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形和地势》教学设计(第2课时)
北京市永定路中学 王海峡
■教学目标 1.能够从中国地形图中,找出我国主要的山地、高原、盆地、平原和丘陵的地形名称并能够说出其分布特点;通过各种途径感知我国的地形特征,积累丰富的地形表象;能够结合中国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并适当地运用数据,概括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2.初步说明地形要素在我国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增强对我国“基本地形国情”的好奇心,提高学习地形的兴趣,提高对我国不同地形的审美情趣,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概括我国地形和地势的特点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难点】学会“分析我国地形和地势特点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学习方法。 ■教学策略 “地形和地势”教学内容比较枯燥,依据课标要求和学生已有的地理知识与技能基础,制定适合学生的教学目标,充分利用教材、地图册上的景观图片、卫星图片和其他视频资料等教学资源,生动、活泼的画面使学生从视觉、听觉的感知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地理兴趣;通过创设情境活动,培养学生阅读并运用地形图等各类地图的技能以及评价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以讲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等教学方式与方法,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终身有用的地理。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视频《美丽的科尔沁草原》(摘自《走马大西北》(北京青少年音像出版社))、自制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地理教材、地图册、其他学习用具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阅读教材后附“中国地形图”,说一说:中国地形类型主要有哪五种?它们的分布有什么特征? 学生回答预设:中国地形类型分别是:高原、山地、平原、盆地和丘陵。五大地形中,我国西部以 高原 、 山地 和 盆地 为主,东部以 平原 和 丘陵 为主。 教师:在教材后附“中国地形图”上,我们发现:这种分布特点使我国有的地方高,有的地方低,那么,这种高低起伏的地表状况对中国的环境和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开始今天的“中国地势”学习之旅。 设计意图:直奔主题,读图回顾已有知识,为新知学习做铺垫。 讲授新课 板书: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备注:括号内文字小结时板书) 活动一:学会分析中国地势特点的方法 教师布置任务1:阅读教材后附“中国地形图”,完成下列要求。 (1)在中国地形图上找到珠穆朗玛峰,为 色小三角形;青藏高原是 色的区域;华北平原是 色的区域;青海湖在这幅地形图中为 色。 (2)找出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其海拔。 (3)找出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位置,描述其海拔。 (4)根据(2)、(3)说一说你得到的结论。 学生回答预设 (1)黑色、深褐色、绿颜色、浅蓝色。 (2)青藏高原位于我国西南部,平均海拔4 000米以上;黄土高原位于我国中部,平均海拔在1 000~2 000米。 (3)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位于我国东部,平均海拔200米以下。 (4)我国地面起伏很大,西部海拔高,东部海拔低。 设计意图:学生阅读地形图,回顾分层设色地形图的读图方法,明确中国地势起伏大的特点,培养对学生终身有用的地理技能。 教师布置任务2:请同学们翻开教材P27,阅读“图2.9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分布示意(北纬36°剖面)” 说一说地形剖面示意图的含义,并验证“任务1”中得到的结论。 (1)说一说地形剖面示意图的含义。 (2)读图2.9,说明它反映的中国地势东西方向的变化有什么特点? ①先找出东、西方向; ②计算这条剖面线上的最大高差; ③找出地势高低的分布规律。 学生回答预设 (1)地形剖面图能够反映某一地区地形高低起伏的状况。 (2)①左西右东;②起伏大;③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设计意图:回顾地形剖面图的读图方法,进一步验证、明确中国地势特点,培养学生终身有用的地理技能。 教师布置任务3:请同学们阅读“图2.9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分布示意(北纬36°剖面)”完成以下要求。 (1)从西向东,我国地势依次分为哪三级阶梯?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用“第一级阶梯”“第二级阶梯”“第三级阶梯”标出来。 (2)读图,与同伴合作,快速完成表格。 【教师补充】我国近海的大陆架比较广阔,渤海和黄海面积小,海底全部是大陆架,东海的大部分(约有2/3)、南海的一部分(约有1/2)是大陆架。 (3)在“图2.10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上,填出作为我国地势阶梯界线的主要山脉的名称。 (4)板书: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5)参照图2.2,将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和东南丘陵的名称填写在教材P28表格2.2中。 学生回答预设 (1)从西向东,我国地势依次分为第一级阶梯、第二级阶梯、第三级阶梯,同时用文字在图上标出。 (2)与同伴合作,完成表格。 | | | | | | | 西起 昆仑 山脉,向东经 祁连 山脉,向南到 横断 山脉东部边缘 | | | | | 从东北向西南依次是: 大兴安岭山脉─太行山脉─ 巫山 山脉─ 雪峰山 山脉 | | | | | | |
