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32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教师论文 加强语感、提高语文能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8 12:47: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文章 内容摘要:语感是语文能力的核心,而学校要求加强语感、提高语文能力,就是全方位训练学生对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的语言敏感力和文学语言的敏感力的。把课本作为培养语感的对象,就是要指点、启发学生运用朗读、默读、分析、比较等方法领悟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及其表达的思想感情和科学知识。而语感的强弱在相当程度上体现出一个人语文素质的高低,同样也体现出对知识的掌握能力、理解能力。关于这个问题语文界有识之士,很早就公开倡导语感教学了,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近些年来,改善了许多存在的问题。语感教学开始受到教育界的普遍关注,语感虽然具有不可捉摸性,整理但也绝非不可知,在进行语感教学时,可以通过诵读吟咏、揣摩咀嚼、实践训练、体验感受四个环节实现语感的积累、内化、形成与深化。从而不断加深学生的全面素质,加强语感、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关键词:语感;诵读吟咏;揣摩咀嚼;体验感受;提高语文能力;
    培养语感是语文教学研究中一个历久而弥新的课题。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文的锐敏的感觉。”吕叔湘先生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但在实际的语言教学活动中,这“最要紧”的“首要任务”并没有引起广大语文教师的真正重视,更没有认真去落实。近几年渐起一股语感探索热,有一些研讨争鸣文章见诸教育刊物上。语感主体对象的一种直觉同化,它的心理机制在于图式对语言对象加工作用,语感培养就是使学生心理形成这种对语言对象进行加工改造,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自主探索机会,给学生及时的强化安排一定量的仿写练习,提高学生的语文。

一、        诵读吟咏,积累语感、提高语文能力
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今人虽不能如古人说的这样去读书,但多读还是必不可少的。叶圣陶就曾说过, 学习 语文“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必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与耳才好。吟咏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 方法 。”刘国正先生在回忆他的语文老师善于用吟咏的方法时也说,当老师吟到得意之处,音节铿锵、声震瓦屋时,我也跟着吟咏,跟着铿锵,许多诗篇的妙,正是在跟着吟咏中体会到的。可见,吟咏是先出于口,再入于耳,然后了然于心。只要反复诵读吟咏,就能让学生直接迅速地感知语言的音韵美、节奏美、气势美,从感性上对材料进行主观的消化吸收,不知不觉间诵读吟咏的已经是自己的东西了。
譬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让学生投入地诵读几遍,学生就会或多或多少地感受到诗歌中所渲染出的秋天萧瑟、悲凉的意境。这就是客观事物激起的主观感受,是认知上的感性直觉,也是获得语感的前提。这时候再引导学生联系最后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学生就会很容易地体会出这首小令所要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诵读是培养语感的主要途径,是积累语感的最佳方式。但也只有掌握了诵读技巧,才能准确地表情达意,增强语感。所以,教师必须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诵读方法。

一般来说,文学作品中,作者的情感是借助语义的形象化和语音的语气化来传递的。因此,特别要注意让学生再现作者的语调和语气,“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让学生真切地感受作者的情愫和作品的意境。如读《扬州慢》中的“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不但语调要低沉,而且情绪要凄婉,于字里行间去体味那种“悲怆美”。而读“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时,则应强调高昂激越,声音铿锵有力,表现出“雄浑豪爽”之美。这样的表情朗读,是变学生被动为主动的语感实践,

表情朗读得好,不但表现出自己的语感能力强,而且会使学生对语文成绩不同的趋向。往往是作者情感的最高境界,要进入这种境界,全靠学生的自我参悟,是不够的。作为语文教师,在注重训练学生表情朗读的同时,也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还要充分利用课文朗读磁带,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来促进学生的语感能力。尤其是在教学诗歌和抒情散文时,要特别注重范读和美读。通过范读,把文章中的神情理趣,在声调里曲曲传达出来,让学生心耳并得,得到深切的了解。对于叙事叙情的文章,最好还要美读。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法,不但了解了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无论趣味或受用都会有很大的收获。

朱作人说得好:“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教师在教学中应解放思想,减少繁琐的讲解,删除一些繁重的练习,淡化一些知识的传授,适当引导学生诵读吟咏,不但加强语感能力,而且不断加深语文的能力,同时也不断提高扩展教师的授课能力。可见加强吟咏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

二、 咀嚼、内化语感、提高语文能力
  
在小学深深的铭记叶老曾说“一篇作品只读一两遍,未必理解得透,必须多揣摩。”点出了揣摩咀嚼的重要性。语感是由语言文字引起的心理活动和认识过程,语感的获得不能停留在单纯的言语直觉、经验的低层次上,还必须鼓励学生咬文嚼字,考究某个字或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微言大义”,仔细琢磨精彩句子、段落的妙处及其蕴含的 艺术 魅力。从而使语法规则以“格”的形式在学生的头脑中固定下来,内化语感、提高语文能力,具体表现如下:
1.要让学生揣摩文章的重点词语和关键语句。

