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894|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培养方案研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0-4 20:37: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培养方案研究
【摘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仅是当前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更是加速推进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必要途径。为了信息技木与课程整合的顺利实施,作为基层教育工作者的中小学教师究竟应该具备怎样的能力结构?如何才能培养和提高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研究中的新课题。目前,有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很多,但大多是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策略、方式、模式等方面的研究,而专门针对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结构及其培养的研究相对较少。鉴于此,笔者对农村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和研究。
【关键字】: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教师培训
一、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回视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运用和网络环境下教育资源的重新组构,加强教师的信息技术教育已成为教师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走向。近年来,发达国家对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予以极大关注。我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是随着教师继续教育的发展而运作的,大体上经过了三个发展历程:(1) 1984 年至 20 世纪 90 年代初期的起步期。1984年在邓小平“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抓起”的口号鼓舞下,我国的信息技术教育从无到有,得到发展。1990 年,随着我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揭幕,对已达国家规定学历的教师提出了提高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的培训要求,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使一些教师的计算机应用知识得到补偿。(2) 1996 年至 1999 年的发展期。1996 年,教育部制定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草案)》、《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开发指南》,使教师的继续教育向纵深发展。 (3) 2000 年至今为全方位运作期。尽管我国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存有“数字鸿沟”,但通过多年的运作尝试,它在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大力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等方面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一)为什么要对中小学教师进行信息技术能力培训
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信息技术,对当代社会产生着重大的影响,改变着我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呼唤着教育必须进行深刻的变革。教育的深刻变革,以信息技术和教学设计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是突破口。目前,教师已经普遍学习了信息技术的基本操作和一些信息处理软件的使用,如操作系统、文字处理、电子表格、上网浏览等。尽管教师已经学会了计算机的操作,但大部分教师还不知道怎样在自己所任教的学科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许多教师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使用信息技术,这跟教育部提出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相符合。解决这个问题,教师需要培训,通过教师的培训,解决教师的现代化教育理念问题,解决教师在教与学中正确使用信息技术的问题,解决教师的各方面信息能力的问题。作为站在教育事业最前沿最基层的中小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显得格外重要。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10-4 20:37:14 | 只看该作者

1.现代教育技术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随着多媒体和网络的发展,教师不再是学生的惟一或主要信息来源,学生可以通过因特网、电子图书馆和卫星电视等各种渠道获得大量学习资源,这样就真正改变了师生的角色地位,确立了教师的主导地位,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2.现代教育技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主动学习。
在现代教育技术提供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则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学习习惯来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学习内容,交互式教学环境使学习形式从“大锅饭”转变为“自助餐”,学生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而不是一切都听从教师摆布、被动接受,这种主动参与性就为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使学生能真正体现出认知主体作用。
