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20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 第八课《成语故事》教学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2 15:22: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第八课《成语故事》的内容为:《自相矛盾》、《滥竽充数》和《画龙点睛》。这三则成语故事结构简单,每篇成语故事只有一个自然段。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就是理解这三则成语的意思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自相矛盾》时,我先让学生读通读顺了课文,然后抓住课文的两个词语来串起了整篇课文的教学。这两个词语是“夸口”和“张口结舌”。之所以有“自相矛盾”这个故事的流传,就是因为有楚国人卖矛和盾时的夸大其词,然后才被别人问得哑口无言。精读课文时,我先引领学生揣摩楚国人夸口的语句,说一说夸矛的语句和夸盾的语句,然后联系两个语句说说自己读出了什么。接着,我读了围观人疑问的话语,并没有着急读下面的话。而是给学生提了要求,让他们替楚国人回答这个问题。有的同学说:“我的矛一定能够戳穿盾。”我说:“那你的盾不够坚固。”其他同学又说:“我的矛戳不穿盾。”我立即接着说:“那你的矛不够锐利。”最后,同学说:“矛没有戳穿盾,但是也戳穿了一半。”我告诉他们:“那矛也不锐利,盾也不坚固。”学生听了,会意地笑了。这时,我问学生,你们知道楚国人为什么张口结舌了吧?不是他不想回答,而是他知道无论怎样回答都不能自圆其说,都是相互矛盾的。就这样,水到渠成地完成了自相矛盾的教学,学生也理解了自相矛盾这个成语的意思。
    教学《滥竽充数》时,我先板书了课题,让学生针对课题充分质疑。学生自然而然地质疑了“滥”和“竽”的意思。接着让学生自行读课文,看看在文中能不能找出关于这两个字的答案。经过潜心会文,学生找出了南郭先生的“滥”——“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会吹的样子,居然得到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这个句子是这篇课文的重点,是“滥竽充数”在文中解释。对于“竽”的意思,不用解释,只要稍微观察插图,就能知道“竽”就是古代的一种乐器。那么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后来为什么逃走了呢?我让学生小组交流。最后得出两条原因:一是自己不会吹竽;二是齐湣王要一个一个地单独吹竽。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选择的写话内容是“南郭先生逃走以后……”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写一段话。可能是我写话前的引导有误,等到交流写话时,好多同学都写了南郭先生学会了吹竽,又重新回到了乐队。当然,这种结果是积极向上的。按理讲,南郭先生逃走以后,肯定另谋生计了,往事不堪回首,他肯定是闻“竽”色变的。但是既然学生这样说了,这样写了,也不是不可以。
    教学《画龙点睛》这篇课文,我在学生读通读顺了这篇课文后,出示了两个填空题:1、没有画上眼睛的龙是(   ),(  )的。2、龙被画上眼睛后,霎时间,只见(   )、(   ),然后龙(   )。让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填上文中的词语。将这两个句子细细比较,得出的结论就是张僧繇神奇的点睛之笔。当然,画龙点睛的意义自然就明了了。这篇课文时要求背诵的,由于篇幅短小,我直接让学生采用了熟读成诵法。可是,在检查背诵的时候,仍有几个同学不会背诵,我在想,究竟是背诵方法指导不到位,还是孩子自身智力的差异呢?或许兼而有之。
    成语故事学完了,不知道在学生的脑海中,有没有留下些让心灵震颤的东西,如果有,那说明本课的人文性也得到了发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2-7 03:1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