(3)完成填图任务。 (4)板书夯实基础知识,学生加深印象。 (5)完成表格2.2。 | | | | | 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 | | |
设计意图:反复以不同方式进行训练,在夯实基础知识过程中,培养学生读图的技能。补充资料拓宽学生视野。 活动二:地势西高东低对我国的影响 教师:把全班同学分成4个大组,布置活动任务。 (1)请与你的同伴一道探究:地势西高东低对我国的影响。 第一组:对照教材P27 “图2.9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分布示意”和地图册P16的“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说一说我国大陆地势分布对气候可能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第二组:在“中国地形图”上描出:长江、黄河、雅鲁藏布江、珠江等主要河流,说一说我国大陆地势的分布特征对河流流向可能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第三组:阅读教材P29的“图2.11中国主要大型水电站分布示意”,在图上绘出三级阶梯界线,说说我国大型水电站的分布特点,并从地势和水能资源角度说明这些地方能建大型水电站的原因。 第四组:对照教材P27 “图2.9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分布示意”和地图册P34-36的“中国主要国道图、中国高速公路规划示意图和中国内河航运图”,说一说我国地势对我国东西部之间交通往来可能产生什么影响。 (2)提供小组学习成果展示小贴士:①参与人数:全组(1分);②站位规范(1分);③脱稿(1分);④声音洪亮(1分);⑤形式多样(1分)。 (备注:每组同学可质疑补充,1分/人。) (3)在每个小组交流时,教师随时观察学生学习态度,并巡视指导,在黑板上“小组课堂活动评价表”中记录交流情况的评价结果。依据以下评价表,统计小组得分。 小组课堂活动评价表 (备注:每一次探究活动赋分情况为:交流为2分;展示为5分,质疑补充为5分。) 学生活动预设 (1)与同组的同伴讨论,①明确任务,组内分工;②组员交流、合作探究,完成探究活动;③小组抽签汇报合作学习成果,其他小组同学补充、质疑、归纳;④由指定的小组组长为展示的小组进行评价。 (2)与同组的同伴探究、展示学习成果,师生共同评价学习成果。 第一组: | | | | | | | 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有利于海上湿润气流向我国内陆推进,为我国广大地区带来较为丰沛的降水。我国降水从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减 | | | |
第二组: 受地势影响,我国大多数河流自西向东流入大海。 【教师补充】古诗云“一江春水向东流”“大江东去”,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地图册P13的“学海拾贝——倒淌河”文字和“倒淌河位置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中国整体“地形和地势”背景下,小环境中受局部地形和地势影响的河流流向还别有洞天。 第三组: 利用实物投影展示“在图2.11上绘出的三级阶梯界线”,说出我国大型水电站分布的特点:分布在第一、二阶梯交界处,其原因是水流在各阶梯的交界地带形成巨大落差,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可用来发电,建设大型水电站。 【教师补充】建设大型水电站时注意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 第四组: 一方面,向东流淌的大河,沟通了我国东西交通,方便了沿海与内地的联系;另一方面,阶梯交界处的高大山脉成为我国东西交通上的巨大障碍。 设计意图: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地势特点对我国的影响,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师生共学、小组交流、合作探究、展示、反馈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反馈学习,发挥师生评价功能,以同伴教会同伴的方式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课堂小结:(师生共同完成)为了更好地记住我国地形和地势特点,老师从网上找了一首《我国地形和地势特征及其分布》歌诀,相信对同学们会有帮助。我们一块儿大声地读一读: 中国地形多样成,西高东低三级明,山区面积三有二,山脉交错网格形。 山脉走向分四种,每种三列看分明,山脉骨架牢牢记,地形网格块块清。 贺兰─六盘─横断山,大─太─巫─雪,长─武─台, 阿尔─祁连─喜马山,天─阴,昆─秦,加南岭。 山脉骨架构成网,高盆丘平网中填,四高四盆一二级,平丘陆架东相邻。 ■教学反思:《地势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影响》课时教学设计,教师在充分运用教材和地图册的基础上,以对学生的尊重、信任和鼓励为依托,教师放开头脑中固有的“担忧”,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世界区域地理自然环境的相关知识,循序渐进地教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师生共学、小组交流、合作探究、展示、反馈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反馈学习,老师只是唤醒学生潜在的潜能,充分利用学生年龄、心理特点,将激励功能最大化,发挥学生评价功能,根据学生的学习力、理解力、协调力和巩固力进行小组分层与合作,以学生教会学生,学生训练学生,学生强化学生的学习模式,有效地进行了学习方式的变革,学生能学、想学、会学、坚持学的自主学习成为现实。
|