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994|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说课稿教学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8 08:53: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说课稿教学反思
红华中心学校红旗小学 王磷
1. 教材分析
《钓鱼的启示》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主要写了三十四年前,“我”和父亲去钓鱼,由于离捕捞鲈鱼开放时间还有两个小时,父亲要“我”把好不容易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当时,“我”很不乐意,但还是依依不舍地把鱼放了。三十四年后,我成了一名建筑师,深深体会到要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2. 学情分析
经过四年的语文学习,学生已经学会了朗读、默读,初步学习了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的意思,能够在阅读中抓住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也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经验的不断丰富而提高,抽象思维能力也逐步发展。根据学生思维发展规律,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阅读和思考结合起来,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使他们有所感悟和思考,享受阅读的乐趣。
3. 教学目标(含重、难点)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11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捕捞、鱼饵、鱼钩、小心翼翼、操纵、皎洁、沮丧、诱惑、告诫、实践”等词语。能正确抄写描写月夜美丽景色的句子和课文的重点句。
2.理解父亲没有商量余地地要“我”将鲈鱼放回湖中的理由,读懂“我”从钓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懂得从小接受严格教育的重要,并从中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提高抵制”鱼”的诱惑的自觉性和能力。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中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并能概括“我”的心情变化的过程。
教学重点难点:
读懂“我”从钓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懂得从小接受严格教育的重要,并从中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提高抵制”鱼”的诱惑的自觉性和能力。
4. 教学过程
一、名言揭题,读题质疑。
1.出示名言: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詹姆斯·兰费蒂斯。
2.学生读名言。
3.詹姆斯·兰费蒂斯是美国著名的建筑师,在十一岁时,一次钓鱼的经历让他牢记三十四年,让我们一同来看看他的少年时代的故事——《钓鱼的启示》。
4.读题质疑。
(1)学生读课题。
(2)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归纳问题:“启示”是什么意思?课文中作者从钓鱼这件事受到了什么启示?(随机解决“启示:启发、提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想想课文主要写什么?
2、将自己喜欢的内容多读几遍。
3.想想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4.写“钓鱼、放鱼、启示”的分别是课文的哪几自然段?
三、细读钓鱼,感悟得意之情。
1.读课文第1自然段到第3自然段。
2.你读懂了什么?
3.汇报交流,引导学生从以下两方面,找句子,深入理解。 鱼来之不易:
(1)过了好长时间,鱼竿突然剧烈地抖动了一下,一定是个大家伙上钩了。
(2)我等那条鱼挣扎得筋疲力尽了,迅速把它拉上岸来。 我的喜爱之情:
(1)我小心翼翼地一收一放,熟练地操纵着。 “小心翼翼”看出我对鱼的喜爱之情,担心鱼逃走了。
(2)啊,好大的鱼!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鲈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我此刻的心情 指导朗读
四、细读放鱼,感悟不舍之情。
1.我钓到的是条罕见的大鲈鱼,可是父亲偏偏让我把鱼放掉。 小组学习,读读课文,议议问题:你认为这条鱼该不该放呢?并说说理由。
2.讨论后汇报交流: 可能一:不该放。 可能二:该放。 学生讲理由,教师随机出示以下的句子,加深理解。
(1)父亲划着了一根火柴,看了看手表,这时是晚上十点,距离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
(2)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和“得”你体会到什么?
(3)但是,从父亲那不容争辩的声音中,我清楚地知道,父亲的话是没有商量的余地的。 “不容争辩”是什么意思? 从“不容争辩”这个词中,你体会到什么?
