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心得 《黄山奇松》一文,通篇贯穿了一个字——“奇”。全文共三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主要交代了黄山奇,四绝响,松树在陡崖边竟然长得潇洒挺秀,这是第一“奇”;第二自然段,主要详细交代了外形“奇”特的三大名松——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第三自然段,简要概括叙述了黄山松的千姿百态。
教学中,我谨记“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深知,语文课堂,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主阵地。在本节课上,我立足文本,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发展了学生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一、“读”:常抓不懈
无论是初读还是精读,都要让学生达成一定教学目标。所以读,其实在课堂上也是带着功利性进行的。本篇课文,层次清晰,内容浅显,学生经过努力,能够将课文读通顺流利读出感情来。在训练本篇课文朗读的过程中,我注重让学生通过抓住课文的关键词句来体会松树的奇特,从而读出喜爱和惊叹之情。
二、“说”:适时训练
在本篇文章中,我找出了好几处能训练学生说的“点”,供学生畅所欲言。第二自然段描写迎客松时,用了“饱经风霜”这个词,教学时,我出示了一个填空题,让学生在练说的过程中,感悟迎客松生存的不易。(1)、树根周围没有泥土,迎客松只好用( )当做自己生长的养料;(2)、暴雪飞扬跋扈而来,迎客松( );(3)、半年没下雨了,迎客松( );……所有的这些,迎客松都挺过来了,这就叫“饱经风霜”。
迎客松伸出长长的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他会说些什么?同桌练说,全班交流。送客松向山下伸出长长的手臂,好像在跟游客依依惜别,他会说些什么?这两个地方,学生虽然也说出来了,可是好像语言都过分地雷同,没有什么创新的语言。
三、“写”:每课必练
写作能力的培养不只是在每学期的16次习作中进行的,在每一节的语文课中,都应该找到小练笔的切入点,让学生练写。课文的第三自然段略写了黄山松的各种形态,中心句是“黄山松千姿百态”,课文中用了一个省略号来略写各种形态。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观察横贯90页到91页插图,说一说形态各异的松树,然后再补充省略号省略的内容,写出两到三个比喻句,如有的如什么,有的像什么。
“新课标”高年级学段目标与内容中指出,“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第三自然段以总分的结构,写出了黄山松千姿百态。为了让学生能够有效地读写迁移,我在全班仔细观察插图的基础上,出示了本节课的练笔内容:以“黄山松的生长环境真险恶啊”为中心句写一段话。十分钟后,学生完成了练笔,可效果并不没有预期的好,可能真正的原因还是学生没有去黄山真正看过黄山松吧!
四十分钟眨眼而过,本篇课文教学完成了,可是还有好多的工作需要延伸到课外,比如还有部分同学不会背诵课文,那就留待早读课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