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20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文本解读》的点滴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8 21:20: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小学语文文本解读》的点滴反思
有幸参加冉站长的助推站,有幸读了《小学语文文本解读》,更有幸认识了作者闫学,感到受益匪浅,收获很多。上了这么多年的语文课,总是缺乏对文本的深度解读,在人文性上花了太多的时间,一节课用无数个问题,试图让学生理解课文所包含的思想道德,却总是得不偿失。看了《小学语文文本解读》这本书,看了专家们的解读,真是茅塞顿开。从这本书中我意识到作为小学语文准教师,摆正文本解读的心态与掌握文本解读的技巧方法的重要性。我觉得,闫学老师正是将教材看到了骨子里,把每一个“教材文本”吃透了,化为自己的心声,然后便能从心所欲却又不逾矩,这时我们不由得感觉到这其实已然是“教师文本”了。有人说过,教材文本只是教师教学的一个辅助工具,教师要善于对教材做深入地理解和个性化解读,并使之成为教师文本,再把这成为教师文本的所有内容进行有针对性有原则的选择和删减,最后呈现在课堂上的才是我们的教学文本。说得真好,值得我们深思之,践行之。那如何实现这样的转化呢?闫学老师告诉我们,首先要读透文本。
这本书让我深深的感受到了读透文本后的魅力课堂,也领悟到了一些解读文本的方法。如何指导学生解读文本?追求有效性;突出生成性;讲求个性化。如下所述:
许多时候,我觉得自己的课上得单薄,似乎挖的不深,教学的切入点和生长点也不多,那是因为我习惯了教材加教参加网络资源的备课方式,就像冉站长说的,很多时候我是充当了“搬运工”的角色。而读了这本书,我明白了深挖掘才会有甘泉的道理。闫学老师解读文本时喜欢去找到原文,以及其他的改编文本,尤其是经典类文本,之后在原文和教材课文的比较中,悟到文本的语言之妙、情感之路、内涵之深。她喜欢适当补充一些作品评论,来帮助学生拨云见雾、别有洞见。她还喜欢研究作者的写作背景以及揣摩编者的意图,然后立足于现代语文素养的高度,对这一比较做出毫不含糊的评判,比如,她赞编者改编季羡林的《夹竹桃》改得好,“与原文相比,教材的删改比较成功”;他批评编者将郑振铎的《燕子》改得语言的韵味大减。真是追本溯源,方悟真谛啊!
无疑,教学是需要广度和宽度的,因为这决定着教学的高度和深度。窄化的语文是不完满的、片面的。而闫学老师正是一个旁征博引、“东张西望”的读书人。比较,是她的利器。她把不同作家同一题材的文本进行比较,把不同作家同一主题的文本进行比较,把同一作家相似的主题或风格的文本进行比较;从中碰撞出对文本内容的深度懂得和表达形式的深刻印象,特别是文学鉴赏力的真切提高和文学阅读方法的自然渗透。
记得有学者说过,语文教学有三重境界:技术语文、深度语文、课程语文。大多数语文教师都在前两重境界中,只有真正有语文课程观的教师,即达到了专业自觉的教师,才进入了第三重境界。这也正是为什么有的教师文本解读功力深,解读的深入,但学生或者专家却不买账的原因了吧。深而有度,课标精神内的深入是我们追求的,其他则是误读。而闫学老师正是这样,紧贴着课程的内涵以及课标的理念,关注着每一篇文本最核心的文本价值,从而设定准确的教学目标,设计丰实高效的教学环节,达到教学的目的的。
新课标提倡学生的独特的阅读体验,那教师的独特解读也是必须的,试问:一个没有个性活力的教师,怎能教出一群有个性的学生呢?    《走进语文教学之门》中,王尚文先生也说过,语文教学是对话性的,而对话的要素必然少不了对说话者意图的揣摩和听者的应答。高明的应答,必然起源于对意图的准确领悟,并结合自我生命的感悟,做出进一步的教学内容重构,使得此文本“著我之色彩”,如此,完成了教者和文本的对话,文本生命获得了再生长,接着,如有必要,师者可以在学生和文本对话之时展示自己的对话成果,对学生必然会是一个新的思考点。闫学老师正是这样,不卑不亢的,解读着自己的语文,然后把它送给我们一线教师,让它变成大家的语文。我很喜欢这本书,正因为这种审慎基础上的自信。当然,尽信书不如无书,闫学老师书中有些地方,我也有点滴疑惑,且行且思吧。文本解读本来就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语文的文本承载的信息的丰富性。课文不应以教师的讲解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应该让学生自读自悟,积极主动地思考、寻求问题的答案,这就需要我们文本解读的个性化。不仅要从文本的角度、从教师教的角度、更要试图从孩子们学的角度去体验文本提供的情绪感受。  从儿童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以儿童的视角来解读文本,这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学最为重要的一种教学姿态和职业定位。作为语文教师,要走的路还有很长,要学习的也还有很多,我会学习解读文本中的多元性、言语性、兼容性、共享性。
总之,文本解读要以文本为基本价值取向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语文课再开放、文本解读再超越,都必须源于文本价值和学生发展,而不能脱离文本过度发挥,以教师自身的深入解读代替学生自我的独特体验,作揠苗助长式的肆意拔高。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一起探索文本的意义与价值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教材文本价值的最大化,教材文本的意义与价值一起是开放的,但是有底线的,教师一方面是底线守护者,另一方面是学生前行的促进者……所谓“平等中的首席”。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9 21:2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