   3.小结:在父亲的坚持下,我只有依依不舍地放掉大鲈鱼。小时候的一件小事会怎样影响我成长呢?下一节课继续学习。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8 08:53:22 | 只看该作者
《钓鱼的启示》说课稿
红华中心学校红旗小学 王磷

一、说教材
《钓鱼的启示》所处的单元主题是“生活中的启示”,每篇文章都饱含着做人的道理,这篇文章以第一人称口吻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在鲈鱼捕捞开放日前一个晚上,我和父亲去钓鱼,结果没在规定捕捞的时间里,我钓到了一条特别大,特别漂亮的鲈鱼。父亲严厉地要求我把鲈鱼放回湖里。我特别不理解,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体会到了父亲严格要求我的真正意义。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捕捞”等词语。
2、理解父亲没有商量余地地要我把鲈鱼放回湖中的理由。理解我从钓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懂得从小接受严格教育的重要,并从中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提高抵制“鱼”的诱惑的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中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获得,并能概括我的心情变化的过程。
教学重点:
理解父亲让我放回鲈鱼的理由,及我从中所获得的启示,从而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抵制鱼的诱惑。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从钓鱼这件事中获得的启示,并进行深入理解。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可以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完美结合,所以教学本课,我采用直观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来完成我的教学任务,引导学生采用朗读法,圈点批画法来完成本科的学习任务。
   为了更好地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我的教学将按以下四个环节展开。
(一)谈话导入 揭示课题
我这样设计我的导语:生活中有很多事情都能带给我一定的启示,美国与偶一位著名建筑设计师,他叫詹姆斯兰费蒂斯,他为广大读者所了解,并不是因为他的建筑设计成就,而是因为他的一篇文章《做得对,做得好——天知地知》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一篇富有哲理,能带给我们启示的文章。板书 钓鱼的启示。上课伊始,我就以启示为谈话中心,引出本文课题,然后让实学生查阅工具书,理解“启示”就是启发的意思,以启示为线索,为本文理解中心有更深入的理解做好铺垫。
(二)整体感知 检查预习
课伊始,趣亦生,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学生初读便会对文本产生好感,在有好感的基础上,对学习文章便有了很好的帮助。五年级学生对字词的自学能力已经很强,所以让学生结合书中拼音注释和工具书自行解决本课字词,接着大屏幕出示本课词语,学生开火车读词语,在认读词语的过程中,将本课的重点读音做以强调,如鱼饵的饵是卷舌音,鱼鳃的鳃的平舌音,嘴唇的唇是翘舌音。同时检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钩和钓的区别,戒与诫的不同意思。指导书写“翼”字,上面的羽字作为偏旁的时候,没有勾。
    经过这样一轮检查、强调,学生对本课字词的掌握已经很扎实了。当然为学习文本扫清障碍,打下坚实的基础。
    然后让学生分段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文章按照什么顺序,写了什么内容?在学生跃跃欲试中自读课文,理解出作者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分别从钓鱼,放鱼,启示三个方面着手写了这次钓鱼的启示。然后用段意串联法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至此,既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又扫清了字词障碍,为下一学段的学习做好了准备。
(三)合作研读 深入探究
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学习应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本课的难点是深入理解作者所获得的启示,并在阅读过程中感受我在道德抉择面前的心理过程的变化,所以我从启示入手,直接切入文章中的重难点。让学生研读地10自然段,从中找出重点句子:(一)道德只是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二)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大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大屏幕出示第一个重点句子,引导学生阅读3—9自然段,找出在钓鱼、放鱼的过程中是与非各指的是什么。在学生研读过程中,体会出是指的是应该把鲈鱼放回湖中,非指的是不放回湖中,成为己有。是还是非,用我们的道德评判标准,我们都知道应该把鲈鱼放回湖中,但为什么实践起来却很难呢?到底难在哪里?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从而找到问题的答案,那就是这条鲈鱼很大,很美,虽然没有到规定的时间,但仅仅据捕捞时间2个小时,更主要的是当时没有人看到,这么多综合因素,不放回鲈鱼似乎在情理之中。可父亲却说:“你得把它放回去。”一个“得”不容置疑,没有丝毫商量的余地,于是在放还是不放的纠结中,我的情感有了不一样的变化,这时候再次引导学生读文,抓重点词语体会出我情感的变化。大屏幕出示课后思考题,体会出我由得意——急切不理解——乞求——无可奈何 依依不舍,接着引导学生有感情读文,阅读感受是独特的,感情朗读的表现方式也是千差万别的,所以在理解出人物的感情变化后,有感情朗读成为必然。分角色朗读让学生再次感受钓到鲈鱼的快乐,面对道德抉择的艰难。读出我不同的心理变化。最后回到重点句,再次朗读,至此文章重点得以解决。
