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038|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议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存在的问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3 22:11: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小议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存在的问题
吉林省蛟河市漂河镇九年制学校     孙斌国 王艳
息技术与课程融合,不是简单地应用与教学,而是应该创造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创设主动学习的情景,创设条件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接触信息技术,让信息技术成为学习者强大的认知工具,最终达到信息技术促进学习的目的,以期最大限度地达到预期学习效果。其主体是课程,而并非信息技术,切务为使用技术而使用技术,甚至不惜牺牲课程目标的实现为代价,以下列举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在实际运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融合课堂的教学模式单一
在目前的教学实践中,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主要应用方式是教师演示和学生操作练习。这种模式的一般做法是:教师花大量的精力在课前设计并制作课件,课堂上按设计的流程操作计算机,把知识内容逐一呈现给学生。有些教师自觉或不自觉地认为,编写和制作好了多媒体课件就等于把一堂课备好了,而没有进行细节设计。于是,上课就变成了幻灯片放映,受课件的编制形式所累,课堂教学被课件材料牵着鼻子走。学生学习也按照整个课件的结构和一些问题的“标准答案”进行,按照预先设定的模式、思路、线索进行人机交互,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深入地思考,只能顺应设计者的思维方式做一些简单的应答。这种做法限制甚至遏制了学生思维能力尤其是求异思维的发展,不利于鼓励创新,也与素质教育的原则背道而驰。尽管某些课件设计得比较精美,容量丰富,也具备多种感官刺激,但由于其缺乏交流互动,并未挖掘学生主体作用,学生尤如看了场电影,只观其面未达其意,教学效果不理想。而这种模式单一化、交互性差的课堂教学,也遏制了学生思维能力,尤其是求异思维的发展。
2、融合课堂不注重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教学系统只有教师、学生和教材三个要素。在现代化的教学系统中,多了一个要素——“教学媒体”。按照系统论的观点,这四个要素不是孤立地、简单地组合在一起,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而教学系统四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就是教学结构,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正是为了有效地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即彻底改变教学系统中四个要素的地位与作用。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多媒体技术在形象、直观、快捷传递课堂教学信息上确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很多时候课堂学习仅仅停留在感官学习、直观学习水平上,课堂教学在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上迷失了方向。弱化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过分依赖感官材料,是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中的一个误区。
    学生通过动感、直观的材料来进行学习,本来是信息技术带给学生课堂学习的便利和优越之处,但过分依赖动感、直观的学习材料并形成思维上的惰性,则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内在质量。学生通过形象材料来学习,追求的应是“思维学习”、“高级学习”和抽象学习,而不仅仅是感官学习、直观学习。例如,在进行小学科学试验课时,教师让学生用电脑中的动画模拟水的循环,在电脑上观察水是怎样循环的,学生难以获得切身的体验;还有一些协作形式的课,明明可以大声在课堂上发言的,却要在论坛中用敲击键盘取而代之。
    也许他们认为有了信息技术这样现代化的工具,传统的东西就过时该淘汰了,在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热潮下,他们将信息技术神话了,完全是为了融合而融合,过于注重形式,而对教学效果思考不够,甚至连教师也迷失了自我。一次遇上临时停电,一位教师不得不采用传统教学方式时,他发出这样的感叹:今天我没有利用任何信息技术,我感觉讲得很顺畅,学生听得也挺投入。可见,并不是有了信息技术这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传统的教学形式就该丢弃,它们是各具优势、又各存弊端的,也并不是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就必须堂堂课、样样课都要与信息技术搭边,即使明知没必要,也要牵强着放进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3 22:11:48 | 只看该作者

3、融合的内容封闭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基础是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最大的优势在于资 源的利用, 资源的丰富性、 广泛性和多样性, 不管是通过自建资源库, 扩展教学内容,还是利用网络获取教学资源,即时获得所需信息,都 可以大大扩充课堂内容, 丰富学生的知识容量。 而在实际的教学当中, 我们的思想依然没有很好的解放,并不能把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培养 学生的信息素养,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做为教学基础。我们教学的出 发点,或者说立足点依然是课本,所讲授演示的课堂内容也只是局限 于课本的基本内容,这样也只是将课本内容搬到了屏幕上,这样的整 合,仅仅是书本文字数字化的过程而已。过分依赖课本,造成课堂内 容的封闭,教学知识的局限,无法体现出信息技术的优越和网络资源 的海量。
4、信息技术的使用流于公开课的形式
目前,尽管有许多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和的公开课,然而信息技术在实际学科教学中却使用得很少。许多整和行为只是为展示需要而设,没有深入到日常教学中。公开课“作秀”的背后却蕴藏着教学改革面临的实际困扰。许多一线教师表示考试压力重,教学倾向于满堂灌的口授,这不仅忽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更不用说人文教育和情感态度,价值观。采用信息教学只是为公开课的“作秀”罢了,疏不知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也无所适从,尽管教师课前也苦心经营,结果还是事倍功半。现在的一些课,特别是一些公开课,非常注重学生的活动,教师往往设计了多种多样的活动让学生“活”起来,“动”起来。有时就会出现这种情况:课堂上热热闹闹,学生活动量比较大,但课后一查,学生并没能从这节课中真正地学到些什么,课堂教学效果比较差。
教师在设计活动时,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教学重难点,要体现出学生在活动参与中的理解、表达能力的培养、活动参与后达到意义建构的程度即活动效果。这样的课才是一堂成功的课。
5、滥用技术软件
有教师认为,越是采用高级的技术软件,就越能体现教学的先进性,教学课件越是新颖,所用图片、动画和音响越多,就越能体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和的力度。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唯恐体现不出电脑能够储存大量信息这一优势,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所有材料事无巨细尽数罗列,而在使用时,受课时限制,只能加快单位时间传输的信息量。音像视频、PowerPoint、Flash、投影齐上阵,结果是五彩缤纷的多媒体信息包围着学生,其琳琅满目的程度令人头昏目眩,无法进行知识由“同化”到“顺化”的编码,这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所需内容、意义的检索处理和理解接受。这就是多媒体信息海洋中的“迷航”现象。这样的课件教学极易导致视、听觉的疲劳,思维训练也不足,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不良后果尤其突出。这样的教学既缺乏实效,又超出了教师精力承受度,偏离了课件使用的本义,弊大于利。
在这种误解下,许多教师大力开发“精品课件”以便在公开课上“亮相”结果却导致了学生注意力分散或在新技术面前茫然失措;或者,有些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滥用各种技术手段,使得课堂教学变成了新型技术装置的展览会。
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是信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出现的困难,归根结底在于认识和技术条件两个方面,当然也包括教育自身改革的滞后,这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就是现实中“融合”的误区。“融合”是分层次的,应该是循序渐进的过程,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教师观念的切实转变,以及技术和资源的改善,“融合”还是大有益处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3 20:4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