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下午在高三(24)班上课,执教《太平天国运动》一课,在梳理完基本史实后,对太平天国的评价,引用了马克思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的如下的两段史料:
材料一 1853年,马克思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世界上最古老最巩固的帝国八年来在英国资产者的大批印花布的影响下已经处于社会变革的前夕,而这次变革将给予这个国家的文明带来极其严重的后果,到达最反动最保守的堡垒的大门,那么他说不定就会看到这样的字样:中华共和国,自由、平等、博爱。”
——马克思《国际评述》
材料二1862年,马克思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除了改朝换代以外,他们没有给自己提出任何任务……他们的全部使命,好像仅仅是用丑恶万状的破坏来对付与停滞腐朽,这种破坏没有一点建设工作的苗头。……显然,太平军就是中国人的幻想所描绘的那个魔鬼的化身。但是,只有在中国才能有这类魔鬼,这类魔鬼是停滞的社会生活的产物。
——马克思《中国纪事》
让学生向细读史料,讲解史料研读基本方法: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句、把握材料的主旨、领会材料的价值、据此进行问题设计。
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各自代表展示各自设计的问题。
出示教师设计的问题:1.材料一、二,马克思如何评价太平天国运动?2.马克思为什么做出了截然不同的两种评价? 3.马克思对太平天国的评价的着眼点是什么?
在解答了问题1后,在解答后面的问题1和问题2,在设疑:马克思对太平天国的了解通过哪些途径?主要是报纸,也可能是侵华的英军士兵,这些是二手史料。1853年,生活于工业革命时代的马克思对太平天国的评价,这时太平天国运动刚刚爆发,由于其发展迅猛,对旧的封建统治秩序产生了猛烈的冲击。在这种背景下,马克思通过对他所了解的太平天国运动的状况,做出了自己的带有可能性的判断。着眼于他对欧洲社会的了解和分析,认为欧洲工业革命对中国产生巨大影响,中国也会在工业化浪潮冲击下走上政治化的道路,即建立一个中华共和国。然而到1862年,在太平天国失败前夕,马克思对太平天国的态度急剧变化,认为太平天国没有一点建设的苗头,是这样吗?这道题即以此为切入点命题。与材料不符的是“未提出建设性方案”,如何解答,联系所学过的史实:《资政新篇》要向西方学习,建设一个工业发达、政治民主的近代化的中国,即可证伪。不要以为马克思所有的话都是正确的,要明白看问题的视角和立场等。这是历史学习和历史研究要注意的事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