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气候》教学设计与反思
[打印本页]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4-10-3 13:59
标题:
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气候》教学设计与反思
名师教案 《气候》教学设计(第1课时)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 亓孝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我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和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我国气温的分布特征;阅读温度带分布图,说出我国温度带的分布,知道它们的划分依据,提高学生读图、分析、综合、比较的能力,掌握分析气候特征的方法。
2.了解我国气温南北差异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知道不同温度带的农作物差异,渗透“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我国气温的分布特点及差异。
2.教学难点:温度带与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三、教学策略
根据课标要求,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引导学生阅读并分析地图。以启发式教学为主,以问题推动学生的学习,理论联系实际,逐步形成区域地理学习的策略与方法。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根据教材的导学问题自学课文、绘制中国轮廓地图备用。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情景设置
教师:同学们,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中国的地形和地势,知道了地形和地势影响我们的生活,下面的故事也展示了一些自然环境对我们生活的影响,请大家观看图片,说出图片中人们的生活主要受到哪些自然环境的制约?
学生:(读图片,思考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教师:刚才看到的这些现象都是受什么因素的影响呢?对,就是气候。那么从今天起,我们就来学习影响我国自然环境中的第二个要素,来了解中国的气候。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切入主题,引发学生兴趣。】
讲授新课──读“我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我国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描述我国1月和7月气温特征
教师:之前我们已经学习过有关气候的一些基本知识,气候包括哪两个基本要素呢?
学生回答预设:气温和降水。
教师:今天我们就先来学习中国的气温。说到我国的气温,小明是深有体会,他每年冬天都要从海口回哈尔滨老家过年,体验沿途的气温变化,服装也从短袖一点点加到了羽绒服。有了这样的经验,他暑假准备回哈尔滨的时候,就有备而回,也带了羽绒服。可是他这次却有了不一样的感受。这次怎么不冷呢?小明的这两次经历说明了什么?我国南北气温差异在冬天和夏天有什么区别?
学生回答预设: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温差小。
教师:同学们可以通过生活实际得出刚才的结论,让我们从地图上验证一下我们刚才的发现。出示“我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和“我国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读地图要首先读什么?
学生回答预设:先读图名,左边这幅图为我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代表的是我国冬季平均气温的分布,右边的图为我国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代表的是我国夏季平均气温的分布。
教师:读图的第二步是读什么?
学生回答预设:读图例。
教师:通过读图例,我们可以知道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的温度范围。接下来我们就开始读图的第三步──根据问题,提取信息。
【设计意图:回顾读图方法。】
教师:请同学们依次完成PPT上的提示问题。(问题1)阅读我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依次标注各等温线。图中共有几条等温线?每相邻两条等温线之间的温差是多少摄氏度?大家根据等温线数值变化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回答预设:我国1月气温从南向北递减。
教师:请大家找到一条特殊的等温线──0℃等温线,它有着重要意义:冬季这条线以北,平均气温在0℃以下,河流会结冰,而这条线以南,平均气温在0℃以上,河流不会结冰。让我们来看一下它大概穿过哪些重要的地理事物。
学生回答预设:从图上可以看到0℃等温线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分布。
教师:(问题2)1月的最低平均气温是多少?分布在哪?最高平均气温是多少?分布在哪?
学生回答预设:最低气温为-28℃以下,分布在黑龙江省北部。最高气温大概是16℃以上,分布在海南岛及台湾岛南部。
教师:(问题3)1月南北温差是多少?