3.现代教育技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中小学生具有较强的逆反心理,如果一味采取灌输式的教育,如果一味采取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将会使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一旦产生这种情绪,学习效果必将大打折扣。而采取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的形式多样化了,教学的内容丰富多彩了,教学的趣味知识增多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生可以在轻松的环境下接受新的知识,效率提高。
(二)培训的内容
1. 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教育思想、观念以及教与学理论的培训
(1)要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必须要转变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转变是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活动的前提。思想不转变,在传统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使用信息技术,只会是“穿新鞋走老路”,不能做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机融合,因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不仅仅是运用信息技术,它将伴随教育、教学领域内的一场深刻变革。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育观念是建立在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的前提下,教师和外界环境都要围绕为学生服务,帮助和促进学生对知识进行有意义的建构。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等与传统教育相比,都要发生相应的转变。
(2)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必须要加强教育基本理论的培训。在学习理论方面,重点学习素质教育理念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素质教育理念是新型教学模式探索和构建的基础、引导或前提。教师在培训中学习现代教育理论与学习理论、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设计理论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各门学科的教与学中。
2. 教学中教师的各种信息能力的培训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指导意见》中规定,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包括以下的内容:信息技术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操作系统、文字处理、因特网基础、文稿演示、电子表格、网页制作、课件制作等。这些实际上都是信息技术的基本操作,教师除了要掌握这些基本的操作和软件的使用外,更重要的是培养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1)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能力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是以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学习资源的利用为基础进行的,目的是将学习资源和教学过程综合起来进行的设计。教师应该能将各种资源放在特定的教学环节中,有针对地进行教育技术教学设计的能力。教师应该能够整合现有的资源,设计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学习活动,促使学生投入地进行分析、综合、解释活动,创造出新颖的学生作品。
(2)选择资源的能力
因特网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并提供了搜索信息的工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取信息的时间太多就没有精力来理解、处理和运用这些信息资源,也无法把这些信息转化为新知识。因此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事先从因特网或其他途径选择并获取有用的信息。
(3)有效地获取信息资源的能力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式有多种,在基于资源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呈现给学生的是一个问题或一个教学情景,让学生根据问题搜集信息,找出问题的答案。在此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自己先通过网络来获取相应的信息,以对学生搜集信息的过程进行有效的指导,减少学生浏览信息的盲目性,提高学习的质量。
(4)评价信息资源的能力
因特网具有丰富的信息资源,但不是所有的信息资源对教与学都有用,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对各种信息资源进行价值评价的能力。教师要对所获取的信息资源进行鉴别,筛选出有用的信息。因此,教师不但要精通本学科的知识,同时,还应有比较宽的知识面,真正成为一个合格的、博学的学生学习的指导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4-10-4 20:37:19 | 只看该作者

(5)使用信息资源的能力
要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教师除了具备选择、加工、评价信息资源的能力外,还应该具有使用信息的能力,能够准确、迅速地接收信息,并能对信息进行分类、储存和检索等,把信息有效地组织成学生学习的资源。
(6)开发信息资源的能力
在过去的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大部分的培训时间花在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上。根据以往教师培训的经验教训和美国的教师教育技术标准来看,对一般的学科教师的培训,重点不是资源的开发,如课件的制作、网页的制作等,而应该注重教师对资源的选择、利用和评价。
(7)与信息技术有关的信息意识、道德、伦理和法律问题
教师的信息意识是指教师对信息的敏锐度,捕捉、分析、判断和吸收信息的自觉程度。教师的信息意识关系到教师教学水平和创造型人才的培养水准。培养教师树立现代教育的信息观,自觉地将各种信息工具应用于教学中,善于使用因特网上的信息资源。
