:1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