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心得 有人这样调侃文学,说文学的功底主要指两大功能,一是把十句话用一句话说完,这叫精辟。二是把一句话用十句话描述,这叫生动。其实,如果用在语文课堂的训练中,前者就叫概括,后者就叫形象。
《莫高窟》一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写了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藏经洞。本课的课后习题三,要求学生能够给这篇课文编写提纲。编写提纲,其实就是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的。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我将这以训练点渗透到了课文的教学当中。
引领学生精读第二自然段,出示自学要求:找出这一段的中心句并说说作者是怎样围绕这句话叙述的。中心句的寻找学生能够轻而易举完成。如何叙述的呢?先交代了要写的对象及特点,又略写了菩萨、天王、力士,后面详细写了卧佛。这样做的目的很多,理清了脉络,能为下面的背诵课文作下铺垫,又为后来的习作借鉴了方法,可谓一举两得。通读了全文,最后让学生用两个字概括本段的主要内容,学生有了精读的基础,找出“彩塑”这两个字应该水到渠成的事情。
按照学习第二自然段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剩下的第三、四自然段,这样的学法迁移是必须在课堂实施的。学生学习完毕,教师的点拨要准确,要切合学生的学情。
第三自然段,主要介绍了壁画上的飞天样式多。全班交流时,我让学生边读课文中的句子,根据句子的描述做出相应的动作。到了省略号那里,我让全班同学自己创造一个飞天动作,然后摆出来。根据自己的动作和前后左右同学的动作,仿照省略号前的句子用“有的……有的……有的……”写几句话。
本节课的教学,最遗憾的可能就是这儿了。学生基础薄弱,想象力差,我让他们自己随便摆出一个动作。学生竟然畏首畏尾地站在那里,不知如何是好。我把要求又重复了一遍,最后几个同学像做广播操那样,非常标准地伸出了自己的膀子,好像大雁起飞一样。看到这样的情况,我哭笑不得。看来,“对付”这班孩子,还需要“大大地”下功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