学校教育要强调德育领先,强调教师在德育中的作用。随着因特网的迅猛发展,网络信息共享、信息的所有权、知识版权、个人隐私、计算机病毒、网络非法入侵、淫秽信息的散布、信息骚扰、网上欺骗、破坏网络资源等网络伦理问题也随之出现。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具备信息的伦理道德修养极为重要。在教师的培训中要使教师懂得,在对信息的获取、 加工、处理、传输过程中要遵守一定的信息道德与伦理, 并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地教育学生。教师应具有辨别健康信息和污秽信息的能力。教师要了解与信息技术有关的社会、伦理、法律和安全问题,并将这些知识和观念应用到实践中,养成遵守与信息技术应用有关的法律,养成良好的信息技术应用的道德习惯。
3.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有关知识
目前,教师已经掌握了信息技术的操作,但是教师不知道信息技术如何与学科整合, 因此, 在教师的培训中,可以对教师就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案例”进行培训, 以便教师能根据自己所任教的学科, 进行模仿,开展整合。
4.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育评价方式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育评价包括学生自我评价、学生间相互评价和教师评价。教师通过培训,一方面要知道学生自我评价和学生相互评价的重要性,学会评价标准的制定,另一方面能利用信息技术更方便、有效地评价学生对学科内容的掌握情况,教师能利用信息技术收集分析数据,解释结果,以改进教学实践,促进学生的学习。这方面的培训在国内教师的培训中是很少的,教师对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评价理解和运用得较少,我们在今后的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要把这方面的培训也列为一个比较重要的内容。
(三) 培训的途径和方法
1. 培训的途径
教师培训比较常见的方法是参加市、区各类培训班和校本培训。
参加市、区各类培训班,可以组织相同或相近学科的教师一起培训,比较有学科针对性,教师之间由于是相同或相近的学科,便于大家研究。但是这种培训每个学校只有少数教师参与,接受培训的教师数量少,另外培训活动多在校外,对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有一定的影响。还有,在培训中,过去最常见的是听讲座,听报告,教师处于被动地位,缺乏主动意识和投入感,要提高培训质量,必须要让受训的教师主动地学习。校本培训对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的影响比较小,灵活性比较好,这是目前教师培训的一种比较好的方式。但是这对学校培训教师的要求比较高,虽然学校可以请专家到校作专题讲座,但是学校自己必须有这方面的带头人,学校必须要在这方面研究得比较深入。
2. 培训的方法
不管是市、区各类培训还是校本培训,都可以采用以下的培训方法。
(1)请专家作讲座
这种讲座,主要是培训教师的现代教育理论和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新型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使教师接受新的教育理念,树立信息教育意识。
(2)集中专题培训
围绕某一专题,把理论学习、学术讨论和课堂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受培训教师的信息能力。可以是教师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的培训,也可以是通过具体的优秀案例,进行整合方法的培训。在培训中,要注意讲和练结合。一种是各种信息能力的培训。在过去的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信息技术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操作系统、文字处理、因特网基础、文稿演示、电子表格、网页制作、课件制作等方面的培训开展得比较多,但是由于没有跟教师所任教的学科结合起来, 比较侧重信息技术, 教师参加了培训班,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信息技术基本操作,最大的问题是教师不知道自己所学会的信息技术操作如何在自己的教学中使用,所以今后这方面的培训应该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任务应该是与课程有关的内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4-10-4 20:37:24 | 只看该作者

另一种集中培训是类似inter 未来教育的培训。inter 未来教育培训主要是为了支持信息技术在课堂上的有效利用而设计的一个全球性学科教师培训项目。通过培训,使各学科教师掌握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要求各学科教师学会利用信息技术和资源进行教与学,使教师掌握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新型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等信息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团队合作精神、解决问题的能力。inter 未来教育培训的重点不是计算机的操作,而是让教师参与和体验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式教学和探究式学习的模式。
(3)课题研究
以课题研究为中心,激发受培训的教师学习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教育科研理论和掌握教育科研方法的积极性,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和在教学实践中的创新能力。教师在学习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开展创造性的研究。通过课题研究,探索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与学,在课题研究中学习和提高。
(4)观摩学习
组织教师观摩校内或校外优秀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课,通过观摩,教师能更具体地体会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方法,能学习他人成功的经验,也可以发现他人在整合中的不足或值得思考的地方,以便教师更好地开展这方面的研究。通过观摩,教师可以了解很多知识,学习很多比较成功的整合的经验。另外,每个地区都会经常举办一些一定规模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课,应让教师多观摩学习。观摩学习以实践为基点,着力解决课堂教学中某些问题。
(5)学术沙龙
教师围绕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研究中的热点问题进行学术讨论,可以集体确定讨论的主题,大家分头探索、研究,集中讨论,最终形成共识。随着网络的普及,这种学术沙龙可以在因特网上以论坛的形式开展。
二、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存在的问题