学生回答预设:50℃左右
教师:因此可以看出──冬季我国南北温差很大。接下来让我们看一下我国7月份的平均气温的分布。
【设计意图:带领学生读气温分布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教师
问题1:阅读我国7月气温分布图上的等温线,依次标注各等温线。图中共有几条等温线?除了28℃等温线外,以8℃为间隔的等温线有几条? 大家根据等温线数值变化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夏季等温线分布明显稀疏了很多,说明什么呢?──气温变化并不剧烈。
问题2:7月的最高气温是多少?分布在哪?──温度最高的地方是新疆的吐鲁番盆地。这时16℃以上的范围,覆盖了我国大部分,最大的低温区在哪呢?──青藏高原。
问题3:请同学概括一下我国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夏季,除青藏高原外,我国普遍高温。
【设计意图:在教师的引领下,让学生独立完成读图任务。】
讲授新课──读“中国温度带的划分”,知道我国的温度带
教师:以上我们分析了我国气温的分布,根据我国气温的南北差异,再结合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划分了不同的温度带。咱们来看一下温度带的含义和划分标准。(介绍温度带的划分指标和积温的概念。出示温度带划分表。)
学生回答预设:根据看到的每个温度带的积温数据,在对应的区域填上相应的温度带名称。
教师:请同学们看看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和哪条线很相近呢?
学生回答预设:0℃等温线(秦岭─淮河一线)。
教师:既然农业生产是我们划分温度带的依据,让我们来看一下不同温度带的熟制和代表性农产品。
学生:为不同温度带选择适当熟制,识别水果产地。
【设计意图: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将生活中的地理与教材中的地理联系起来。】
教师:我们特别容易把温度带和热量带(地球上的五带)混在一起,请大家思考它们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预设:五带是热量带,按照获得热量的多少以纬度来划分;而温度带是根据积温划分的,更多地考虑了农业生产的实际,和农作物品种、作物的熟制相关。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4-10-3 14:00
《气候》教学设计(第2课时)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 亓孝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说出我国降水的分布特征;阅读干湿地区分布图,说出我国干湿地区的分布,知道它们的划分依据,提高学生读图、分析、综合、比较的能力,掌握分析气候特征的方法。
2.了解我国降水特点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渗透“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知道我国季风的概念、特点、原因和影响范围,了解季风对我国降水时空分配和东部锋面雨带推移的影响,能从利、弊两个方面初步评价季风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我国降水的分布特点及差异。
(二)教学难点
1.干湿地区与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2.季风气候的成因及其影响。
三、教学策略
根据课标要求,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引导学生阅读并分析地图。以启发式教学为主,以问题推动学生的学习,理论联系实际,逐步形成区域地理学习的策略与方法。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根据教材的导学问题自学课文、绘制中国轮廓地图备用。
五、教学过程
讲授新课──读“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描述我国降水特征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我国的气温特征和气温对我们生活的影响,下面的图片展示了哪个自然因素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展示不同区域的建筑形式)
学生回答预设:降水。
教师:(展示建筑所在位置,学生竞猜)刚才的图片反映的情况,我们结合我国年均降水量的分布来看一下。请同学们读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回答以下4个问题。
1.指出降水最多和最少的地区。
2.年降水量超过1 600毫米的地区大多在 。
3.8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___岭、 __河附近至_____高原东南边缘。它与我国1月份的___℃等温线大体是一致的。
4.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通过 岭、张家口市、____ 市、_____ 市至喜马拉雅山脉东缘。
5.年降水量200毫米以下的地区大多在 。
6.我国降水的地区分布规律是什么?为什么?
【设计意图:问题链式的任务,让学生独立读图。】
教师:观察到现象后,我们需要思考原因,为什么我国降水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学生回答预设:西北内陆离海较远,东南靠近水汽源头。
教师:同学们的意思是含有丰富水蒸气的云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运动,所以使得降水出现这种变化趋势,是什么推动了云的运动呢?
学生回答预设:风。
教师:由于我国地处世界最大大陆──亚欧大陆,面临世界最大大洋──太平洋,西南临近印度洋,海陆性质差异明显,因此,每年夏季我国盛行由海洋吹向陆地的夏季风──从太平洋吹来的东南季风和从印度洋吹来的西南季风。来自大洋的风,温暖湿润,带来丰沛降水。在夏季风从东南进入西北内陆的过程中,随着距离的增加和不断受到山脉的阻挡,影响越来越小,所以我国降水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展示广州、武汉、北京、哈尔滨年降水量柱状图)
请大家思考两个问题:
1.四城市降水的季节分配均匀吗?降水集中在哪个季节?
