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常见误区及改进
[摘要]: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将成为教育发展的趋势,信息技术将成为教师教、学生学及环境构建的工具,它将改变教学结构,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益。然而,很多教师并没有理解什么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整合中出现很多误区。本文通过对常见误区的阐述,旨在提高教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正确理解和合理运用,积极转变教学行为,促进教育发展。
[关键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误区 改进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新途径,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们作为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整合的目的在于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方法来改善教育教学,促进教育的发展。
每位教师都想发挥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作用,更好的进行教学。然而现实中,很多老师都没有正确的理解什么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课件,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关键是运用信息技术,从而导致教学中出现很多误区。对此,我就自己的一点认识进行浅谈。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
我国教育技术界权威专家李克东教授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整合的三个基本点是:
(1)要在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活动。(2) 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3)利用信息化加工工具让学生进行知识重构。
何克抗教授认为: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教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目前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说法与定义很多。分为“大整合论”和“小整合论”。“大整合论”的观点主要是指将信息技术融入到课程的整体中去,改变课程内容和结构,变革整个课程体系。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互动性双向整合,促进师生民主合作的课程与教学组织方式的实现和以人的学习为本的新型课程与教学活动方式的发展,建构起整合型的信息化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促进课程整体的变革。“大整合论”观点有助于从课程整体的角度去思考信息技术的地位和作用。
“小整合论”则将课程等同于教学。这种观点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同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信息技术主要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教学的各个层面中,包括教学准备、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主要分为两类:
(1)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这一层面的整合结果包括:CAI、Web-based CAI,CMI、校内闭路电视、卫星传输教学节目、电影、幻灯等利用信息媒体展示教学信息而开展教学的模式。
(2)信息技术与学习活动的整合,这一层面整合结果包括:CAL、CSCL、利用计算机网络开展的讨论,在线会议,利用视频会议开展网上讨论学习、在线答疑等模式。这一层面的整合体现了信息技术不只是作为呈现教学信息和抽象知识的载体,它更多地是作为教与学的互动,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的工具特点。
二、教师在教学中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误区
(一)混淆计算机辅助教学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很多教师认为只要用了信息技术或是计算机技术就是进行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在他们“整合”的过程中,信息技术的使用只是辅助了原来的课堂教学形式,没有改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这只是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