1. 培训内容设计不合理,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的现象明显
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的培训仍然以信息技术的操作为主,并没有对其进行先进教学理念和信息化教学设计理论方面的培训,使得很多教师虽然掌握了许多信息技术操作知识,却无法有效地应用到实际的教学当中去。而信息技术培训不仅要使中小学教师认识到教育信息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掌握从事信息教育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重要的是要更新教育理念,提升教育教学能力。有人尖锐地指出,这是“有思想没技术”和“有技术没思想”并存。相当部分应用培训仍停留在演示型的课件制作上,或者是机械地套用国外的某一个课程设计模式,真正把信息技术应用融入教与学全过程中的培训甚少,培训在质的方面没有创新,这就造成信息技术的应用始终在初级层次徘徊。况且教师培训工作基本上是由校外师训机构承揽的,而信息技术课程只是众多必修课程的一种,由于授课教师对中小学教育实际认识不足,不了解基础教育中各科教学内容及其相互联结,加上培训课时过少,因而在培训中过于强调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知识传输,有的花大量时间讲解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基础知识,其结果并不能提高受训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所学的东西并不能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
2.培训操作方式过于整齐划一,实效差
调查显示,教学一线的教师大部分欢迎信息技术培训,具有较强的动机。然而,教师继续教育中的团体推进、整齐划一的操作范式难以激发其学习的兴趣,不能满足其积极的学习心向。一些地方把全员培训理解为教师集中面授,“大呼隆”上课,这使得操作技能极强的信息技术培训只能流于形式,既不能促成信息技术与诸学科的整合,同时也不能培训教师的动手操作能力,强行灌输或仅仅把黑板移到屏幕上的教学方式,使受训教师的主体性和创造性难以发挥。
3.培训中的功利主义色彩严重,培训的目标不明晰
受经济利益驱动,一些培训机构想借政策之风在培训中“大捞一把”,只关注培训的经济效益,忽视培训的社会效益。而大规模的教师培训,也使得现有的一些师训机构难以“招架”,只能疲于应付。信息技术培训不仅要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和技术支持,同时要求师训机构应有相应的计算机网络平台及相关资源,这是保证培训质量的前提条件。
4.信息技术培训等同技术培训
现有的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在内容设计上,主要以学习一些硬件的操作和软件的使用为主,没有关注使用信息技术的理论和方法和如何提高教师的教学观念。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不仅仅是教学手段的丰富,更是整个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师需要重新考虑如何开展教学活动,如何安排教学程序,如何给学生以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因此仅仅依靠在技术和操作上的培训并不能保证提高受训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把他们所学的东西用之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
5.教师对信息技术培训认识不足,培训的技术内容滞后
这是解决好“为什么要学”的问题。在当前很多教师对信息技术存在很多的认识误区。一些老师认为信息技术是可有可无的,不采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工作,教学效果也不错,信息技术的引入反而会使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过于分散,最终影响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这样由于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致使一些老师在参加信息技术培训时功利性太强,就是走走过场,拿个培训合格证,而对自己的信息技术能力的提高上没有一点进步,也就更谈不上将信息技术运用到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了;由于信息技术更新周期短,发展快,先进技术在教学上的运用和转化必然会越来越适合学生发展的需要和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因此对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应跟上信息技术发展的脚步而随时进行。但现有的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由于培训系统的不完善使得培训内容出现数年不变的现象,远远落后于技术的发展,从而失去了很多的教育机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4-10-4 20:37:28 | 只看该作者

6.培训后缺乏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现有的学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的培训,大都采用集中学习的方式,培训单位只负责把规定的内容传授给学科教师, 并没有注重对其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这些能力主要包括: 网上收集、筛选、应用信息的能力。由于教师缺乏这些能力,使得在日后的教学中自己很难获得足够的课程资源,而从目前各校的资源库建设情况来看,也根本无法满足学科教师的需要。另外一方面,培训结束后,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由于得不到及时帮助和支持,会产生孤立无助的感受:要么干脆放弃使用信息技术,要么在作公开课时请专业的信息技术教师代劳。这就是目前存在的很多教师虽然经过培训,却无法把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中的瓶颈问题。当前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的问题并非以上诸种,高水平培训基地的欠缺、培训模式单一、师训机构师资力量的不足、教学资源库的匮乏等问题都影响着信息技术培训绩效。
三、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应循的原则
如何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如何加快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其关键在教师。《21 世纪初中国全民教育发展的基本策略》中强调指出,为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要“大力开展对在职中小学教师进行信息技术的全员培训。为提高培训效能,必须把握信息技术培训的若干原则。