2.四城市的雨季长短有何差异?
学生回答预设
1.不均匀,集中在夏季。
2.广州最长,武汉次之,北京和哈尔滨最短。
教师:请大家思考原因。
学生回答预设
每年冬季,我国盛行来自蒙古、西伯利亚的东北季风,寒冷干燥,使我国降温减湿。因此,我国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
教师:第二个问题让我们通过夏季风的运动过程来了解。
夏季风进入陆地后,与陆地气团相互作用,它带来的暖湿气流在上升过程中,由于气温不断降低,水汽会冷却凝结,成云致雨,这种雨称为锋面雨。
冬季,我国大陆一直被冷空气控制,5月夏季风开始从我国南部沿海登陆,冷暖气流相遇,这时就会发生一件神奇的事情──锋面雨(转PPT)──因此,随着南部暖气团势力的逐渐加强,我国东南地区自5月起就进入到了雨季。
随后,暖气团的势力越来越强大,夏季风向北推移。6月,夏季风北上到达长江中下游地区,我国雨带随之向北扩大,此时冷暖气团势力相当,在长江中下游徘徊,于是形成了细雨绵绵的“梅雨”季节。
之后,夏季风继续北上,在7、8月份到达华北、东北地区,全国降水达到最多,而此时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却处于下沉暖气流的控制之下,出现了伏旱天气。
进入9月,冷气团势力增强,暖气团势力减弱,夏季风迅速撤回到南部沿海地区,10月,彻底退出我国大陆,我国雨季结束。
归纳总结:我国东部地区主要雨带示意图
学生:掌握我国夏季风运动过程。
教师:由于季风的不稳定,我国降水不仅存在着季节的变化,不同年份之间的降水分布也很不稳定。(出示我国北京1951~2000年降水量变化曲线图)标注降水量最高和最低年份,分析这两年可能的夏季风进退情况。
学生回答预设:夏季风来得早退得晚,降水量大,此时可能会出现洪涝灾害;夏季风来得晚退得早,降水量小,这时容易引发旱灾。
【设计意图: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印象。】
讲授新课──读“中国干湿地区的划分图”,掌握我国干湿地区的特征及分布
教师:降水量对自然环境影响很大,一个地区水分的多少并不只受降水多少的影响,让我们通过一个动画来看一下。(展示蒸发量动画)大家说,还有哪个因素影响了区域的水分的多少?
学生回答预设:蒸发。
教师:当降水量>蒸发量时,气候比较湿润,反之则气候比较干燥,据此我们将全国划分为4个不同的干湿地区。请大家对照我国干湿地区划分图和降水量分布图,找到每个地区对应的降水量。
【设计意图:深化读图能力。】
教师:地区的干湿状况不同,会影响到植被的种类和农业的类型,请同学们判断下面四幅景观图,分别属于哪个干湿地区?
学生回答预设
湿润区──植被以森林为主,耕地以水田为主
半湿润区──植被以森林和草原过渡地带为主,耕地大多是旱地
半干旱区──以温带草原为主,是我国重要牧区
干旱区──远离海洋,植被稀疏,沙漠和戈壁广布
教师:其中半湿润区和湿润区的分界线是什么?
学生回答预设:秦岭─淮河一线。
教师: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这条线的意义。
学生回答预设:秦岭─淮河一线以南河流无结冰期,主要为水田;以北的河流有结冰期,主要为旱地。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4-10-3 14:00
《气候》教学设计(第3课时)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 亓孝然
一、教学目标
1.知道我国的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特点,运用资料说出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学生能够体会到各地理要素和事物之间的联系,渗透“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
2.通过对季风气候利弊的评价,树立辩证分析问题的思维,让学生明白季风气候不仅是一种资源,也是灾害性天气的祸首,树立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
2.教学难点: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三、教学策略
根据课标要求,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引导学生阅读并分析地图。以启发式教学为主,以问题推动学生的学习,理论联系实际,逐步形成区域地理学习的策略与方法。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根据教材的导学问题自学课文、绘制中国轮廓地图备用。
五、教学过程
讲授新课──读“中国气候类型的分布图”,了解我国的气候类型,知道各类型的特征
教师:由于我国不同地方气温和降水都存在着很大差异,将其组合起来,就形成了我国复杂多样的气候。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学习我国复杂多样的气候。请同学们回答PPT上的问题。
1.我国有哪几种气候类型?