2.让学生依据语境,揣摩语言材料,深入地理解语言的含义。《阿Q正传》中,写举人老爷在革命党进城前,送衣箱到未庄,有这样一句话:“这船从黑魆魆中荡来,乡下人睡得熟,都没有知道。”其中对“乡下人睡得熟”的理解就有必要联系小说中对未庄及其人员的描写,联系小说对辛亥革命的反映来充分体察语境,仔细揣摩。

3.具体品味语言还要注意调动生活经验,体会意蕴。叶老认为“单靠翻查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惟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点积累起来。积累得越多,了解得就越见真切”。如朱自清的《背景》中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过程的那段,只有充分调动读者的生活体验,才能更真切地理解文中所传达出来的父对子深沉的爱,子对父浓烈的情。

4.具体品味语言还要注意驱遣学生的想象力,形成感性和理性相通融的悟性,从而进入认知的境界,意会言语从而不段加强语感能力,提高语文能力。

三、运用积累,体会感情

我们常常会有这样的体会,当读者与自己生活相关语言文字,就会浮想联翩,很容易对这部分语言文字产生真切的感受。这说明,语感与生活联系紧密相连。如果缺少生活经验或不能将它鱼语言文字联系起来,就不容易获得语感。我们知道虽然语言文字表达是作者思想感情,但人的思想感情往往是息息相通的,教师应抓住这几个点,启发调动学生生活经验的积累,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让他们能和作者产生思想感情的共鸣,从而真切地体会出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感情。

四、以读促语,深化语感
汉语的意蕴深刻储蓄,有时真可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给出了学生感知语言的金钥匙——读。因此,教师要本着新课程标准强调指出的“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读中升华”这一精神,给学生留足留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通过各种方式的有效的读,使学生沉浸其中,细细品味,读出意、读出形、读出情、读出味、读出神,力求进入到“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的美妙境界,从而完成“外化—内化—外化”的完整的心理变化过程,扎实有效地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
如:《瀑布》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诗文,文中盛情赞美了瀑布的美丽壮观,蕴含了丰富的感情底蕴。教师如果只是生硬地讲解该篇语言如何如何优美,修辞如何如何生动、瀑布如何如何壮观,作者如何如何热爱瀑布,都远不如放手让学生反复诵读。从一开始惊奇地思量“瀑布声音这么大”到“忽然一转”的惊喜再到打从内心发出感叹“啊……这般景象没法比喻……”、“好伟大呀”乃至“如烟、如雾、如尘”的美妙的仙境。抑扬的语调,变化的速度,语音的轻重,使学生融入情感,深刻体会到瀑布的美丽壮观,对瀑布的热爱也自然而然地流入了学生心田。

五、启迪想象、创造语感

想象、联想是直觉思维的翅膀,启发学生进行丰富的联想与奇特的想象,让学生在能动自主的学习探究中创造性地获得语感。如:教学《一片树叶》一文时,我引导学生想象一下,被摘得一片叶子也不剩的小椿树会对小黄牛说什么呢?这一角色的换位,引发了学生的想象,他们都陷入了深思。酝酿之后,他们沉重地说:“救救我吧,它们都不爱护我。”“我好可怜啊,它们把我的树叶都摘光了。”甚至还有的认为小椿树会说:“我没有了衣服,我快死了。”“我是你们的朋友,请你们不要伤害我。”……这激发了学生对“小椿树”的同情,对“小动物摘树叶”的谴责,唤起了学生“爱护树木”的意识。
如上所述,在抓语感点训练的时候,其训练方法很多很多,教师要采用较为合理有效的方法,使学生揣摩出语言里含着的意思,体会出蕴含的感情,使学生抓住语感,指导学生反复的推销,让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历练、升华。
总之,培养学生语感、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对教师提出来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有较高的分析,综合能力和教学艺术;要求教师了解学生知识状况,了解学生原有的与即将进行的教学相关语感力,使教学更有针对性;要求教师要能准确的找出教材的那些部分最有语感教学价值;要求教师要能正确把握语感材料特征和规律,并按这些特征和规律来指导学生的诵读、品味,做相关练习;要求教师能根据自己语感来检验学生的语感正确与否;要求教师能根据学生在教学中反应,判断出学生对正在教学的语言材料的实际感知水平,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去实现教学观,实现教学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C﹞.北京:教育出版社,1980.
(2)吕叔湘.吕叔湘语文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3)李海林.语言教学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4)王尚文.语感﹝M﹞,第2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5)韩雪屏.语文教育的心理学原理﹝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6)《学与教的心理学》皮连生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4-11-20 19:07:15 | 只看该作者
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就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1.利用文本,创设人文情境,有意练习语感;2.多读多写,读写结合,丰富语言的文化内涵,形成语感;3.重视语文实践活动,培养语言感知能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1 04:1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