1.全息化是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应循理念
研究认为,教师迫切需要参加信息技术培训,是与其原有的电脑经验水平、对电脑在教学法中的作用的认识、学习和教学观念有关。单纯地培训电脑技能固然能提高教师的电脑经验水平,但不能自然地转变教师对电脑的认识,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无法实现教学范式的转变。注重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学科教学和学校的管理之中,利用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和管理方式进行改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中指出:要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因此不能在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之间划分界线在继续教育中全方位渗透信息技术真正促成受训教师观念的转变、教学范式的转变和信息素养的提升。如果培训仅为了获取一个“证书”那就有可能游离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本旨和目标。
2.信息素养是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追求目标
在信息时代, 信息素质是中小学学生必备的基本核心素质之一。而基于信息和网络环境下的教师, 其自身的信息素养如何直接影响着受教育者的良好信息素养的形成。信息素养包括文化素养(知识层面) 、信息意识(认知层面) 、信息技能(技术层面)等三个层面的内涵, 它应成为当前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目标趋向。有调查认为, 在我国教育技术发展较快的地区尚有1/ 3 的教师对教育技术知识不甚了解。这从一个侧面说明, 加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无疑, 教师信息技术的匮乏是制约教育信息化进程的主要原因之一。然而, 为培养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 在培训中不能仅滞留在知识的范畴, 停靠在技术的亮点, 目标锁定在操作的层面上, 除了使受训教师掌握必要的计算机及其网络知识, 正确操作现代化教学手段并制作相关课件外, 还应了解以下问题: (1)消除部分教师对电脑及其网络的“未知恐惧”心理, 使其坦然接纳信息技术; (2)树立网络教育的服务观, 明晰网络技术只是一种工具,“教育”才是其本质所在, 既不能对先进的教育手段弃之不用, 置之不理, 也不能走入“网络万能”的误区, 视其为解决教育症结的灵丹妙药, 或攻克教学难关的万能钥匙; (3)强化信息技术的整合功能, 绝非孤立地学习信息技术; (4)培养受训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 以解决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4-10-4 20:37:33 | 只看该作者

3.因地制宜是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方针
随着参与信息技术培训的教师队伍扩展, 针对我国信息技术资源分配失衡的状况, 大力建设基于Internet 的教师网络培训基地非常必要。但在培训中绝不能采取“一刀切”、“一锅煮”,应从中小学的教育教学特别是信息技术教育开展的现状出发, 遵循科学规划、全面推进、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的原则, 按需培训, 学以致用, 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 信息技术培训应面向基础教育, 研究和服务于中小学, 尽可能采取多种方式以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层面的教师需要。如果忽视我国教育发展不衡、资源配置不均这一教育国情, 一味以政策手段敦促中小学教师盲目参与低层次或赢利性培训, 只能导致教师资源的浪费。试想, 一些贫困地区的中小学教师根本就没有摸过键盘, 也不知“网”为何物, 即便短期培训见效, 而回校后却不能“武装”教学, “证”有何用? 只有因地制宜地开展信息技术培训, 才能满足不同层次的教师需要, 提高培训的效益。当然, 信息技术培训者队伍素质如何, 也与培训质量直接关联。
4.走向校本是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落脚点
大规模集团式异地培训, 存有理论脱离实际、加重中小学教师经济负担、引发学校内部管理矛盾等诸多弊端。而源于学校本身发展需求, 由教师供职学校启动的校本培训方式, 在中小学教师非学历的信息技术培训中有重要的开发价值。校本化, 就是根据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开展现状, 立足校本, 利用本校资源有效开展信息培训。因此, 学校可利用已有信息技术资源, 通过能者为师、校本专题受训、行动研究、教学反思、远程教育等形式, 结合教育教学实际, 实现“做中学”、“学中做”,实现现代教育技术和学校实际的最佳结合, 有效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而实际上, 由于信息技术更新周期短, 发展无止境, 任何教师一次性短期受训都是无法跟上信息技术发展的脚步的, 校本培训无疑为教师继续学习信息技术提供了支持。可以预见, 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 “校校通”工程的全面实施和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 校本培训必将是信息技术培训的趋向所在, 而且会得到极大发展。
四、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对策思考
(一)切实有效地抓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培训
1.加强教育理论学习,促进教育观念的转变。
要培养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首先要求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有些地方之所以培训效果不佳,培训过后学校一切教学照旧,就是因为培训者一味注重教师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培训,而忽视了教育观念的转变。在培训过程中,我们提醒教师首先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使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要求教师掌握计算机和网络的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改变固有的教学观念,教师成为学习资源的开发者、建设者和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促进者、研究者,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教师通过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可以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前沿信息,及时更新教育观念,指导自身的整合教学实践。理论学习,可采取集体听课(专家讲座)、小组讨论(谈感想)和自学(写体会)等形式,培训文献资料即可由培训者直接提供,也可引导受训教师上网搜索获取。需要注意的是,转变观念,不能光靠讲“大道理”,必须理沦结合实际。有些纯理论性的专家讲座,因为缺少适合的案例,听报告的教师觉得缺少可操作性,对转变观念的推动作用不大。因此,对于那些暂时不理解的教师,培训者需要寻找足够的新鲜的案例来帮助他们转变观念。
