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会学生“预习”
新课程《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它包含着这样的目标:使学生热爱学习、学会学习,打下终身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就是说教语文关键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给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自学能力。预习是自学形式之一,是课堂教学的前导,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预习搞好了,可以节省课堂教学时间,提高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如何使课前预习落到实处,取得成效,笔者认为,教师必须在学生预习前做到“三给”,即给时间,给要求,给方法。
一、提前布置,给足时间。
根据教学内容有计划地安排预习。预习一般都作为课外作业来完成,可安排在课前、前一天或前几天,前一周甚至一月。布置预习任务时,可口头布置,也可给出预习提纲。
二、明确预习内容和要求。
1、读。笔者认为:语文教学的突破口仍然是以读为主。因此,要布置学生提前读。一是对将要学习的内容,让学生利用工具书或其它方法自由读,力争读正确,读通顺,学习生字词,了解大意,画出疑难,提出问题;二是读相关的资料、书籍。如在教学《赤壁之战》前让学生读《三国演义》。
2、看。即让学生观察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人、物、景。如教学《燕子》一课前让学生观察春天的景物。
3、查。即查找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图片、资料。如了解作者,时代背景,回忆学过的有关内容,进行社会调查,积累相关的素材。如了解健康小常识、家乡的变化,搜集谵语、对联等。
4、做。课前安排学生说一说、做一做与课文内容类似的事情,编一个小故事,学唱与课文有关的歌(如《阿里山的云雾》),画一幅画,仿照课文写一篇短文,做一个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实验或手工制作。如栽一棵树,种一盆花,养一种小动物等。
预习,是课堂教学的前奏,是新旧知识的过渡,是承前启后的桥梁,是“授之以渔”的有效途径。只要做到有计划、有安排、有检查,坚持下去,养成习惯,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培养,就能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