2.根据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总结气候特征,识别气候类型。
学生回答预设
1.学生读图分析,我国一共有五种气候类型:高原山地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
2.要判断是哪种气候类型,得先看它们的气候特点。
──第一张图,夏季最高气温7℃左右,冬季最低气温接近-20℃,降水较少,7、8月降水最多,概括它的气候特点为──全年低温,降水集中在夏季。应该属于高原山地气候,对应图上的五道梁。这种气候是受到地形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我国众多高大山地气候的垂直变化,使得我国气候更为丰富多彩,比如横断山脉南麓,从山脚到山顶出现这样的变化,被称为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第二张图,夏季最高气温超过30℃,冬季最低气温接近-10℃,全年降水都很稀少,概括它的气候特点为──冬冷夏热,年温差大,全年降水较少。应该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应图上的吐鲁番。
──第三张图,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暖湿润的温带季风气候,对应漠河。
──第四张图,全年高温,分旱雨(干湿)两季的热带季风气候,对应海口。
【设计意图:深化读图能力。】
教师:由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我国气候类型复杂多样。请大家思考,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展示我国冬季最南端和最北端的温度差异)
学生回答预设:我国南北跨纬度大,冬季南北温差较大,形成了不一样的温度带。
教师:请大家思考还有没有别的因素会影响气温?
学生回答预设:我国地形复杂多样,不同区域的气温差异较大,导致气候不同。
教师:刚才大家总结了自然因素对我国气候的影响,此外,季风对我国气候的影响也非常大。(展示阿拉伯半岛与长江以南地区位置与景观比较)同在北回归线上,阿拉伯半岛上沙漠广布,而我国江南地区却是山清水秀,被称为“回归沙漠带上的绿洲”。请大家思考为什么?
学生回答预设:我国长江以南地区位于亚洲东部,东临太平洋,夏季风带来丰沛的降水,使长江以南成为“回归沙漠带上的绿洲”。
教师:是的,我国东部地区受季风影响,广泛分布着三种季风气候,构成了我国气候的另一特点──季风气候显著。我国是世界上季风气候最典型的区域。请大家回顾一下我国冬季风和夏季风的特点(展示ppt上季风性质表格)。
除了降水上的不同外,季风气候显著还表现在气温上。(展示广州、上海、北京气候特征图)请大家读这三个城市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观察这三个城市所代表的三种气候,找出它们共同的特点──雨热同期,这一特点对农作物的生长十分有利,所以我国的季风气候区也是重要的农业区。
【设计意图:密切联系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加深理解。】
章节梳理归纳
教师:下面我们来总结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我国气温由南向北逐渐降低,是受到 因素的影响?(学生:纬度)
我国降水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是受到 的影响(学生:海陆位置/季风),高原山地气候区出现垂直分异的现象是受到 (学生:地形因素)的影响。
受这三个因素的综合影响,我国气候复杂多样;受海陆位置的影响,我国季风气候显著。
六、教学反思
《气候》一节内容是学生在八年级的重要课程,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从内容和课标要求来看,既回顾、承接了七年级学过的知识,又有拓展、延伸并进行综合应用的部分。本节的学习加强了对区域内自然环境差异的理解。因此,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要特别关注对学生综合地理思维的培养,比如,在本节内容中强调的纬度位置与温度带、海陆位置与降水、气候与季风等的关联性,虽然相关的知识学生在之前已经学过或者作为常识已经了解了,但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方面仍需要锻炼,这就是地理思维的养成过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认为,要想在八年级时抓住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热情,就要在深度、理论与现实的联系上做文章,要让学生通过课堂能够体会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让学生能够将生活中遇到的现象与地理原理结合起来,赋予其真正的“地理之脑”。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