2.培养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为实施整合奠定基础。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可以采用“外请专家,内用高手,内外并用”的培训方式。具体可以采取:①由专门的教师培训机构组织,有层次、分阶段地进行集中、轮流培训,采取专家集中授课与上机操作实践相结合;②建立“校本培训”制度,根据本校实际和教师需求“因材施教”,采取集中培训和个别指导相结合,并由学科骨干教师和信息技术骨干教师牵头成立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习辅导小组,以点带面实施培训;③引导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做到自主学习与互助交流相结合、教学实践与反思研讨相结合;④结合课题研究进行培训,各校可以通过多学科、多角度、多领域的课题试验促学习、促研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4-10-4 20:37:38 | 只看该作者

3.培养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机结合。
笔者认为,“案例分析”与“任务驱动”相结合的培训方法是培养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最行之有效的办法。在培训中,培训者应多向教师展示整合比较成功的优秀案例,引导他们对案例进行分析,分析其整合的思路、整合的方法,尤其要注意找出其整合切入点,发现规律;引导教师反思这种整合设计给教师教学及学生学习带来了怎样的变化,找出其可借鉴之处及可改进之处。典型案例可以来自受训教师的教学实践,也可以取自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在“案例分析”之后,再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要求受训教师以本学科内容为核心,利用信息技术设计解决一个自身学科教学中的问题。而在培训初期,培训者就应提供大量结合学科的网络资源索引目录作为学员学习的支架,使学员在“做中学”过程中逐步形成自主搜索和筛选课程资源的能力。由于不同学科知识结构上具有明显的差异,因此,以“任务驱动”法进行培训时,应该实行对不同学科领域的教师进行分班培训。
4.培养整合教学实施能力,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落到实处。
由于教学模式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效果影响较大,因此,培养教师整合教学实施能力关键是要使教师掌握各种整合教学模式的选择、组合和具体操作方法。要让教师学会根据自己学科的特点、教学内容的特点、学校条件以及学生的水平选择合适的整合教学模式组合,并能有效地实施。具体的培训方式可以采用:①听课与教学研究相结合。通过组织教师听学科专家的示范教学课,让教师在实际的教学情景中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策略和教学模式,学习如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营造有效的数字化学习环境。通过观摩、评价其他教师公开课,引导教师将自己的教学与示范、公开课进行对照比较,分析、研究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鼓励教师将所学理论运用于实实在在的教学活动中。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设计和实证研究的训练,逐步熟悉信息技术环境中的学习和教学,直到能够灵活自如地利用信息技术完成教学任务。
5.培养对整合教学活动的评价、总结、反思能力,不断提升整合教学水平。
在整合教学过程中,评价和反思应该贯穿始终。教师通过对自己的整合教学过程及效果做出评价、总结和反思,可以获得宝贵的经验、教训,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确保发挥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优势和实效。因此,培训者应该培养教师经常性的对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活动过程以及学生学习效果进行反思、分析、评价的良好习惯,通过提高教师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其整合能力发展和教学思想的革新。要注意引导教师从“学生的角度”或者“从教学的实际出发”去分析、评价自己的教学设计方案,看它是否真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是否真正能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和发展,进而对方案加以修改、完善。对于整合教学设计方案,除了采取教师自评外,还可请专家评估,以及教师之间互评。
6.大力推行校本培训模式
校本培训是根据学校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现状,充分利用本校已有信息技术资源和人力资源有效开展整合培训。校本培训可以通过能者为师、校本专题培训、行动研究、教学反思、远程教育等多种形式,结合教师在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和需要,实现“做中学”、“学中做”,从而切实有效地提升教师的整合教学水平、“教师在完成角色与技能的双重建构时,也是处于一个学习者的地位,因而以“做中学”为代表的一系列适合学生主动构建的学习也同样是适用于教师学习的”⑧,“做中学”使教师的培训与工作在某种程度上合二为一,而校本培训是教师实现“做中学”的最佳途径。毫无疑问,校本培训在保证了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同时,为教师参加在职培训、不断提高自身整合教学能力提供了有力的支持。随着中小学信息化建设水平的提高,“校校通”工程的全面实施,校本培训必将以其针对性强、时效性强、可操作性强、亲融性强以及培训形式多样化等优势成为培养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的主要模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7 23:3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