    接着出示第二句重点句子,大屏幕出示生活中一些事例,结合作者成为著名建筑设计师,让孩子们从字里行间体会出诱人的“鱼”指的是:让人心动的诸如金钱、地位、荣誉、包括哪些暂时带给人一点方便,一点好处的事情。能抵得住这些诱惑,就如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放回鲈鱼一样,需要艰难的抉择,但有了那次父亲的严格要求,在生活中,作者低得住各种诱惑。让我们再次读读课题,钓鱼的启示。
    讲学生置于阅读的主题地位,在训练学生听说读的过程中,在字里行间感受文字快乐的同时,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得以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达到了真正的教学统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8 08:53:27 | 只看该作者
<<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
红华中心学校红旗小学 王磷

     <<钓鱼的启示>>是一篇比较深奥的课文,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比较难学的。这篇课文的教学,是为了探索深文浅学的教学方法,对蕴含深刻人文哲理的课文,如何让孩子既学得懂,又学得有趣呢?根据班上孩子的实际情况,我采用了优选组合,深入浅出的教学方法。
1、降低起点层层突破
       教学刚开始是这样,一开始,把起点定的很高,随着教学难度的提升会使教学难以进行下去。深奥的课文,起点定得低些,然后逐步提高要求,学生的学习才能比较顺利。揭题时,是引导学生关注“钓鱼”还是“启示”,起点是不一样的。如果一开始就关注“启示”,抓住“启示”的语句学习,遵循的是从理性到感性,学生学习会感到困难重重。一开始从“钓鱼”入手,体会放鱼之难和父亲教育之严肃,再来感悟得到的启示,遵循的是从感性到理性的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以读为主、读中体验
       读是理解语言文字的手段。古人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现代教学实践也表明,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能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使学生从语言文字的阅读中受到感染,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感,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同时,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眼、口、耳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学习活动,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语文教学中一定要以读为本,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这节课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形式地读,在读中感悟、体验。有筛选主要信息的默读,如找出表现“我”的心理变化的语句,父亲要“我”把鱼放回湖里的语句,“我”得到启示的语句等;有在体验中的朗读,如读“我”的心理变化以及父亲态度的语句等。    感悟体验方法的引导力求符合文本特点。一是运用整体感受法。课文中父亲和“我”的人物形象丰满、意境悠远、意象丰富,初读时引导学生整体感受父亲和“我”的形象。二是角色体验法。课文对“我”的角色着墨多,形象鲜明;父亲的角色着墨虽然不多,但对于子女严格进行道德教育的形象栩栩如生,教学中引导学生在朗读与感悟中体验。三是想象体验法。对“我”再次向父亲投去乞求的目光,引导学生想象:儿子向父亲“乞求”,会怎么说?四是移情体验法。父亲的“不容争辩”,引导学生移情体验:你就是父亲,当你儿子投来乞求的目光时,你会“不容争辩”地说些什么?
3、引导思维,解决问题
      阅读的本质是思维,要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就必须引导学生学会思维,学会解决问题。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以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思维,突出教学重点和突破难点。
问题一:从钓到大鲈鱼到把大鲈鱼放回湖里,“我”的心情有什么变化?  抓住主要词句感悟放弃已经到手的大鲈鱼有多难;
问题二:父亲要“我”把到手的大鲈鱼放掉,态度那么坚决,是不爱“我”吗?他做得对不对?也是抓住主要词句感悟,体会父亲对“我”的严格的道德教育。
问题三,“我”从钓鱼中得到什么启示?引导联系上文理解作者得到的启示,并用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让学生说说当自己遇到道德难题的时候,如父母不在家,作业没有完成很想玩电脑时;老师多给了分数时;营业员多找你钱时;马路上没人看到,你捡到钱时……都会怎么做。学生的思想进行了洗礼,口头表达能力也得到一定的训练。通过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而加深了对“启示”的理解。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感受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读的少,大多数学生上课不发言,不思考,学生想象能力差,自主学习能力差,没有养成好的自学习惯,对于文中的含义深刻的句子学生还是理解的不透彻,不会联系生活实际来谈,学的内容死板,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就必须引导学生学会思维,学会把问题解决,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2-7 03:1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